襄城县颍阳镇,地跨颍河两岸,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四千多年前,大禹活动在颍河两岸,这里是华夏文明的源头,称作夏源之地。

古代著名编年体历史典籍《左传》开篇记载的东周列国中的第一个历史故事——郑庄公“掘地见母”,就发生在这里。
2700多年前,春秋小霸郑庄公把郑国疆域扩展到颍河两岸,并在颍河岸边筑起一座城,称“城颍”或“颍邑”,又叫郑庄公城。《左传》载:“(郑庄公)遂置姜氏于城颍。”这是至今发现古籍对“城颍”的最早记载。
《辞海》载:“城颍,古邑名,春秋郑地,今河南襄城东北。”
下图为春秋“城颍”遗址,位于今天颍阳镇小河村西北、邢庙村南的颍河西岸。
秦时,这里设置颍阳县,属颍川郡。颍阳县经秦、西汉、东汉、三国魏时期,前后500多年。西晋废颍阳县。
下图为颍阳县故城遗址,位于今天颍阳镇大河村、古城周村。
纵观历史,有五个成语典故源自颍阳镇,当地的历史文化,牛也!下面,我逐一讲述五个成语的来历。
【多行不义必自毙】
此成语意思是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语出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
春秋初期,郑国君王郑武公有两个儿子,一个称“庄公”,一个称“共叔段”。郑武公死后,由他的大儿子郑庄公继位。可是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受母亲姜氏的偏爱和支持,竭力扩充自己的封地,进行夺取王位的准备。
郑庄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后,力劝郑庄公,说:“君王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势力已经很强了,再这样下去,您的王位会被他篡取的!”
郑庄公听了,却说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指:一个人若不仁义的事情做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你就等着看吧!
郑庄公对弟弟的所作所为很生气,干脆离开国都,躲避共叔段的锋芒,到城颍驻防练兵,等待共叔段的动静。
果然,共叔段的势力在不断扩大,将郑国的西、北部边境地盘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同时,还在不停修筑城池,屯田积兵,并让其母亲姜氏里应外合,攻取郑国都城。
郑庄公早有防备,趁共叔段进军郑都时,出奇兵攻其窝穴。长久受共叔段压迫的民众也参与战斗,使共叔段兵败,逃亡他处。郑庄公派兵追杀,共叔段走投无路而自杀。结果应了郑庄公的话,共叔段自己找死。
【其乐融融】
此成语形容十分欢乐、和睦,语出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春秋初期,郑国国君郑庄公对母亲偏护、支持弟弟共叔段篡夺王位的做法非常恼怒,把母亲逐放到城颍,并发下誓言说:咱娘俩以后永不见面,要见面,除非死后在“黄泉”碰见!
郑庄公说了这绝情的话,后来后悔了。
在城颍驻防的大臣颍考叔知道后,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派人在城颍外挖了一条冒泉水的地道,当做“黄泉”处,也就是今天小河村南的阴司沟。
北宋大文豪苏轼曾来凭吊过,并留下一首诗,其中一句为:“古隧有残坎。”
颍考叔安排郑庄公与母亲在地道中相见,母子二人和好如初,郑庄公高兴地说,这是多么欢乐、和睦的事情啊!
【暗箭伤人】
此成语比喻暗地里用某种手段伤害人。
春秋时,郑国的郑庄公得到鲁国和齐国的支持,准备讨伐许国。许国是一个小国,在今许昌市区东部一带。
这件事情在《左传·隐公十一年》里有记载。出兵前,郑庄公检阅部队,发派战车。老将颍叔考和一个青年将军公孙子都为了争夺一辆高规格的战车互不相让。颍叔考驾上战车转身就跑,公孙子都向来瞧不起人,拔起长戟飞奔追赶没有追上,因此怀恨在心。
攻许国都城的时候,颍叔考奋勇当先,杀死许国战将许貅,率先登上城墙。
公孙子都眼看颍叔考要夺头功,心里更加忌妒,便对准颍叔考后背射出一箭,正中颍考叔后心,颍叔考跌落城下而亡。
许国都城攻下后,郑庄公检验颍考叔尸身,怀疑冷箭为自己人所为。班师回国后,郑庄公令士卒们咒骂射死颍考叔之人。公孙子都内心不安,跪诉暗射之事后,自杀身亡。
郑庄公将颍考叔厚葬在生前曾长期驻守的颍地,立庙坛常年祭祀。
“暗箭伤人”作为成语并不限于指以暗箭为凶器,凡是采取任何不光明手段暗地里伺机伤害别人的,都可叫做“暗箭伤人”。
下图为颍河岸边的颍考叔墓。
【克己奉公】
历史上王莽新政时,颍川郡颍阳县(今颍阳镇大河村)有一名士叫祭(zhai)遵,字弟孙。祭遵少年时热爱读书,虽然家庭很富有,但祭遵从小就很节俭朴素、明事理。刘秀昆阳大战后北上路过颍阳,祭遵投奔刘秀。后来,祭遵随刘秀征战南北,曾任军市令(军中的执法官)。祭遵执法严明,不徇私情,刘秀身边有个小郎深受刘秀宠爱,但因为犯了法,被祭遵处死,军士们都很敬重祭遵,不敢胡乱作为。
祭遵战功卓著,成为东汉有名的二十八位开国元勋(史称“云台二十八将”),拜为征虏将军,封为颍阳侯。
祭遵一生节俭,不敛私财,立功所得的赏赐都分给部下。祭遵一生没有后代,死后薄葬洛阳。光武帝刘秀亲临祭遵葬礼现场,感叹曰:“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乎!”“克己奉公”一词就出于此,指供职以国家为重,廉洁自律,不谋私利。
【疾风知劲草】
东汉开国二十八功将(史称“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淮陵侯王霸,字元伯,颍川颍阳(今颍阳镇)人。刘秀起兵反莽路过颍阳,王霸敬慕刘秀威德,率自家宾客家仆跟随刘秀征战天下。后来义军进驻洛阳后,刘秀受到更始政权的排挤,被派往作战险恶的河北,前途暗淡。原来与王霸一起投奔刘秀的颍川宾客十几个人,相继离去,投靠新主,唯有王霸一直跟随刘秀。
此时,刘秀感慨地对王霸说:“原来跟随我的颍川将士都离我而去,而只有你留了下来,真是疾风中方知劲草啊!”“疾风知劲草”一词就出于此,说明在猛烈的大风中,只有坚韧的草才不会被吹倒。比喻在艰难困苦的特殊情况下,只有立场坚定、意志坚决的人才经得起考验。
怎么样,牛气吧,颍阳镇曾出了五个成语!
【作者简介】邓军,男,生于1969年,襄城县颍阳镇陈刘侯村人。喜爱文史,醉心写作,痴迷摄影,系许昌市作协会员,出版有《颍河散记》一书。
来源襄城新文化
1.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襄城县”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老家襄城县””提供,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襄城县”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4.“老家襄城县”爱襄城县老家,看“老家襄城县”。
5.老家襄城县,首山、紫云山、诚信、开放、包容、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