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国的风云盛世起于郑庄公,短短数十年间,攻破天子军,纵横大中原,郑国俨然是霸主之国。
襦葛之战是郑国巅峰之战,这场战争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让郑国的臣子们也都认识到,天子不是不可侵犯的。
同理,诸侯也不是不可侵犯的。
抱持这种观点的,郑国有三个人很重要,祭仲、高渠弥、傅瑕。
祭仲是最厉害的人物,而且横贯庄公、昭公、厉公、郑子亹、郑子婴五代国君,每位国君的即位几乎都和他有关。
祭仲是个相当胆大的政治家,在郑庄公还没有与周天子交恶时,就曾带着大军到周王城附近偷割麦子。
祭仲扶持公子忽即位,即是后来的郑昭公。总体说来,祭仲基本上算是公子忽身边的谋臣。就算是后来在被逼迫中支持公子突夺取君位,数年而后祭仲还是要迎回公子忽。
很大程度上说,郑昭公与郑厉公乃至其后的数年动荡,都因祭仲的思想有关。祭仲虽为公子忽的谋臣,但又绝非那种纯粹的忠臣,比如在宋国的威逼利诱下,祭仲为保性命,就愿意帮助公子突打回都城,驱逐公子忽。
当公子突归国即位后,认为祭仲不好控制,试图阴谋暗杀祭仲时。祭仲又会带兵攻打国君公子突,将其驱逐到了郑宋边境之地栎地,还安插了猛将傅瑕在栎地与郑国都城之间设施关邑,掐断公子突反攻的念想。
祭仲一度之间成为郑国第一权臣,几无朝臣可与之匹敌。郑国有君若无君,期间重大决策系出其手。这种氛围直接影响了郑国的政治生态,当年那些郑庄公留下来的谋臣们,大多也都形成了如祭仲一般的思想。
高渠弥曾参与过襦葛之战,是郑庄公的中军主将,可说在军中有着至高权威。只是这位武将,跟公子忽的关系很不好,不好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当公子忽第二次回到都城复位后,高渠弥要千方百计的阴谋加以弑杀。
郑国当时的朝堂可谓是刀光剑影,诸公子觊觎国君位置,先后发动夺位之战,那些公子们身边的谋臣们也即无所适从,根本没有稳固的站队,老臣们如是,新臣们也如是。
国君与朝臣的关系不稳固,朝臣与朝臣的关系不稳固,郑国当时的情况,就是一群不善交际的人掌管着一个风雨飘摇的国家。
高渠弥弑杀公子忽后,立公子亹为君。这个公子亹也不是很受人待见,甚至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得罪了齐国的君主齐襄公。这个齐襄公就厉害了,当年还曾在国内暗杀鲁国国君,如今公子亹到来,齐襄公干脆就将公子亹也杀掉了,跟随的高渠弥也是跟着丢了命。
还有前面说到的傅瑕,本来是祭仲身边的猛将,因为祭仲驱逐公子突,傅瑕就被派到都城与栎地之间,建了一座关邑,正是这座关邑成为了反攻的障碍,十多年间公子突也都没有回到都城。
此时之郑国朝堂,上大夫为祭足,中大夫为叔詹,下大夫为原繁。郑子亹死后,祭仲到陈国迎接郑子亹的弟弟公子婴回国继位,即是后来的郑子婴。
郑子婴当了十多年国君,郑国也算是过了十来年无事之秋,这得有赖于傅瑕的坚守,即便祭仲期间驾鹤西去,傅瑕依然坚定地守在都城与栎地之间。只是公子突,归国之心不死,傅瑕不可安定。
《史记》:“十四年,故郑亡厉公突在栎者使人诱劫郑大夫甫假,要以求入。假曰:舍我,我为君杀郑子而入君。厉公与盟,乃舍之。六月甲子,假杀郑子及其二子而迎厉公突,突自栎复入即位。”傅瑕背叛了祭仲,就是背叛了郑国国君。
中大夫叔詹在傅瑕而后也即背叛,与傅瑕里应外合,终于帮助公子突复国,郑子婴在动乱中丧生。在这数十年动荡之局中,朝中唯下大夫原繁尽忠职守,还是恪守着自己的初心,“庄公有子八人,若都以官爵劝臣有二心,国家将无治了。原繁回府,自缢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