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坠马,胡惟庸怒斩马车夫,朱元璋:谋划7年的局,终于用上了!
明朝胡惟庸案件牵连甚广,高达万人,殊不知,这一切皆是朱元璋策划已久,为什么这样说?
今天为大家讲解的便是明朝那些事。
01
便于理解,先讲个故事。
郑庄公有个弟弟,因为母亲的缘故,弟弟经常做出一些不好的事,而郑庄公因为母亲,也一直迁就弟弟,久而久之,弟弟竟然企图谋反,郑庄公不得已才杀了弟弟。
时至今日,此事被后人津津乐道,传为美谈,都说郑庄公仁至义尽。

也有人提出另一种解读,称郑庄公就是为了杀弟弟才任由他作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捧杀。
至于后人怎么理解我们不知道,但是朱元璋肯定是效仿了郑庄公的做法,他就是这样捧杀胡惟庸的。
胡惟庸击败了刘基,认为自己很牛,其实他根本不知道,这是朱元璋在帮他。
所以后期的胡惟庸越发的猖狂,做任何事都是先斩后奏,最后发展到连官员的任命以及犯人的处决都不向朱元璋汇报。
公元1373年,胡惟庸开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因为他独揽丞相大权,这一揽便是7年之久。
胡惟庸剧照
很多人可能有疑问,胡惟庸这样明目张胆的做法,难道朱元璋看不见吗?
非也,朱元璋一直希望权力集中,他只是在等待一个时机而已,他想彻底废除延续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
因此这是一次皇权与相权之间的争斗,要废除这一项制度,就必须将事情闹大,毕竟几千年来,百姓都认为丞相这个官职是必须要存在的,要废除,必须要找一个能说服百姓的借口。
只是朱元璋谋划的这一切,胡惟庸当时并不知晓。
朱元璋剧照
02
随着自己的权力越来越大,胡惟庸开始意识到,自己已经身处险境,皇帝不限制我自然是有原因的。
能混到这个层次,胡惟庸肯定也不是等闲之辈,所以他开始不断和其他官员结交,目的就是为了有朝一日,朱元璋在处理自己的时候,这些人可以帮自己。
毕竟法不责众嘛!
花了大量金银珠宝,终于拉拢了诸多官员,例如吉安侯陆仲亨、御史大夫陈宁、都督毛骧,只是这些官员里面还缺一位德高望重的。
胡惟庸很快联想到李善长,之所以选他,还有个原因便是李善长手中的免死铁券。
只是李善长是何等人物,胡惟庸的小把戏,他岂能不知?
想当年朱元璋是如何惩治那些比胡惟庸还要高明的人的?
李善长心知肚明,面对财色,依然坚决抵制胡惟庸的拉拢。
只是李能管住自己,却管不住家人,他的弟弟李存义便成了胡惟庸的突破口,李存义得到好处,便开始说服兄长。
经不住弟弟长时间的游说,李善长最终还是默许了。
明史记载:“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这段话很好理解,我反正已经老了,等我去世之后,你们要好自为之。
面对李善长的默许,胡惟庸瞬间安全感爆满,如今朝堂大多是自己人,朱元璋即使要杀我,总不能把这么多人全杀掉吧!
03
不过胡惟庸还真的低估了自己的顶头上司的魄力和决心。
历史记载,胡惟庸的儿子在一次出外游玩的过程中,突然坠马而亡。胡惟庸大怒,立刻派人斩杀了马车夫,随后这件事便传到朱元璋耳朵里,此时的朱元璋,心里是高兴的,因为他谋划了7年的局,终于派上用场了!
之后朱元璋假装询问缘由,胡惟庸悲从中来,说自己儿子不该这样死去。
自己杀马车夫也是出于愤怒,直到他听到朱元璋说:“杀人偿命”,回头看着对方的眼神,才知道这次事情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简单。
要知道自己以前犯了那么多错误,这个皇帝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今从朱元璋的眼中,他看出了杀意。
公元1379年,越南(占城国)派使者前往南京进贡,只是胡惟庸并没有将这件事告诉朱元璋,这是一次导火线。
朱元璋知道时机已经到来,刻不容缓,加上胡惟庸的亲信涂节的告密,朱元璋便下令诛灭胡惟庸三族,并深入调查此事牵涉的人员,如属实,一律斩杀!
因为牵涉的人太多,加上审讯方式的缘故,很多嫌疑人不仅将同党供出来,但凡自己认识的,甚至只有一面之缘的,全部供出。
公元1380年,胡惟庸案件被杀者高达一万多人。
一个月后,丞相制度被撤销,百姓也无怨言和舆论,毕竟胡惟庸这件事牵扯的太多,人们都认为丞相竟然是这样的,废除就废除吧!
这个延续了1500多年的职位,朱元璋终于将其摧毁,时间长达7年。
朱元璋用7年的时间,任由胡惟庸做大,这一盘棋下的时间虽长,可终究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似乎这一切都掌握在朱元璋手中。
只是朱元璋并不知道,自己撤销中书省,摧毁的丞相制度,并没有为明朝和自己的子孙后代带来好处,相反的,害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