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窦娥的三桩毒愿,这不是在报复楚州人吗?关汉卿到底是怎么想的?虚构作品的浪漫品质三桩毒誓的社会性

作者:读书悟道
窦娥的三桩毒愿,这不是在报复楚州人吗?关汉卿到底是怎么想的?虚构作品的浪漫品质三桩毒誓的社会性

《窦娥冤》是一部杂剧,由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其中的女主窦娥原本是一个善良、坚强、具有反抗精神的正面形象,但她在死前表达自己对冤情的委屈时,却与常人很不一样。

她不像常人那样,说些狠话,什么做鬼也不会放过你之类的,而是独辟蹊径,许下了三桩毒愿: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而且更为恐怖的是,她这愿望许完没过多大功夫,前两个就已经实现了。

话说窦娥你冤枉,为何拉上无辜之人陪你一块受罪呢?特别是第三条,那对平民百姓简直是一场灾难,难道你一个人的冤情要让全部楚州人都替你背吗?

窦娥的三桩毒愿,这不是在报复楚州人吗?关汉卿到底是怎么想的?虚构作品的浪漫品质三桩毒誓的社会性

剧本如果要是这么来理解,它可能就不是文艺作品了,而是现实了。所以理解窦娥的三桩毒愿还要以作品的创作本身为出发点,否则并不能体现窦娥到底有多冤!

《窦娥冤》这部作品属于是二次创作,脱胎于《汉书·于定国传》和《搜神记·东海孝妇》,也就是说,这三桩毒愿并不是关汉卿的独创,而是借助于它并嫁接到窦娥身上,最终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棱角分明的女性斗士的角色。

本文从两方面来理解窦娥的三桩毒愿,一方面从作品本身的虚构性来理解,另一方面则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到底关汉卿通过窦娥的三桩毒誓想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现实世界。

窦娥的三桩毒愿,这不是在报复楚州人吗?关汉卿到底是怎么想的?虚构作品的浪漫品质三桩毒誓的社会性

剧本和小说一样,都是虚构的文艺产品。但是剧本又不同于小说,一部小说通篇都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作品内容,而剧本虽然也离不开文字表达,但它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地方就是,它要通过画面的呈现来感染现场的观众,窦娥的三桩毒愿,如果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出来,那是相当具有感染力的。

血溅白练:白练高悬,刽子手大刀落下,殷红的鲜血不往地上流,而是全部挂满整个白练,那鲜血染红的白练在众人面前飘荡,这一奇观能不吸引众人的眼球吗?所有在场的人无不能感受到她所受到的冤屈。

窦娥的三桩毒愿,这不是在报复楚州人吗?关汉卿到底是怎么想的?虚构作品的浪漫品质三桩毒誓的社会性

六月飞雪:紧接着下一幕便是天气突变,阴云密布,气温骤降,六月天里却下起了大雪。从视觉上看,天地间白茫茫的一片,唯有白练高悬;从触觉上看,天气忽然从酷热到寒冷,人们除了吃惊之外,那白雪也成为窦娥人格的一种象征和化身,也正应了作品的主题:感天动地。

亢旱三年:有人认为“六月飞雪”和“亢旱三年”,这是窦娥的复仇方式,一种对世人野蛮的报复。当然,再善良的人也是有怨念的,窦娥埋怨的是在人世间找不到伸冤的地方,那么她的善念又有什么价值呢?

她的怨念本是来自于善念,为了不让自己的婆婆受苦,自己才招认了毒杀张老儿的罪名。如果善念得不到社会的维护,那么只有让怨念来惩罚那些让这个社会变得黑暗的罪魁祸首。

所以,窦娥怨念的初衷也是惩罚那些制造黑暗的社会罪人,诸如楚州知府这样不分青红皂白的贪官。在剧本里有这样的台词:

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造恶的享富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窦娥的三桩毒愿,这不是在报复楚州人吗?关汉卿到底是怎么想的?虚构作品的浪漫品质三桩毒誓的社会性

通过这些台词,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像窦娥这样的贫苦大众犹如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且说不一定要他们当中也有不少人有着难以言说的冤屈而无处伸讨。可以说,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当官的不为民做主,行善的贫苦又命短,在窦娥看来,这岂不是天地瞎了眼。所以,从情节上来看,窦娥许下的三桩毒誓,实际是对天地不公的埋怨,而这三个愿望的实现,则呈现出另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好比是天和地对她的一种回应,以别样的形式为她伸冤。

窦娥的三桩毒愿,这不是在报复楚州人吗?关汉卿到底是怎么想的?虚构作品的浪漫品质三桩毒誓的社会性

关汉卿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通过三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让读者和观众深切体会到窦娥惊天地、泣鬼神的反抗精神,为了伸张正义,她不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种浓郁的悲剧气氛,也加深了人们对这部作品的印象。

人的愿望感动了天地,从而得到了实现,三桩毒誓不仅深化了主题,而且也将全剧推向高潮,给人一种震撼的力量,这也是这部作品七百年来仍然没有被遗忘的原因所在。如果没有这三桩毒誓,这部作品不会走得这么远。

窦娥的三桩毒愿,这不是在报复楚州人吗?关汉卿到底是怎么想的?虚构作品的浪漫品质三桩毒誓的社会性

大凡历史上的文学艺术家有两种:一种是因为逢迎时势而得名;另一种便是因为直面现实徒留一身傲骨而留名,关汉卿属于后者。

关汉卿的作品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和人性内容,他既主张把握现实,但又不沉醉于历史,这与他的个人经历也有关系。

关汉卿生活在元代,元朝与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不一样,它不是依靠汉族先进的理念夺得天下的,而是凭借风卷残云般的铁骑得天下的。所以,他们对汉族文化并不感兴趣,从而对汉人实施的是民族歧视政策,科举制度更是入不了他们的法眼。

窦娥的三桩毒愿,这不是在报复楚州人吗?关汉卿到底是怎么想的?虚构作品的浪漫品质三桩毒誓的社会性

在蒙古人的统治之下,文人并不好混,因为原有的秩序被打破了。从前只要有条件,底层人要想出人头地,还可以选择“学而优则仕”这条路。蒙古人一来,科举这条路便被堵死了。文人也要生活,那么,他们靠什么赏饭吃呢?

既然不能安邦治国平天下,那就只能安心地做个市井小民了。靠着自己的才华,他们行走在平民百姓当中,果真杀出了一条路,终于为自己的才华找到了一个出口,那就是把元曲写成另一座文学的高峰。

关汉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既是医生又是剧作家,医生的身份使他有机会走进寻常百姓家,真实地看到听到来自民间的疾苦,结交到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朋友,这样的经历丰富了他的人生,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泉。

窦娥的三桩毒愿,这不是在报复楚州人吗?关汉卿到底是怎么想的?虚构作品的浪漫品质三桩毒誓的社会性

因此,他的创作范围也相当广泛,《窦娥冤》是一部社会剧,他还涉猎爱情剧和历史剧。到了元末,他已是当时的大剧作家,也是一些达官显贵的座上宾,为宫廷输送剧本也成为他创作的重要工作。

这样一来,他所创作的剧本在无形中便扮演起了谏言官的角色,将底层人民的疾苦反馈到朝廷,希望朝廷能为冤屈者伸张正义。

在剧本中,窦娥的冤屈最终得以伸张,也的确是由朝廷出面解决的。这位官员还不是别人,而是当年将她作为童养媳送给蔡婆婆家的父亲窦天章。

窦娥的三桩毒愿,这不是在报复楚州人吗?关汉卿到底是怎么想的?虚构作品的浪漫品质三桩毒誓的社会性

窦天章在京城做了大官返乡后,亲自为女儿窦娥伸冤屈昭雪,处死了真正的杀人凶手张驴儿,惩罚了那个昏聩的贪官知府。

由此,也说明一个问题,关汉卿之所以将三桩毒愿写入剧本中,其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问题,为了引起官方的注意,为了引起围观,为了扩大这个事件的影响力,从而促使窦娥的冤屈得以昭雪,因此说,这三桩毒愿有着深刻的社会性。

综上所述,善良的窦娥死前许下三桩毒愿,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报复社会,恰恰相反,正是为了惩罚那些做恶多端的小人与是非不分的官员。三桩毒愿引发社会关注,加速了为窦娥伸冤的步伐,回归到现实的角度为民众解决实际的问题,这大概是关汉卿作为一名文人,无法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一种补偿,或许也是他创作的初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