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朴(1226-1306后),初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奥州(今河曲县)人。出生于官宦之家,父白华,字文举,号寓斋,金贞祐三年(1215)进士,初为应奉翰林文字。七年,授枢密院判官,以有机谋,善辞辩为皇上倚重。金亡后从移刺瑷入宋,任均州提督。后范用吉杀均州长吏送款于北朝,华因而北归。
白华三子,白朴为次子,幼年随父居金都南京(今开封)。7岁时,蒙古军攻陷南京,其母被乱军抢走,父此前已随金哀宗逃邓州,白朴由元好问挈领出京,北渡黄河往山东。元、白为中州世契,两家子弟,每举长庆故事,以诗文相往来。白朴为元好问通家侄,幼读颖悟,元好问每至其家,都关心地问他的学业,曾赠诗曰:“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数年后,白朴父北归,卜筑于滹阳(今河北正定),谢元好问曰:“顾我真成丧家犬,赖君曾护落窠儿。”
白朴因幼遭亡国之难,仓皇失母,故有满目山川之叹,常郁郁不乐,屈己降志,玩世滑稽,专为律赋之学。青壮年时期,曾漫游大都(今北京)、顺天(今保定)、寿春(今安徽寿县)、怀州(今河南沁阳)等地。中统初,中书左丞相史天泽拟荐之于朝,白朴再三逊谢,“栖迟衡门,视荣利蔑如也”。55岁时,徙家金陵,从诸遗老放情山水间,日以诗酒优游,用示雅志。在大都曾与关汉卿等同入玉京书会,为当时剧坛上的风云人物。贾仲明吊赵子祥词云:“白仁甫、关汉卿,丽情集,天下流行。”晚年北返故里,卒年80有余。
白朴尤工于词曲,是“元曲四大家”之一。著有词集《天籁集》2卷,《天籁集摭遗》1卷;杂剧15种:《绝缨会》、《赶江江》、《梁山伯》、《赚兰亭》、《银筝怨》、《斩白蛇》、《梧桐雨》、《幸月宫》、《崔护谒浆》、《钱塘梦》、《高祖归庄》、《凤凰船》、《墙头马上》、《流红叶》、《箭射双雕》。今存完整杂剧仅两种:《墙头马上》、《梧桐树》。另有《流红叶》、《箭射双雕》的残文片断。今流传的《东墙记》,疑非白朴原作。
《墙头马上》(《裴少俊墙头马上》)与关汉卿之《拜月亭》、王实甫之《西厢记》、郑光祖之《倩女离魂》,被称为元杂剧中“四大爱情戏”。其结构严谨,妙语如珠,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极富于反封建性,为中国戏剧史上杰作。
《梧桐雨》(《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为白朴之名作。其格调缠绵清丽,典雅隽永,“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佳句无穷,力重千钧。在最后一幕,写雨声的凄凉,景物的萧瑟:“[叨叨令]:一会价紧呵,似玉盘中万颗珍珠落。一会价响呵,似玳筵前几簇笙歌闹。一会价清呵,似翠岩头一派寒泉瀑。一会价猛呵,似绣旗下数面征鼙操。兀的不恼杀人也么哥,兀的不恼杀人也么哥。则被他诸般儿雨声相聒噪。[倘秀才]:这雨一阵阵打梧桐叶凋,一点点滴人心碎了。著金井银床紧围绕,只好把泼枝叶做柴烧锯倒。”前人之盛推《梧桐雨》,即在其曲辞文采上。
明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谓:“自仁甫之词,如鹏抟九霄,风骨磊砄,词源滂沛,若大鹏之起于北冥,奋翼凌乎九霄,有一举万里之志,宜冠于首。”王国维云白朴似“诗中刘梦得,词中苏东坡,婉约豪放,两美盖皆有之矣。”其《墙头马上》被译为日文,《梧桐雨》在清咸丰元年(1851)即被法国著名汉学家巴赞撰文介绍到海外。
资料来源:《忻州地区志》1997年12月。黄翔(阴山小虫)整理于2022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