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在全国军民抵抗团结的关键时刻,蒋介石在闽南发动了震撼国内外的事件,再次将反共活动推向高潮。
作为共产党的领导人,毛主席在那段时间里特别忙,文件要处理到抗日战争的最高层,经常是日夜不休息。
毛主席为了越处理越快越好处理文件,任命了一位年轻人为书记,也就是不到29岁的胡乔木。

胡乔木1912年6月1日出生于江苏盐城市,一书祥门地,父亲是清末期的一名表演者,在父亲的影响下,他长大后学习诗歌和歌曲,读书。
1930年,18岁的胡乔木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对文学和历史产生了兴趣,转入历史系。
在清华大学,胡锦涛积极参与爱国革命活动,领导北平学生和工人的反日爱国运动,毕业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家联合会书记和中国左翼文化界总联盟书记。
1937年七七事变局爆发后,胡锦涛来到延安,先后在中宣部、中央青年委等部门工作。
1939年,为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胡乔木写了一篇《青年运动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发表在《中国青年》上,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为胡乔木成为毛主席的书记奠定了基础。
1941年1月,闽南事变爆发后,毛主席工作太忙,需要秘书帮他办文书工作,于是他想起了写过《青年运动中的思想问题》的胡乔木,并任命他为书记。
当王如飞把消息告诉胡乔木时,胡乔木很惊讶,担心自己做得不好,他强力反击,王如飞鼓励他说:"毛主席点名道姓,能力肯定不差,可以放心去,没有地方可问,毛主席很喜欢帮助年轻人!""
胡乔木以前从未从事过"秘书"式的工作,这次突然以毛主席为书记,可想而知他是多么紧张,但订单下来了,也不得不硬着头皮!
那天,胡乔木走进毛主席的办公室,毛主席正在处理公务,见到他,就要了一些基本信息,就去上班了。胡乔木不怕打扰毛主席的工作,也不敢多问,于是过了一天。
下班回来后,胡先生琢磨:他能为董事长做些什么?他彻夜不转反侧,决定第二天一早就要工作。
第二天早上,当胡先生到达毛主席的办公室时,他发现毛主席已经在工作了,面前有很多文件。
胡乔木这次没有犹豫,直接走到毛主席面前,说:"我帮你改正文件!"
毛主席听了,笑了笑,对他说:"嗯,你找了一个很重要的,很适合你的任务啊!"
原来,毛主席是在考验胡乔木的主动能力。
就这样,胡锦涛当了25年的毛主席书记,直到1966年才离开。
虽然胡乔木以前没有做过秘书工作,但他的写作能力还是很强的,再加上高水平的洞察力,愿意努力,很快就能做好这份工作,就连毛主席都满意地说:"靠着树,有饭吃。"
在此期间,胡锦涛阅读了大量关于共产党历史和理论的书籍和资料,成为党史的高级专家,参与了许多重要党史资料的编写,被誉为"共产党内第一笔"。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建设新中国,已成为毛主席等领导人苦恼的重要课题。
此时,毛主席再次任命胡乔木为新华社社长、新闻总局局长、中宣部副部长,承担了文化宣传的重任。
在胡锦涛的领导下,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稳步推进,形成了繁荣昌盛的局面,受到毛主席的一致好评。
195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毛主席负责此事,以总结中国共产党30年来的发展。
当时,胡乔木刚做胃切除手术,但接到这个任务后,毫不犹豫地立即投入到工作中,终于写了一部长篇党史的《中国共产党三十年》,全文近5万字。
毛主席看了看,非常满意,赞成《人民日报》全文出版。
更有价值的是,胡乔木虽然长期围绕毛主席工作,但也担任重要职务,但他始终保持着"书生"的风度和自豪感,一切都是亲力亲为,从不奉承、霸道。
毛主席也欣赏自己的素质,多次提醒他要注意休息,不要太累。
然而,正是因为他的学生性格,后来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受到了批评,再加上身体不好,胡乔木向毛主席提出离开休息休养,毛主席也同意了。
1966年6月,胡锦涛在杭州再次会见毛主席,提出与毛主席一起回去工作,毛主席没有发表声明,但提醒他:"你回到北京,少说,多看,多了解情况。"
胡锦涛知道自己没有机会让毛主席再次担任书记,但他没想到的是,这是他和毛主席最后一次见面。
毛主席去世后,胡瓦塞木被改用,担任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央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央书记书记等,成为国家副干部。
1992年9月28日,胡厚崑在北京去世,享年80岁。
胡乔木死前留下了遗嘱,希望死后将骨灰撒在延安。后来,他的家人帮助他实现了他的愿望。
或许,对于胡乔木来说,延安是自己的"根",自己的叶子落到根上。
(参考:《党史博览》《湘潮》《人民网》《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