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在全國軍民抵抗團結的關鍵時刻,蔣介石在閩南發動了震撼國内外的事件,再次将反共活動推向高潮。
作為共産黨的上司人,毛主席在那段時間裡特别忙,檔案要處理到抗日戰争的最高層,經常是日夜不休息。
毛主席為了越處理越快越好處理檔案,任命了一位年輕人為書記,也就是不到29歲的胡喬木。

胡喬木1912年6月1日出生于江蘇鹽城市,一書祥門地,父親是清末期的一名表演者,在父親的影響下,他長大後學習詩歌和歌曲,讀書。
1930年,18歲的胡喬木進入清華大學實體系,對文學和曆史産生了興趣,轉入曆史系。
在清華大學,胡錦濤積極參與愛國革命活動,上司北平學生和勞工的反日愛國運動,畢業後擔任中國社會科學家聯合會書記和中國左翼文化界總聯盟書記。
1937年七七事變局爆發後,胡錦濤來到延安,先後在中宣部、中央青年委等部門工作。
1939年,為紀念五四運動20周年,胡喬木寫了一篇《青年運動中的意識形态問題》,發表在《中國青年》上,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為胡喬木成為毛主席的書記奠定了基礎。
1941年1月,閩南事變爆發後,毛主席工作太忙,需要秘書幫他辦文書工作,于是他想起了寫過《青年運動中的思想問題》的胡喬木,并任命他為書記。
當王如飛把消息告訴胡喬木時,胡喬木很驚訝,擔心自己做得不好,他強力反擊,王如飛鼓勵他說:"毛主席點名道姓,能力肯定不差,可以放心去,沒有地方可問,毛主席很喜歡幫助年輕人!""
胡喬木以前從未從事過"秘書"式的工作,這次突然以毛主席為書記,可想而知他是多麼緊張,但訂單下來了,也不得不硬着頭皮!
那天,胡喬木走進毛主席的辦公室,毛主席正在處理公務,見到他,就要了一些基本資訊,就去上班了。胡喬木不怕打擾毛主席的工作,也不敢多問,于是過了一天。
下班回來後,胡先生琢磨:他能為董事長做些什麼?他徹夜不轉反側,決定第二天一早就要工作。
第二天早上,當胡先生到達毛主席的辦公室時,他發現毛主席已經在工作了,面前有很多檔案。
胡喬木這次沒有猶豫,直接走到毛主席面前,說:"我幫你改正檔案!"
毛主席聽了,笑了笑,對他說:"嗯,你找了一個很重要的,很适合你的任務啊!"
原來,毛主席是在考驗胡喬木的主動能力。
就這樣,胡錦濤當了25年的毛主席書記,直到1966年才離開。
雖然胡喬木以前沒有做過秘書工作,但他的寫作能力還是很強的,再加上高水準的洞察力,願意努力,很快就能做好這份工作,就連毛主席都滿意地說:"靠着樹,有飯吃。"
在此期間,胡錦濤閱讀了大量關于共産黨曆史和理論的書籍和資料,成為黨史的進階專家,參與了許多重要黨史資料的編寫,被譽為"共産黨内第一筆"。
新中國成立後,發展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等還處于起步階段,如何建設新中國,已成為毛主席等上司人苦惱的重要課題。
此時,毛主席再次任命胡喬木為新華社社長、新聞總局局長、中宣部副部長,承擔了文化宣傳的重任。
在胡錦濤的上司下,新中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穩步推進,形成了繁榮昌盛的局面,受到毛主席的一緻好評。
1951年7月1日,中國共産黨成立30周年,毛主席負責此事,以總結中國共産黨30年來的發展。
當時,胡喬木剛做胃切除手術,但接到這個任務後,毫不猶豫地立即投入到工作中,終于寫了一部長篇黨史的《中國共産黨三十年》,全文近5萬字。
毛主席看了看,非常滿意,贊成《人民日報》全文出版。
更有價值的是,胡喬木雖然長期圍繞毛主席工作,但也擔任重要職務,但他始終保持着"書生"的風度和自豪感,一切都是親力親為,從不奉承、霸道。
毛主席也欣賞自己的素質,多次提醒他要注意休息,不要太累。
然而,正是因為他的學生性格,後來說了一些不該說的話,受到了批評,再加上身體不好,胡喬木向毛主席提出離開休息休養,毛主席也同意了。
1966年6月,胡錦濤在杭州再次會見毛主席,提出與毛主席一起回去工作,毛主席沒有發表聲明,但提醒他:"你回到北京,少說,多看,多了解情況。"
胡錦濤知道自己沒有機會讓毛主席再次擔任書記,但他沒想到的是,這是他和毛主席最後一次見面。
毛主席去世後,胡瓦塞木被改用,擔任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央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央書記書記等,成為國家副幹部。
1992年9月28日,胡厚崑在北京去世,享年80歲。
胡喬木死前留下了遺囑,希望死後将骨灰撒在延安。後來,他的家人幫助他實作了他的願望。
或許,對于胡喬木來說,延安是自己的"根",自己的葉子落到根上。
(參考:《黨史博覽》《湘潮》《人民網》《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