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平生不识金圣叹,翻烂《水浒》也枉然,大清奇才金圣叹揭秘

作者:山川文社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金圣叹在苏州出生了。

被誉为“怪侠”的他,一生潇洒,思想孤傲,在文学上颇有建树。博览群书,除了令他才华横溢外,还让他更加地率性而为。他的狂放不羁,在刑场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生命的最后关头,金圣叹的家人们无不含泪与他告别。

平生不识金圣叹,翻烂《水浒》也枉然,大清奇才金圣叹揭秘

可是,他不仅没有悲伤,反而大笑着索要酒水。他在刑场感慨道:“砍头这件事,是一件令人悲痛的事情。喝酒这件事,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砍头之前先喝酒,真是一件无比痛快的事情。”众目睽睽之下,他痛饮烈酒,然后对刽子手说有事相告。

众人对他的才华深信不疑,于是,马上拿来纸笔准备记录,都以为是什么传世名篇。可是,谁都没有料到的是,他的临终之言竟是这样的话:“将花生米与豆干一起吃的话,会有火腿的滋味,这个方法如果流传下去的话,我就死而无憾了。”

平生不识金圣叹,翻烂《水浒》也枉然,大清奇才金圣叹揭秘

午时三刻已到,刽子手举起了手中的大刀。金圣叹丝毫没有畏惧的神色,也没有慷慨激昂地表现出自己的抗争。他静静的低下了头,坦然地引颈就戮。刀起头落,一代怪侠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但是,更加令人哭笑不得的还在后面。

怪侠不愧是怪侠,离开人世后还有演出。他的人头落地后,左耳和右耳中分别跳出了了一个纸团。一个纸团上写着“好”字,另外的纸团中写着“疼”字。围观的群众看后哑口无言,之后,便发出了一阵又一阵的惊呼声,这可谓是怪侠在人世的最后一场演出了。

其墓葬在苏州吴中区藏书五峰山下博士坞,在今河北省阜城县曾有衣冠冢一座。传说,圣叹死后托梦给朱眉方,说他已成为邓尉山神。邓尉山在苏州西南七十里光福镇,又名万峰山,前瞰太湖,风景极佳。邓尉山多梅树,花开时一望如雪,如颂圣叹人品之高洁。

平生不识金圣叹,翻烂《水浒》也枉然,大清奇才金圣叹揭秘

那么,潇洒一生,学富五车的才子金圣叹,为何留下了这样令人哭笑不得的临终遗言呢?他又是因为什么被判处死刑的呢?

其实,金圣叹小时侯的生活并不幸福,他的幼年,大部分都是在贫困和孤独中度过的。但是,条件的艰苦并没有让他自暴自弃,反而激发了他对读书的渴望。从九岁开始读书,一直都非常刻苦,除了认真研习儒家经典外,他还非常喜欢《水浒传》一类的小说。

文人读书都是为了做官,所读的书也都是些儒家经典。《水浒传》一类的市井小说,则大多被文人弃如敝履,根本没有多少人感兴趣。可是,金圣叹对《水浒传》爱不释手,做了很多的评点。在他看来,《水浒传》等小说的艺术价值极高,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当世的最高水平。

平生不识金圣叹,翻烂《水浒》也枉然,大清奇才金圣叹揭秘

这种评价似乎有些过誉,可是,金圣叹并不是一个狂妄自大的人。

他年少成名,惊才艳艳,开堂讲学的时候万众瞩目。他的文章,连顺治皇帝看了之后,都说他是古文的高手。他如此推崇《水浒传》,想必一定有他自己的见解。

直到18世纪中,金本的《水浒传》与《西厢记》传入朝鲜,流传甚广,俞晚柱、李德懋等许多士人都甚为喜爱金本《水浒传》。朝鲜原本没有小说评论传统,到了19世纪时,石泉主人、朴泰锡、水山先生等作家受金圣叹启发,借鉴金圣叹评点的体例、手法与观点,分别创作了《折花奇谈》、《汉唐遗事》、《春香传》等汉文评点小说。

可见,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平生不识金圣叹,翻烂《水浒》也枉然,大清奇才金圣叹揭秘

但是,如此才华横溢的金圣叹,却不愿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因为,他是一个非常随性的人,将世人苦苦追求的功名利禄看的很淡。话说,在明朝末年清初的时候,他也曾参加过科举考试。可是,与其他寒窗苦读的考生不同,他仅仅是为了自己玩乐而已。

第一次考试的时候,他在试卷上画画,根本没有将考试当做一回事。第二次考试的时候,为了将考卷填满,他连写了三十九个“动”字。第三次和第四次考试的时候也基本是按此行事,让考官都感到哭笑不得。就这样,他就是一个才气逼人,却又偏偏玩世不恭,随性而行的人。

可是,恰恰就是他的率性而为,为他带来了滔天大祸。

平生不识金圣叹,翻烂《水浒》也枉然,大清奇才金圣叹揭秘

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时候,由于,苏州吴县的县令强行逼迫百姓交粮,民怨沸腾。三月初,一百多个愤世嫉俗的文人齐聚当地孔庙,他们以悼念顺治皇帝为由,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这样的行动中,自然少不了金圣叹。

之后,此事越闹越大,清廷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下令抓捕十一名带头闹事的文人。当时,满清虽然已经入主中原,可是,江南一带的反清运动仍时有发生。为了震慑江南士卒,清廷再次下令逮捕包括金圣叹在内的七名文人。

本来,此事并不会闹到杀头的地步,可是,清廷本着“治乱世用重典”的政策,决定将这十八人以叛逆论罪。七月十三日的时候,这十八人全部被下令处死。

平生不识金圣叹,翻烂《水浒》也枉然,大清奇才金圣叹揭秘

金圣叹思想前卫,举止怪异,经常说出惊世骇俗的话来。他虽然有着满腹的才华,可并不能被当时的时代认可。改朝换代之际,文人本应该谨言慎行,三思而后行,可是,他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这样的异类,自然成为了清廷中的眼中钉,肉中刺。

参考资料:

【《清史研究——金圣叹》《金圣叹“以文运事”、“因文生事”辨析》、《金圣叹的生平及其文学批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