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忍卒睹每天都在发生,大快人心却往往只是想象”

“不忍卒睹每天都在发生,大快人心却往往只是想象”

《水浒传》是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拥有诸多不同形式的改编版本,一些经典篇章还被收录进教科书当中。

它写出了乱世之中,一群穷途陌路的人谋求自保时的赤裸与狰狞,其中的角色,无法用好坏去评定。

对于这部经典作品,今天,我们想推荐一种特殊的读法——《水浒传会评本》,这或许可以给你一个阅读的新视角。

“《水浒传》讲了一群强盗的故事,可是我们看到的是,强盗固然是强盗,但为什么变成强盗,都是有原因的;那里面既有大快人心的情节,也有不忍卒睹的惨剧;不忍卒睹每天都在发生,大快人心却往往只是想象。”

讲述 | 段志强

来源 | 《快乐书单:无限人生书单第三季》

01.

穷途末路、谋求自保的时候,

还讲什么好人坏人

在四大名著里,《水浒传》是最“真实”的、最靠近实际生活的一本。

水浒研究者马幼垣先生说:“《水浒》讲穷途末路、争取生存、谋求自保的故事(并不是什么农民起义)”。所以,梁山英雄们你谋我诈、不择手段、弱肉强食、舍人利己、唯利是图、强词夺理、崇尚权势、归罪弱小、党同伐异、草营人命,诸如此类,尽皆有之,例不胜举。

《水浒》的写作成功不在美化这些,而在忠诚地处理此等人性问题。所以,《水浒传》的主角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之类的问题,根本就不用问,“穷途末路、谋求自保”的时候,还讲什么好人坏人?

我喜欢听评书,几乎听过能找到的所有版本的《水浒传》,这些评书似乎都感到一种义务,就是必须把水浒英雄都必须说成是道德无缺的英雄,最多可以有一些性格缺点,但大节必须无缺。

其中最突出的是两个情节,一个是李逵杀害小衙内,逼朱仝上山,一个是王英娶了扈三娘。具体怎么处理,各位艺术家各有高招。

我理解并尊重这种改编,但同时也认为,这是把现实主义变成了浪漫主义,把严肃文学变成了通俗文学,把揭露血淋淋社会现实的庄严写作,变成了满足人们英雄幻想的书场说书。

“不忍卒睹每天都在发生,大快人心却往往只是想象”

所以不妨说:世界上其实有两部《水浒传》。一部劫富济贫,替天行道,一部穷途末路,逼上梁山。

我不是说《水浒传》的“原意”就是写穷途末路、争取生存,或者我们应该给《水浒传》的作者(不管他或他们是谁)颁发诺贝尔文学奖。我是说,在水浒故事流传的过程中,起码在现代文学观念到来之前,它保存了很多那个社会的赤裸裸的真实。

而今天,无论是我们的社会还是我们的文学,都已经被施以层层伪装,这些伪装虚伪到了什么程度呢?到了我们对古老的真实也看不下去,以至于几百年前的、已成经典的文学作品,都不能以本来面目出现在今天的大众文化空间。不信你看看电视剧《水浒传》(不管是新旧哪个版本)是怎么拍李逵杀害小衙内的。

话又说回来。也不是谁都爱看真实。我没有要冒犯浪漫故事的意思,那也是很好的。人物必须分好坏,主角必须是好人,讲故事的人不用回避,听故事的人也不用纠结,大家省心。

只不过,那些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压抑、不甘,甚至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有时也想有个出口,也想找到共鸣。

“不忍卒睹每天都在发生,大快人心却往往只是想象”

有没有一种可能,有谁能连接起这两部《水浒传》,在浪漫中点出残酷,在残酷中点出浪漫呢?当然有,我们今天要谈的就是它,《水浒传会评本》,重点是金圣叹的评语。

小说评点是中国文学中的一项重要传统。本来,古典诗文就有评点这一说,八股文的评点那更是汗牛充栋。到明朝晚期,发展出比较成熟的小说评点:对整本书有评点,每一回有关于这一回的评点,一回结束了也有评点,正文中,有写在字里行间的,也有写在每页最上面的,也有写在旁边的,各有功能。

总之,我们可以把这些评点理解成那个时候的弹幕和评论,而且既有短评又有长评,还有各种已经绝种的评点形式,比如眉批。

大家同意吧?看弹幕是看视频的乐趣之一,有时候甚至超过视频本身。小说评点家和发弹幕的人一样,他们固然是读者、是观众,但同时也是创作者,甚至可能通过评点和弹幕,扭转整个作品的面貌。

看视频要看弹幕,看小说要看评点,这都是金玉良言,于古有征的。

02.

“天下之文章,

无有出水浒右者”

评点过《水浒传》的人有好几位。所谓“会评本”,就是把这些不同的评语汇集到一起。这也跟弹幕一样,你看到的是不同的人发表的评论,放在一起特别有意思。

《水浒传会评本》一共收录了六个版本的评语,作者包括明末清初的大才子金圣叹、晚明著名的异端思想家李贽(当然他名下的评语是不是都真的是他本人写的,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明代最有名的出版商余象斗,还有一位明末清初的文人王望如。

“不忍卒睹每天都在发生,大快人心却往往只是想象”

《水浒传会评本》陈曦钟 / 北京大学出版社

因为金圣叹与《水浒传》的关系太密切——大家听过他“腰斩水浒”的事吧?《红楼梦》的问题是,后半本是被人续起来的;《水浒传》的问题是,后半本是被人删掉的,这个人就是金圣叹。

他只承认前七十回,把梁山排座次之后的书都删掉了,他自称保存一种水浒传的“古本”,不仅只有七十回,而且跟通行本的文字还有很多具体出入,当然所谓古本也就是他自己改动的版本。

此外金圣叹批语的影响也实在太大,所以会评本的《水浒传》就以金圣叹版本的水浒为正文,把上面这些人的评语都录进去。七十回以后,就只录评语、以及评语所指的那一句原文,不录全文,所以这个版本不能代表《水浒传》的全貌。这是先要交代的。

金圣叹自己介绍过他的阅读史。他说他十岁才入私塾,那时候跟别的小朋友一样,也是读《中庸》《大学》,但是读的头昏脑涨,还偷偷跟同学讲:“不知习此将何为者?”学这玩意儿到底要干嘛呢?

第二年十一岁,金圣叹天天生病,一病就请假,他又不爱玩,宅在家里只能看书。看些什么书呢?第一部,《妙法莲华经》;第二部,《离骚》;第三部,《史记》;第四部,《水浒传》。

这四部书后来对他影响都很大,但是在当时,也只有《水浒》通俗易懂,小金圣叹最爱读。所以金圣叹自述他幼年读书经历这一篇序,本来就是写给他十岁的儿子的:你爹我十岁的时候读了《水浒传》,现在让你读,而且告诉你怎么读。

为什么要如此子承父业呢?金圣叹说,他自从读完水浒以后,“便有于书无所不窥之势”,打开了眼界,从此什么书都爱读了。所以他说,“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

03.

评点也是再创作

《水浒》的文章究竟好在哪里呢?

水浒一百零八人,作者只有一人——注意这是金圣叹的看法,不是现代学术的看法——以一人之力,描写一百零八人,而人人有其性情、有其气质、有其形状、有其声口,可谓绝无仅有。更有甚者,《水浒传》还故意挑战写作难题,而且要把难题写两遍。金圣叹说:

江州城劫法场一篇,奇绝了;后面却又有大名府劫法场一篇;一发奇绝。潘金莲偷汉一篇,奇绝了;后面却又有潘巧云偷汉一篇,一发奇绝。景阳冈打虎一篇,奇绝了;后面却又有沂水县杀虎一篇,一发奇绝。真正其才如海。劫法场,偷汉,打虎,都是极难题目,直是没有下笔处,他偏不怕,定要写出两篇。

再次提醒大家注意:《水浒传》文本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今天的学者不会把这些题材重复看成是天才作家的写作表演,但学术研究是客观的观察,而小说评点是主观的参与,本来就不是一码事——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小说评点有点像“嗑CP”,读者努力地去发现连作者都想不到的所谓“蛛丝马迹”,评点,也差不多。

“不忍卒睹每天都在发生,大快人心却往往只是想象”

金圣叹用“精严”二字形容《水浒》的文笔,所谓“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这里所谓“精严”,有些是真的精严,有些是他改了原文之后才精严。所以我们读评点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原文,另一方面我们也明白,评点也是文学创作和再创作。

金圣叹对《水浒传》的重新塑造不仅是文学方面的,也有价值观方面。作为历史故事、民间说唱和文人创作的集合体,《水浒传》的价值观是非常暧昧模糊的,也可以说是相当多层次、多向度的。金圣叹如椽巨笔,不用盖棺而论定,点明了、或者不如说赋予了《水浒传》以明确的价值观。

他说,“《水浒传》有大段正经处,只是把宋江深恶痛绝,使人见之,真有犬彘不食之恨。从来人却是不晓得。”又说,“《水浒传》独恶宋江,亦是歼厥渠魁之意,其馀便饶恕了。”

为什么宋江最坏呢?除了宋江的虚伪奸诈,当然主要是因为,《水浒传》乃是造反之书,必须有人来承担责任,那也只有魁首宋江来承担了。至于其他逼上梁山之辈,作者秉持忠恕之心,也就原谅了。

“不忍卒睹每天都在发生,大快人心却往往只是想象”

比如金圣叹说,《水浒传》里写的最精彩的是李逵,叫做“一片天真烂漫到底”,完全符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标准,“段段都是妙绝文字”。为什么李逵写的这么用心呢?那是因为李逵的故事都紧随宋江,为了衬托宋江的奸诈,所以要把李逵写的如此质朴诚实。

又比如他说,吴用跟宋江一样,也很奸猾,但是吴用心地端正,这跟宋江不同。吴用明明白白说自己是“智多星”,宋江却处处要表现自己志诚质朴;吴用明明白白使用计谋、驱策群力,宋江也是用谋略去笼络人,打的却是孝义黑三郎及时雨的名号。

还有,“宋江只道自家笼罩吴用,吴用却又实实笼罩宋江。两个人心里各各自知,外面又各各只做不知,写得真是好看煞人。”都说三国老奸巨猾,在金圣叹看来,水浒也不遑多让。

顺便说一句,李逵在水浒故事里面的地位非常特殊。在今本《水浒传》出现之前,元杂剧就有好多出水浒故事,其中以李逵为主角的占大多数,排名第二的是燕青,像宋江之类,大部分都是作为背景人物存在的,所以李逵的形象特别能反映水浒故事的特点,后来的评点者也特别关注李逵。

李贽甚至说,“李逵者,梁山泊第一尊活佛也”,为什么呢?因为他“为善为恶,彼俱无意”,他既做好事、扶危济贫,也做坏事、杀人放火。但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都出于天性,不思考、不纠结、无成心、无执念。

用我们今天的话,也许可以说,李逵的行动都是出于本能,是基本人性不加修饰的直接表现,他是好人也是坏人,他被人欺压也欺压别人,他同情弱小也伤害弱小,他反抗权威也服从权威,他是乌托邦主义的李逵也是无政府主义的李逵。如此种种,早被几百年前的评点者看透。

04.

不忍卒睹每天都在发生,

大快人心却往往只是想象

《水浒传》里面有无数的名场面。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啦,吴学究智取生辰纲啦,宋江浔阳楼题反诗啦等等。我们今天挑一个大家都熟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看看评点是怎么评的。

林冲在水浒传里面是一个接近完美的人物,可以说是“逼上梁山”这个概念最好的诠释者。金圣叹说他“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这固然是一方面,但他的受害、他的英雄末路,也写得最生动最真实。

“不忍卒睹每天都在发生,大快人心却往往只是想象”

风雪山神庙是林冲故事的最高潮,也是林冲逼上梁山的关键情节。这一回的回目,就叫“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回前总评,金圣叹说,有人讲过去有位画家画了一幅《北风图》,大夏天的挂起来,大家都感到凉快,简直要加衣服;又有人画《云汉图》,冬天来看,结果挥汗不止。

但是,画冬天就只是冷、画夏天就只是热,这还不算本事,风雪山神庙这一回,既有冷、又有热,“写雪便其寒彻骨,写火便其热照面”,“寒时寒杀读者,热时热杀读者,真是一卷疟疾文字,为艺林之绝奇也。”

关于火,金圣叹也有一段议论:

此文通篇以火字发奇,乃又于大火之前,先写许多火字,于大火之后,再写许多火字。我读之,因悟同是火也,而前乎陆谦,则有老军借盆,恩情朴至;后乎陆谦,则有庄客借烘,又复恩情朴至;而中间一火,独成大冤深祸,为可骇叹也。夫火何能作恩,火何能作怨,一加之以人事,而恩怨相去遂至于是!然则人行世上,触手碍眼,皆属祸机,亦复何乐乎哉!

情节大家都熟悉,我们不重复了。说有一天晚上下大雪,林冲出去打酒买肉,路上看见有座山神庙。回来到草料场。

原文:林冲踏著那瑞雪,迎著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

评语:作书者忽然于事外闲叙四句,笔如劲铁。

原文:那两间草厅己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人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评语:极力写出精细,见断断不是失火。又说:一行中凡有四个火字,却无一星火在内,奇绝之笔。

原文: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

评语:为一夜计,惟此为急。

正文: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

评语:陆谦、差拨打点来了。

正文:寻思:“又没打火处,

评语:又算出一火字,写得纸上奕奕有光。

正文: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

评语:行文如此,为之叹绝。

加入了评点的古典小说,是网状的,就算看书,眼睛也得在页面的各个位置看来看去。所以我们也只能勉为其难,略微呈现一下评点的面貌,它的真正魅力还得靠你亲自去看书,什么解读、视频、有声书都不能替代。

“不忍卒睹每天都在发生,大快人心却往往只是想象”

回到金圣叹。前面这段原文和批语,读了之后有种强烈的感觉,就是金圣叹的感染力确实很强,读完他的批语,我确实倾向于相信,这么好的文字应该就是某位文学技巧极其高超的人士精心结撰出来,不能一概视为民间说唱的自发流传。

金圣叹在《水浒传序》里说,施耐庵写水浒,“必至于心尽气绝,面犹死人,而后其才前后缭绕,始得成书”。“心尽气绝,面犹死人”,真的投入过创作的人,大概都能理解这句话吧!

如果仔细留意,金圣叹的评语其实处处有个金圣叹在。比如第六十二回,丑郡马宣赞奉旨请关胜出马,攻打梁山,原文说“关胜听罢大喜”,金圣叹批:“何遽大喜?只四字写尽英雄可怜”。

怎么人家一请你,马上就“大喜”呢?可见平时没人重视,没有机会,所以,英雄可怜。金圣叹身负才子之名,一生命运多舛,最后死于清朝政府的屠刀,他的命运不仅会令圣人叹息,就是我们这些无名的读者,也会深深同情。

至于《水浒传》,它讲了一群强盗的故事,可是我们看到的是,强盗固然是强盗,但为什么变成强盗,都是有原因的;那里面既有大快人心的情节,也有不忍卒睹的惨剧;不忍卒睹每天都在发生,大快人心却往往只是想象。

《水浒传》的作者群体,估计永远也搞不清楚了,我们只能通过金圣叹这样的模范读者和准作者,去接触那个残酷、豪情、同时充满着希望与绝望的世界。

*本文整理自《快乐书单:无限人生书单第三季》第9讲,主讲人段志强,略有删减。原内容请移步看理想App收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