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商王河亶甲如何平定山东的方国叛乱?

作者:寒山喷史
商王河亶甲如何平定山东的方国叛乱?

《上古先汉民族史》系列

93 姺邳之乱

文/图/辑|寒山忆雪

话接上回,为了掌控淄潍河流域的渤海盐场,商王国拓殖岱北,对莱夷发动战争,结果被莱夷打败,并且导致夷商联盟的破裂,以姺国为首的风姓方国举兵反商。

商王河亶甲如何平定山东的方国叛乱?

东夷的叛离让商王国的东方陷入危机,夷人军队从鲁西南地区沿济水西进,很快便临近商王都(郑州商城),虽然商族人可能暂时击退了夷人军队,但商王国的心脏已经暴露在夷人军队的威胁之下。

在这种情况下,新即位的商王河亶甲,把王国的都城迁到了济水以北的相地,今天的豫东北濮阳、内黄一带,以躲避夷军的锋芒。

商王河亶甲如何平定山东的方国叛乱?

豫东北是商族人灭夏前的根据地。灭夏之后,商国把大部分族人都从冀南和豫东北迁徙到中原郑洛地区,以巩固对新占领的「夏土」的统治。而冀南和豫东北只留下了少部分族人据守,以至于3550年前左右,漳河型先商文化几乎从这里消失,行了将近百年的文化空缺期。直到太戊时代,中原地区的早商文化才重新覆盖到这里。

商王河亶甲如何平定山东的方国叛乱?
商王河亶甲如何平定山东的方国叛乱?

这个过程,和3000多年后的明清之际,清帝国入主中原有相似之处。清国灭明(弘光朝)后,将大部分族人从辽东、吉林迁徙到燕京河北一带,只留下少部分族人镇守辽东。商族人之豫东北,就如同清国满洲人之辽东。

商王河亶甲如何平定山东的方国叛乱?

迁都相地之后,商王国开始反击东夷。

值得商王国庆幸的是,东夷各国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首先,风夷与莱夷各自为战,没有形成联盟协同作战。其次,风夷所在的泗上地区与空桑之地,也不是所有夷人都参与了反商。比如,非风姓的东夷诸国,嬴姓的奄国费国、己姓的彭国就没有参与反商。

嬴姓方国从5000多年前开始,成为古东夷各部中最有实力的部族,在4600-4500年前左右,更是率领东夷各部对抗东羌入侵,成为最早的夷羌联盟的霸主。

此后五六百年,虽然霸权纷争,但嬴姓方国仍然是中原地区的一流部族,甚至在「大洪水」出现之后,与先夏部族成为两个强大部族,一东一西互相对峙。

商王河亶甲如何平定山东的方国叛乱?

但气候的变化,加上先夏国治水,让黄泛区的河道重新稳定,风姓、己姓等夷人部族由此成为先夏国的盟友。夷夏联合打败嬴姓方国,迫使江、黄南迁淮西,徐国东迁苏北,嬴姓方国的实力大大削弱。此后六七百年里,除了葛国以外,嬴姓方国几乎从中原历史舞台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风姓部族。

强大的风姓部族与商王国决裂,让嬴姓部族看到了复兴的希望。他们选择站在商国一边,共同对付风夷。

读过前文的应该知道,嬴姓部族与先夏相争的战争,就是3950年前左右的「夏后启」与「费伯益」之争。结果我们也都知道,费伯益最终战败。

伯益战败有很大的可能是他的长子——葛伯大廉站在了先夏国一方。除了长子外,伯益的幼子若木则继承了伯益的遗产,成为费国的君主。

此后,伯益的两支子孙延续了整个夏王国时代,其间的谱系传承无法考证。

3560年前左右,商国灭夏前夕,葛国被商国攻灭,大廉一系的子孙丧失诸侯之位,成为依附于商王国的低级贵族。

公元前1447-前1393年之间的太戊时代,大廉的后裔子孙孟戏、中衍得到太戊的赏识,成为太戊的御用司机(马车夫),由此晋升为高等贵族,获得了一定的封地。

商王河亶甲如何平定山东的方国叛乱?

而费国若木一系,在商国联夷灭夏时,在位的君主是「费伯昌」,简称「费昌」。费昌选择叛离夏王国,与商国结盟。商王朝建立后,费国成为商的诸侯。

外壬元年(公元前1383年左右),辛(姺)、邳为首的风夷叛商,孟戏、中衍站在商国一方,泗上地区的费国也没有加入反商队伍。

除了嬴姓方国以外,己姓彭国也站在商王国一方。

彭国原本在济水北岸,现在的豫东北濮阳南部一带。3600年前左右,商国自漳河流域攻打豫东南(见「昆吾南迁」与「商国统一河北」两节),彭国战败迁往泗水中游,现在的徐州一带。商国灭夏前后,彭国选择投靠商国,成为商的诸侯。

商王河亶甲如何平定山东的方国叛乱?

除了葛国后裔、费国为首的嬴姓方国、己姓彭国之外,还有一个己姓方国也站在了商王国一方。这个方国,就是韦国。

韦国与彭国一样,在3600年前左右的商攻昆吾四国之战中战败,而后南迁到郑州一带,3550年前左右又被商国打败,都邑也被攻占。

但商国并没有让韦国灭国,为了争取河内地区其他己姓方国结盟灭夏,商王国仍然保留昆吾、韦、顾三国,只是把韦、顾两国又迁回河济平原。

此后,韦、顾、昆吾也成为商的诸侯,但顾、昆吾两国从此衰落,沦为小国,而韦国则依旧保持了一定的实力。风夷叛商后,韦国站在了商国一方。

所以商王河亶甲迁都相地之后,依靠费国从东方牵制风夷,依靠韦国、彭国从南北两面反攻风夷,与此同时,商王国的主力军队,则屯驻于相(今濮阳内黄)和蒲姑(今济南)两地,防备莱夷西侵商王国的龙兴之地。

商王河亶甲如何平定山东的方国叛乱?

这一战略成功的让商王国摆脱了危机。

河亶甲三年,彭国的军队打败了风夷中的邳国,并攻占了邳国的都城,史称「彭伯克邳」,风夷的反商战争由攻势转为守势。

在确认了南线的战局稳定了之后,第二年,商国的军队再一次从蒲姑出发,沿济水东下淄潍河流域,征讨莱夷。

第三年,也就是河亶甲五年(大约公元前1369年),风夷在战争中连连受挫,仅剩下辛国等个别方国继续抵抗,但仍然抵不住费国、彭国、韦国和中原商军的四面围攻,辛国君主率领余部逃往班方。

最终,彭、韦两国追击到班方,打败了班方和辛国的余部,迫使辛国投降。

由于辛国的叛乱持久(十五年),对商王国造成的威胁非常大(迫近商王都,迫使商国迁都),投降后的辛国没有被允许复国,延续了1200多年的古辛国就此灭亡。

相比而言,邳国的运气要好一些。由于邳国处在风夷的东南边缘,没有陷入商属诸侯的四面围困,所以在被彭国打败后,率领部分族人离开故土(今滕州一带),向南迁徙到泗水中游,现在的苏北下邳一带,将国祚延续到春秋时期。

作为诸侯「宗主」的商王国,为了政治需要,只把辛国灭国,而保留了其他方国。对于南逃的邳国,商人选取了降商留在故土的贵族,册封为诸侯,史称薛国。

东南方平叛战争大胜的同时,东方的开拓之战也获得了较好的结果。商军打败了莱夷,迫使莱夷放弃了淄潍河流域的西部,向东迁徙到淄潍河流域东部,以及胶莱沼泽以东的胶东半岛。

进入胶东半岛之后,掌握先进技术、拥有更高社会组织的莱夷,逐渐征服了还处在部落阶段、没有城邑和方国的嵎夷部族。

此后,嵎夷这个名词从历史舞台上消失,胶东半岛将以莱夷的面貌展示在中原人的面前。

这场战争,和因之而起的族群迁徙之后,岱北型商文化(二里岗文化大辛庄类型)从岱北地区扩张到了淄潍河流域。商王族委任贵族镇守此地,并开始将陶罐煮出的海盐,源源不断的输送到中原地区。

镇守此地的贵族中,可考的有醜氏、纪(己)氏和鬲(融)氏,出土的青铜器上标有他们的族徽。醜氏可能是商王族成员,纪氏则是己姓方国的一员,鬲氏也可能是己姓方国的一员,鬲字与他们的祖先「祝融」有一定的关系。

商王河亶甲如何平定山东的方国叛乱?

三个贵族家族镇守此地300多年,直到西周灭商,分封到此的齐国取代他们。300多年的镇守,导致他们的贵族墓葬留在了当地,并在3000多年后的今天,被考古工作者发掘,考古上称之为「青州苏埠屯遗址」。

与此同时,莱夷东迁后引发岳石文化的内部碰撞,莱夷部族的岳石文化郝家庄类型,与胶东嵎夷的岳石文化照格庄类型互相融合,演变成新的青铜文化——珍珠门文化。

此后,胶莱盆地中东部以及胶东半岛的珍珠门文化,又向南传播,覆盖到鲁东南的沂沭河谷和苏北的泗水下游。

而在泗上地区和鲁西南的空桑之地,原先的岳石文化尹家城类型和安丘堌堆类型的分布区,却并没有演变成「珍珠门文化」。商与风夷的战争结束后,中商文化(二里岗上层文化)扩张到这一地区。

商王河亶甲如何平定山东的方国叛乱?

与岱北和淄潍河流域的商文化牢固扎根相比,商文化在鲁西南地区的存在并不稳固,这样意味着,商族人对泗上地区的控制或占领并不稳固。

那么,商王国在这里的统治,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商族人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我们下节继续解读。

-end-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历史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寒山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