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汉唐故土,大明新疆:交趾的前世与今生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檀弓

作者:时拾史事

<h1>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h1>

<h1>作者:檀弓</h1>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大明的交趾流传着这样一个消息,朝廷准备放弃交趾了,用不了多久就会将所有兵力撤回,交趾又要独立了。

一、南越王国

对没错,是“又”,交趾或者说安南这块地方曾经多次兴风作浪。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秦始皇觉得一统六国后大秦军队无所事事,听说帝国南部还有一大片未征服土地可供施展,因而派遣五十万大军南下岭南统一百越之地。

当时岭南还处于未开化地区,哪里是虎狼之师的对手,今天两广和越南中北部地区就全被纳入了秦朝的疆域。战争结束以后,秦始皇并没有将这几十万大军召回,而是让他们留在当地搞经济建设,秦始皇应该是想彻底征服岭南之地。

汉唐故土,大明新疆:交趾的前世与今生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檀弓

没想到计划赶不上变化,几年之后秦始皇死了,始皇帝一死中原地区群雄逐鹿,秦朝灭亡,不久楚汉相争,岭南地区的几十万大军就成了无家可归之人了。这支军队的首领赵佗考虑再三,他知道这种情况下带领军队打回去是不靠谱的,项羽、刘邦哪个他也打不过,既然回不去了,索性就在岭南割据吧。

于是公元前204年,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割据政权——南越王国就此诞生了。今天越南将南越视为其独立建国的最早依据,但这属于强拉硬扯牵强附会。虽然二者国名很像,南越的领土也确实包含今越南的中北部地区,但南越国的首都番禹在今日的广州,南越国的主要统治区域也是今天的两广地区,他的统治集团也以南下秦人为主,因此无论怎么看这都是一个中国地方割据政权。

赵佗建国之后没有多久,汉朝建立,刘邦听说秦朝在南方还有这么个小弟,顿时感到有点意思。但是考虑到当时楚汉之争刚结束,国家困顿,暂时无余力进攻南越,因而刘邦颁布诏书,封赵佗为“南越王”,并派遣大臣陆贾出使南越国,命令赵佗归属汉朝。

赵佗看到汉朝大腿这么粗,也就接受了刘邦的条件,正式臣属于汉朝,成为汉朝的藩属国。但这种臣服是极其不稳定的,赵佗仗着天高皇帝远,对外称王,对内却关起门来自己称帝,并且还时不时在边境搞些小摩擦。

汉唐故土,大明新疆:交趾的前世与今生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檀弓

南越武“帝”——赵佗

随着汉朝国力的恢复,这种行为绝对是不能忍的,公元前111年,开疆狂魔汉武帝派兵攻灭南越国,并仿效汉地对当地进行管理。此后一千多年,今日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区都接受中原王朝的直接管辖,虽然该地的名称多变,从交趾、交州再到安南,叛乱也时有发生,但大体上该地区还是平稳发展的,而这段在中国版图之内的时期在越南历史上也被称为“千年郡县时期”。

二、唐末宋初终割据

这种良好的现象直到五代十国被打破了,由于唐末地方军阀势力尾大不掉,造成藩镇割据,政局混乱,唐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有心无力,安南地区就在此时开展起独立运动。

宋太祖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大瞿越国”建立,标志着安南的正式独立。尽管独立,但是安南明白自己的实力不足以与中原王朝相抗衡,因而宋元以降,中原王朝都与安南保持着宗藩关系。

汉唐故土,大明新疆:交趾的前世与今生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檀弓

越南丁朝的正式国号为——大瞿越(图片来源:史图馆)

时间就这样来到了明朝,朱元璋建国之初,安南的陈朝早早派遣使节来请求与明朝继续保持宗藩关系,朱元璋见其如此识相,自然高兴,大手一挥将安南列为不征之国,告诫后世子孙不得恣意征讨。此前元朝时期,因为看安南不爽曾几次征讨,搞得安南国内是苦不堪言,现在大明王朝竟然这么大度,安南的陈朝自然是开心的不得了。

三、不作不死

如果双方就这样和平相处下去倒也不错,然而平静时间一长,安南的内心又开始蠢蠢欲动了。尽管安南只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国,然而在其心中却有着宏图大志。在安南看来,中原王朝的南部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安南领土,所以一旦有机会就要夺回。

秉承着这一理念,洪武后期和永乐初年,安南多次侵扰和蚕食明朝广西、云南等边界地区。而当时的明朝正处在多事之秋,先是朱元璋晚年的立储问题,再来是靖难之役,朝政动荡不安,也就没什么心思去管安南那嘎达了。等到朱棣坐稳了皇位以后就决定要出手教训一下这个不听话的小老弟,没想到朱棣这边还没出手,安南那边却自己先乱起来了,这一乱正好给了明朝制裁安南的理由。

明朝内战的时候,安南那边也改朝换代了,只不过跟明朝直接拉部队干不一样,安南用的是软刀子。

当时安南的陈朝朝堂特别混乱,各方势力错综复杂,这场权力游戏的最终赢家是宰相胡季犛(本名黎季犛),权臣胡季犛掌握大权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铺垫就直接篡位了,并将之前的陈朝宗室诛杀殆尽,他改国号为“大虞”,自称为舜帝之后,改名为胡一元。

汉唐故土,大明新疆:交趾的前世与今生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檀弓

胡季犛像

没过几年老胡又感觉皇帝当的不过瘾,于是又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胡汉苍,自己升级为太上皇,躲在幕后继续操控朝政。可能老胡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在仿效朱棣搞靖难之役,况且自己已经掌握安南大权,大明就算知道也不能拿自己怎么样。

但是篡位这种行为,朱棣可以干,你一个藩属国怎么能依样画瓢,天朝下的秩序还要不要了,因而朱棣登基以后最忌讳的就是这种行为。

现在胡季犛不光篡位了,还是以权臣的身份篡的位。朱棣本身是宗室,他夺得帝位,天下还是老朱家的天下。安南这种行为可就是颠覆王朝的革命了,这要是都不管,大明的武将功臣们会怎么看,这是变相鼓励造反吗?因此不论是从安南日常侵占大明土地的举动,还是胡氏篡位的行为出发,明朝都必须有所表示。

胡季犛虽然想要斩草除根诛灭陈氏后代,但并没能杀干净。陈朝宗室中有一位叫陈天平的王子死里逃生,当时安南国内很多忠于陈氏的势力都围绕在陈天平身边,继续拥立他,希望其能够光复陈朝。

但此时的安南已经完全为胡季犛掌控了,陈天平的处境很是危险,即使侥幸活下来,想要光复王朝谈何容易。在这种情况下陈朝遗老们将所有的希望投向了北方的大明身上,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历尽艰险的陈天平来到明朝,请求永乐皇帝帮助他复国。

汉唐故土,大明新疆:交趾的前世与今生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檀弓

越南胡朝主体为今越南北部(蓝色部分)

朱棣这才知晓安南发生的剧变,因此派出使者责问胡季犛,老胡听了天朝使者的训话立马表示愿意拥立陈天平复位.既然老胡已经这么有诚意了,朱棣也就不好得理不饶人了。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正月,朱棣遣都督黄中以兵5000(这点兵马其实就是意思意思)送陈天平归国登基,没想到卫队刚到安南,胡季犛竟然伏兵杀了陈天平,明朝军队败退回国。

四、明征安南

杀了,还是当着明朝军队的面杀了,这还了得,早就想教训安南的朱棣可算是抓住机会了。同年七月,明朝以“吊民伐罪,兴灭继绝”为理由出兵安南,仅用了八个月时间就一举消灭胡朝军队主力,俘虏了他们的皇帝和文武大臣押送回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明朝进攻安南所打的旗帜是扶立陈氏后代,现在打也打完了,就照着剧本来吧,于是明朝军队在安南传达明朝政府的意思,决定寻找安南陈朝的子孙来继承王位。但是找来找去,从北到南,搜了个遍,连陈氏子孙的影子也没看到,这可是奇了怪了。

汉唐故土,大明新疆:交趾的前世与今生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檀弓

朱棣剧照

没过多久安南当地的一些乡绅世贵聚集起来给朱棣上书,大意是告诉朱棣:“皇帝陛下您就别费心找寻陈氏后人了,胡朝的时候,那帮人早就被胡季犛杀绝了,我们这些老头子合计了一下,安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领土,五代十国的时候才独立出去,既然现在天朝大军又回来了,也就别找什么代理人了,干脆直接接管安南得了”。

陈朝的后人是不是真的都没了,不得而知,但朱棣却得以借坡下驴,朱棣在安南当地官吏黎民的请求下把安南纳入大明的版图,改名为“交趾”,仿照内地设立“交趾都指挥使司”、“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交趾提刑按察使司”等官署,时隔四百年,安南再一次成为中国的领土。

既然交趾已经是大明领土了,明朝自然要对此地推行新的统治政策,以区别去之前的安南亡国。其实所谓的新政策其实也没有什么新的地方,就是照搬明朝内地制度。前面说的“三司”就是明朝地方行政制度,明朝军队在征服安南之后,摧毁了安南的整个国家机构,恢复郡县制,在安南建立了一套与明朝一样的统治机构。

在这个统治机构中,由明朝派来的官吏占据了主要职务,如三司中的主要官员都是由明朝官员直接任职,当然毕竟安南地区旧民比例很大,所以明朝统治者也竭力培养归附明朝的安南官吏,但占据统治地位的还是明朝中央下派的官员。

汉唐故土,大明新疆:交趾的前世与今生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檀弓

此外当地的户口、赋税制度也比照明朝的标准来;同时朱棣深知要想维护交趾的长治久安就必须加强民族融合,而促进民族融合的最好办法就是文化教育,于是明朝的四书五经、礼仪典章、学校制度等纷纷南下支援交趾,乃至于内地的宗教机构都被派往交趾宣扬民族团结。

本以为这样做能够令安南更快融入到祖国的怀抱中来,万万没想到,几百年间安南的独立性已经很强,明朝推行的众多政策到了当地水土不服,加上于明朝派去的官吏及归附官吏仗势欺人,反而导致该地区矛盾激化。几乎就在明朝征服安南的同时,安南故地的抗明复国运动就开始了,而且愈演愈烈。

对于这些安南故地的武装运动,朱棣就一个态度——杀。赫赫武功的明成祖果然不是盖的,到了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交趾各地的反明武装基本上被平定了,只有蓝山(今越南清化省寿春县)豪族黎利率领400残兵逃窜在蓝山地区(是不是有点眼熟,像日后的李自成)。

面对这种情况,明朝在交趾的军事长官们没有抓住时机斩草除根,反而认为黎利困兽犹斗,不能逼的太紧,或许招降他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还能在当地起到一个表现作用。因此明军不仅没有对困守深山的黎利进行围剿,相反一味推行优抚政策,黎利不是在山里面没吃没喝吗,明军将大批的物资送到山里去,并且好言相劝只要黎利投降,混个官当不出问题。

面对明朝的示好,黎利一方面表示自己特别想归顺大明,但是能不能容许自己考虑几天;另一方面用明军送来的物资大肆招兵买马,增强实力,这顿操作是不是很眼熟,看着像张献忠。不管怎么说,明军的姑息令黎利成了气候,但仅凭这一点黎利的复国之路还是很艰巨,然而更大的好消息正在砸向黎利头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