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故土琉球 乙篇 之 闽人36姓

作者:老翟杂说百科
故土琉球 乙篇 之 闽人36姓

上期咱们讲了琉球早期社会的样子,以及它是如何纳入了明朝的朝贡体系的,除了官方的这种交流之外,其实明朝还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决定,就是移民。

由于早期的琉球社会发展比较缓慢,虽然他们的发展如果放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可以称得上是平均水平,但是对于身边的大陆来说,他们的发展显然是缓慢的。所以他们在和大明朝确立了朝贡关系后,大明朝可以说是对它倍加呵护,所以,明太祖在考虑到当地社会发展的滞后性时,就计划将自己的文化和礼乐制度向琉球输出,为的是给他们一些圣人教化。但是这种教育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就可以学习和养成的。所以,明太祖就想出了官方移民的方式来帮助琉球快速发展。可以说,明太祖这个决定是非常明智的,

故土琉球 乙篇 之 闽人36姓

明洪武25年,明太祖赐闽人36姓于琉球,这闽人就是闽南人啦,也就是现在的福建人,这36姓其实是对这些福建移民的一个总称,总共有36个姓氏的大量移民来到了琉球,不过具体的人数已经无法考证了,他们的任务就是将中国的礼法制度、文风教化传播到琉球去,好尽快让这里与大陆“文教同风”,起码可以做到和对岸的福建人无障碍的沟通。

这被选中的人并不是普通人,他们大多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有会航海的,有会造船的,有负责翻译的,有负责文书的,还有负责进出口的,可以说他们都是当时社会的中流砥柱。可以撑起最基本的社会功能,而他们来到琉球后,琉球的国王就安排他们定居在了现在的那霸附近,这个那霸就是现在美军那霸基地所在地,其实原来这个地方叫做那泊,是泊来人的意思。当时总共给他们安排了3到4个车主点,有意思的是,虽然已经是大明朝了,但当时琉球人还将移民所居住的地方称为唐营,从这也能看出,古代番邦对中国人的称呼受唐朝影响之大,即使过去了好几个朝代了,还是喜欢称中国人为唐人。不仅如此,因为居住在这里的人大多为琉球国的重要人才,在本地人眼中都是很荣耀、很高贵的人,所以后来这里也被称作了唐荣,毕竟营字不太好听,总感觉像是军营。

这些人对琉球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的,在他们琉球自己的古籍中就曾记载,闽人36姓来到这里后,先带来了儒家的教化,还有娘娘庙关帝庙这些有大德行和大思想的人物崇拜。由于当地没有音乐,闽人同时还带来了音乐,因为儒家认为,音乐能感化人心,所以不仅列为“六艺”之一,还把他与礼、刑、政等看做事重要的治国手段在当地加以推广,我稍微杂说一下这个六艺,这六艺就是三字经礼的那个古六艺,今不具的那个六艺,它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才能和技艺。白话解释,礼就是礼法,乐就是乐舞,射那就是射箭了,御,就是那个御驾亲征的那个御,就是驾车的意思,你得会驾马车,得有车本儿,书就是书法,数就是算数了,可以看出来,这其实就是当时人们对于一个人能力的一种认可标准。所以在六艺传入之后,琉球才有了音乐这个东西。

故土琉球 乙篇 之 闽人36姓

说完按音乐,就要说礼教了,这种礼数不仅有宫廷内外,君臣上下,国内国外的官方礼仪,同时还囊括了很多民间礼仪,上期咱们说了,古代琉球的丧葬礼仪非常的简单,亲友死后,周围人围着哭两天,逝者拿布一裹、草席子一围,找个山坡就埋了完事了,而三十六姓则将大陆传统的丧礼制度也都带来了,古代一般家中长辈去世后,后代儿孙要守孝三年的,三年之内不能远行不能参与娱乐等等。来到琉球后,移民为了照顾当地人的习俗,避免因3年时间太久而礼俗得不到认可,就审时度势地将3年改成了50天。除了礼仪的传播,移民还将大陆的一些风俗习惯也带到了琉球,比如赛龙舟。包粽子、祭祖庙等等。在移民带来风俗的同时,他们还教当地的琉球人航海技术,教他们造船,教他们使用指南针等等。对琉球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然,当地的琉球人也很认可他们的贡献,同时也给这些移民非常优厚的待遇,不仅让他们在政府中担任重要的职位,还允许他们的子孙世袭他们的爵禄。甚至琉球还会送他们回到大陆继续读书,学成后再将他们请回来。在康熙年间,就有唐荣的后代非常自豪地说:“我是当年闵泉郡人,曾经是明朝洪武年间的闽人36姓之一,距今已经300多年了,到我这里是地12代了,我们家族曾经当过,通事、长史、并且一直在琉球朝中任职,未来我们还会像现在一样,永远的世袭下去”意思就是以后会一直为琉球和大陆的交往服务。可以说,琉球能从一个生番部落变成一个具有时代文明的国家,大部分的功劳都要归功于闽人36姓的贡献。

故土琉球 乙篇 之 闽人36姓

同时,大陆的王朝,从明朝到清朝,也对琉球保持着一种持续稳定的互动关系,他们并没有因为向琉球进行了技术移民就对当地放任不管了,而是尽可能的向当地人的展现他们之间的文化认同。在明朝移民的同时,琉球的王国也在不断地向大陆派遣他们的王室成员来学习, 对于这种请求,无论是大明朝还是后期的清朝,他们都是照单全收,你只要来,我们就免费给你培养,甚至清朝给予的福利还比明朝要高。当年能来大陆学习的也就是这些官宦子弟,况且当地的经济也不发达,琉球的普通人根本没能力来的,所以大陆的皇帝也心知肚明,反正养你们这点人也花不了多少钱,还不如当时贪官的好处费多呢,索性就都给他们的费用全包了,而当年来的琉球学生,很多都是在现在的北京国子监进行的学习,在那里,他们成为琉球官生,也就是官方的留学生。这琉球官生中有王叔,王舅、王子、王侄,反正王室的子女大部分都会送到大陆来读书,除此之外,他们王国的重要的官员的子弟也会送来,在这藩属的500多年间,有文献记载的有100多人,您可能觉得,这人也不算太多啊,当然这是官派的,民间的相对就多的多了,不过话说回来,当年琉球的整个王国的面积也不大,归了包堆儿,整个面积也就相当于北京市的怀柔区,人口往顶天了说,也就百万人以内,这么个弹丸之地,基本上整个国家机器阶层都是大陆给培养出来的,况且教这些官学的老师也都是当时大陆的顶尖人物,为的就是向他们输出正统的中华文化。后来到了清朝,学习的人多了起来,皇帝就安排他们在国子监学习的同时,也可以在福建进行学习。并且很多学生在大陆一呆就是好多年,弄得琉球王国没有办法,给他们限定了时间,最长7年,学到7年后就要立刻回来了,就怕他们学成之后,感觉翅膀硬了,看不上琉球了不回来了。

虽然有闽人36姓的输入和官学的辅助,但这种方式也不是万能的,到了明神宗年间也就是明朝第13位皇帝的时候,琉球表示,由于时间长久,当年闽人36姓带来的很多技艺有些已经断档了,所以请求大陆再派点移民,尤其是航海技术,后来明神宗又补赐了阮氏和毛氏入籍琉球,帮助他们恢复航海技术,恢复朝贡航路。

所以可见,即使过了200多年,都到了明朝的后期了,琉球国整体的国民能力依然和大陆有差距。当然也不排除,当地人向大陆移民的情况。导致了琉球发展不如预期的快。不过到了清朝时期,随着琉球官学回乡兴办学校的数量越来越多,从明朝开始照搬大陆的学校方式逐渐显露了成果,当地的人才也越来越丰富,琉球的整体教育才逐渐的跟上了大陆。到了清康熙年间,琉球汇编了一部他们王国的詩文總集,这也体现出了当时的琉球士人们已经善晓汉诗文了。

到了清中期,随着琉球的整体的国力开始觉醒,琉球也逐渐具备了具有他们特色的民族文化,但仍不忘持续地和大陆交流。

故土琉球 乙篇 之 闽人36姓

明清两朝经历了几百年,期间更替的皇帝足有2打,但是和琉球的关系始终如一,并没有因为琉球极小的国家体量,大陆就对他实行吞并,也没有因为它的小而慢待了它。有人可能说,这是明清两朝出于战略的考量,要把它作为前哨,防止西方人侵犯,不过说实话,3,4百年前,又没有什么雷达,也没有什么远洋舰队,更没有所谓的全球到达,所以无论是科技还是世界格局,琉球还远未达到今天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大陆之所以能和琉球持续500多年的番邦互动,其实就是出于最简单的重义轻利原则,使大陆和琉球从来没有口舌之争和兵戎相见,每逢庆典,清朝都会将琉球安排在和朝鲜,安南、日本坐在一起,丝毫不会因为琉球国土只有他们的百分之1而将它和其他的大番邦国区别对待。这在全球的国家交往记录中都是很罕见的。

但是随着大清朝的国力式微,东方的巨虫开始蠢蠢欲动了,而琉球也逐渐开始被日本蚕食了。直到二战结束后沦为了美日的抗华前哨。那下期,咱们就聊聊,琉球是如何被日本霸占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