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乾隆年间旅游泰山

作者:SunLeilei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蹬几步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chū pú)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晧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齿罅(xià),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乾隆年间旅游泰山

泰山

主题

这是一篇游记,首先告诉了泰山南北水流特点,泰山内部大概结构,去泰山的路线图,登泰山的路线图;写了泰山顶上观日出的体验,同时也描述了泰山的岩石、动植物特征。也写了泰山的人文景观,古词古刹。

作者介绍

姚鼐 nài(1731——1815)

活了83岁了,在清中期这个年纪属于寿终正寝的高寿了。他主要生活在乾隆时代。

字姬传,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别称姚惜抱,惜抱先生

‘桐城三祖’:姚鼐、方苞、刘大櫆(kuí)

1763年32岁时中进士,之后朝廷分配在礼部任主食,后来又参与编纂四库全书。40岁时辞官开始在江南一带的书院教书育人,应该是一个清代著名的民间教育家。

著作有《惜抱轩全集》,取自他的住所惜抱轩,这个住所现在依旧在安徽桐城中学校园内。

姚鼐开启了桐城派,又是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相关人物

朱孝纯(1729-1784)

字子颍,汉军正红旗人,出生于山海郯城。做过县令,两淮盐运史,泰安知府。字画有名。我们奇怪的是朱孝纯的字,子颍,这个颍是颍上县,颍河的颍。

注释

汶水:(wèn)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的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

济水:(jǐ)发源于河南济源西王屋山,东流到山东入海。这条河流如今已经消失不见了。

阳谷:山南面山谷中的水。

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古长城: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为分界。

以:在

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乾隆在位时间段为公元1736-1795年。

乘:“冒着”

齐河、长清:山东齐河县、长清县

限:界限

是月丁未:这个月的丁未日,即公元1774年农历12月28日。

磴:石阶。

环水:水名,又名“梳洗河”。郦道元的《水经注·汶水》“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这条河流今天依旧存在,就叫梳洗河,如下图。

郦道元的《水经注》不知道有谁仔细看过,很多河流的名称和地理名称都有变化,要看得清楚必须一条条考证才行。

循以入:顺着(山谷)进山。

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中岭:山名,又名“中溪山”。

崖限当道者: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限,门槛。

几:(jī)几乎。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负,背。烛,照。

城郭:城市。

徂徕:(cú lái):山名,在泰安城东南。

居:停留

戊申晦:戊申日月的这一天。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五鼓:五更。

日观亭:亭名,在日观峰上。

漫:弥漫。

稍:逐渐。

樗蒲:(chū pú)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这里指樗蒲所用的掷具,长形而末端尖锐,立起来像山峰。

极天:天边。

采:同“彩”。

丹:朱砂。

东海:泛指东面的海。这里是想象,实际上在泰山顶上并不能看到东海。

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

绛晧驳色:或红或白,颜色错杂。绛,大红。晧,白。驳,杂。

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日观峰西面诸峰都比日观峰低,所以说“若偻”。

岱祠:东岳大帝庙。

碧霞元君: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

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

显庆:唐高宗的年号(656-661)

漫失:模糊或缺失。

圜:同“圆”

译文

泰山的南面,有汶水自东北向西南而流;泰山北面,济水从西面来流向东方大海。泰山南面的流水基本都是汇入汶水,北面的水都汇入济水。山的南北分界线在古长城的位置,这个古长城是战国时齐国修建的,也是齐国与鲁国的界线。泰山最高峰是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大概十五里的位置。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1774年阴历十二月),从京城出发,一路冒着寒风大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面的山谷,翻过古长城,达到泰安。这月丁未日(1774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与泰安知府朱孝纯从泰山南麓登山。前四五十里路,道路基本都是石头台阶,大概有七千多级台阶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河流。中间的河流叫环水,即梳洗河,可以直接流入泰安城里,这条河流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谈到过。我们沿着梳洗河一路进山,走不到一半路程,翻过中溪山,又开始沿着西边的河流向山上爬,到达了山峰顶。过去古人登泰山时,都是沿着东面的河流岸边向山上进发。中途路过天门。东面河流,古人称为天门溪水,我们没有去过。如今我们经过的中岭到达山顶-即天门,这里被世人称为天门是因为前面有悬崖挡住去路。路上大雾弥漫,路湿容易滑倒,走石阶登上很困难。到了山顶,远处青黑色苍茫的重重山脉覆盖着冬日的白雪,照亮了泰山南面的天空。远眺夕阳下的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像一幅画展现在眼前。近看半山腰迷蒙的雾气像带子一样停留着,如同在仙境之中。

戊申日这天,五更天时,我与子颍(即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中,等待日出。风很大,吹起山上的积雪,直拍面门。从我们坐的亭子一直向东弥漫着云。远处逐渐可以看见有几座山峰矗立在云雾中。天边可以看见一线红色,一会就变成五彩缤纷的颜色了。太阳出来了,红彤彤悬挂在空中,下面衬托着彩色云雾,这云雾给人的感觉像大海,这日出如同海上日出。回过头向西边看去,有些山峰被阳光照到,有些还躲在黑暗中,不过那些山峰矮于我们所在的日观峰,在日出霞光之中向日观峰朝拜一样,哈哈。

日观亭的西面有一个岱祠,还有一个碧霞元君庙。旁边就是皇帝行宫。这天我们又观赏了沿途的石刻,多是唐高宗以后的石刻。之前的石刻基本看不清或者被破坏了。其余偏僻不在主路上的地方,我们都没去。

泰山主要是石头山,土壤很少。整个山给人的印象是山石的苍黑色,这些石块都是棱角分明,圆滑的石头很少见到。山上主要以松树为主,其他树木很少见,山石中生有石斛,山顶很多是平顶。冬季大雪天,没有瀑布流水,林中也没有飞鸟和小兽活动的迹象。这天我们可以数十里基本没有什么树,只有大雪,厚的到人的膝盖位置。

乾隆年间旅游泰山

泰山日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