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乾隆年間旅遊泰山

作者:SunLeilei

登泰山記

姚鼐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裡。

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曆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裡,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餘。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謂環水也。餘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複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餘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巅,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道中迷霧冰滑,蹬幾步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颍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稍見雲中白若樗蒲(chū pú)數十立者,山也。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晧駁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齒罅(xià),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迹。至日觀數裡内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乾隆年間旅遊泰山

泰山

主題

這是一篇遊記,首先告訴了泰山南北水流特點,泰山内部大概結構,去泰山的路線圖,登泰山的路線圖;寫了泰山頂上觀日出的體驗,同時也描述了泰山的岩石、動植物特征。也寫了泰山的人文景觀,古詞古刹。

作者介紹

姚鼐 nài(1731——1815)

活了83歲了,在清中期這個年紀屬于壽終正寝的高壽了。他主要生活在乾隆時代。

字姬傳,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别稱姚惜抱,惜抱先生

‘桐城三祖’:姚鼐、方苞、劉大櫆(kuí)

1763年32歲時中進士,之後朝廷配置設定在禮部任主食,後來又參與編纂四庫全書。40歲時辭官開始在江南一帶的書院教書育人,應該是一個清代著名的民間教育家。

著作有《惜抱軒全集》,取自他的住所惜抱軒,這個住所現在依舊在安徽桐城中學校園内。

姚鼐開啟了桐城派,又是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相關人物

朱孝純(1729-1784)

字子颍,漢軍正紅旗人,出生于山海郯城。做過縣令,兩淮鹽運史,泰安知府。字畫有名。我們奇怪的是朱孝純的字,子颍,這個颍是颍上縣,颍河的颍。

注釋

汶水:(wèn)發源于山東萊蕪東北的原山,向西南流經泰安。

濟水:(jǐ)發源于河南濟源西王屋山,東流到山東入海。這條河流如今已經消失不見了。

陽谷:山南面山谷中的水。

當其南北分者: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

古長城:春秋戰國時齊國所築長城的遺址,古時齊魯兩國以此為分界。

以:在

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乾隆在位時間段為公元1736-1795年。

乘:“冒着”

齊河、長清:山東齊河縣、長清縣

限:界限

是月丁未:這個月的丁未日,即公元1774年農曆12月28日。

磴:石階。

環水:水名,又名“梳洗河”。郦道元的《水經注·汶水》“又合環水,水出泰山南溪。”這條河流今天依舊存在,就叫梳洗河,如下圖。

郦道元的《水經注》不知道有誰仔細看過,很多河流的名稱和地理名稱都有變化,要看得清楚必須一條條考證才行。

循以入:順着(山谷)進山。

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中嶺:山名,又名“中溪山”。

崖限當道者:像門檻一樣橫在路上的山崖。限,門檻。

幾:(jī)幾乎。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青黑色的山上覆寫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負,背。燭,照。

城郭:城市。

徂徕:(cú lái):山名,在泰安城東南。

居:停留

戊申晦:戊申日月的這一天。晦,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

五鼓:五更。

日觀亭:亭名,在日觀峰上。

漫:彌漫。

稍:逐漸。

樗蒲:(chū pú)古代的一種賭博遊戲,這裡指樗蒲所用的擲具,長形而末端尖銳,立起來像山峰。

極天:天邊。

采:同“彩”。

丹:朱砂。

東海:泛指東面的海。這裡是想象,實際上在泰山頂上并不能看到東海。

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沒有被照着。

绛晧駁色:或紅或白,顔色錯雜。绛,大紅。晧,白。駁,雜。

偻:脊背彎曲的樣子。引申為鞠躬的樣子。日觀峰西面諸峰都比日觀峰低,是以說“若偻”。

岱祠:東嶽大帝廟。

碧霞元君:傳說是東嶽大帝的女兒。

行宮:皇帝出外巡行時居住的處所。

顯慶:唐高宗的年号(656-661)

漫失:模糊或缺失。

圜:同“圓”

譯文

泰山的南面,有汶水自東北向西南而流;泰山北面,濟水從西面來流向東方大海。泰山南面的流水基本都是彙入汶水,北面的水都彙入濟水。山的南北分界線在古長城的位置,這個古長城是戰國時齊國修建的,也是齊國與魯國的界線。泰山最高峰是日觀峰,在古長城南面大概十五裡的位置。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1774年陰曆十二月),從京城出發,一路冒着寒風大雪,經過齊河縣、長清縣,穿越泰山西北面的山谷,翻過古長城,達到泰安。這月丁未日(1774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與泰安知府朱孝純從泰山南麓登山。前四五十裡路,道路基本都是石頭台階,大概有七千多級台階吧。泰山正南面有三條河流。中間的河流叫環水,即梳洗河,可以直接流入泰安城裡,這條河流北魏郦道元在《水經注》裡談到過。我們沿着梳洗河一路進山,走不到一半路程,翻過中溪山,又開始沿着西邊的河流向山上爬,到達了山峰頂。過去古人登泰山時,都是沿着東面的河流岸邊向山上進發。中途路過天門。東面河流,古人稱為天門溪水,我們沒有去過。如今我們經過的中嶺到達山頂-即天門,這裡被世人稱為天門是因為前面有懸崖擋住去路。路上大霧彌漫,路濕容易滑倒,走石階登上很困難。到了山頂,遠處青黑色蒼茫的重重山脈覆寫着冬日的白雪,照亮了泰山南面的天空。遠眺夕陽下的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像一幅畫展現在眼前。近看半山腰迷蒙的霧氣像帶子一樣停留着,如同在仙境之中。

戊申日這天,五更天時,我與子颍(即朱孝純)坐在日觀亭中,等待日出。風很大,吹起山上的積雪,直拍面門。從我們坐的亭子一直向東彌漫着雲。遠處逐漸可以看見有幾座山峰矗立在雲霧中。天邊可以看見一線紅色,一會就變成五彩缤紛的顔色了。太陽出來了,紅彤彤懸挂在空中,下面襯托着彩色雲霧,這雲霧給人的感覺像大海,這日出如同海上日出。回過頭向西邊看去,有些山峰被陽光照到,有些還躲在黑暗中,不過那些山峰矮于我們所在的日觀峰,在日出霞光之中向日觀峰朝拜一樣,哈哈。

日觀亭的西面有一個岱祠,還有一個碧霞元君廟。旁邊就是皇帝行宮。這天我們又觀賞了沿途的石刻,多是唐高宗以後的石刻。之前的石刻基本看不清或者被破壞了。其餘偏僻不在主路上的地方,我們都沒去。

泰山主要是石頭山,土壤很少。整個山給人的印象是山石的蒼黑色,這些石塊都是棱角分明,圓滑的石頭很少見到。山上主要以松樹為主,其他樹木很少見,山石中生有石斛,山頂很多是平頂。冬季大雪天,沒有瀑布流水,林中也沒有飛鳥和小獸活動的迹象。這天我們可以數十裡基本沒有什麼樹,隻有大雪,厚的到人的膝蓋位置。

乾隆年間旅遊泰山

泰山日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