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82年,廖承志写公开信喊话蒋经国呼吁统一,蒋经国是什么反应?廖承志致蒋经国的一封公开信那么蒋经国是什么反应呢?

1973年,蒋经国的老同学邓小平同志复出,蒋介石因重病将权柄转移给儿子蒋经国。邓小平想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两岸的问题,托人喊话。然而蒋经国公开向《纽约时报》的记者表达自己拒绝沟通的想法:“与他们谈判,等于自杀,我们没那么蠢。”

邓小平等同志并未放弃,在1982年,让廖承志写公开信喊话蒋经国,呼吁台海问题以和平方式解决以及放开沟通与交流。之所以选择廖承志,是因为廖承志一家和孙中山先生以及蒋介石渊源颇深,与蒋经国交情很深,但人命债也有,不共戴天。

1982年,廖承志写公开信喊话蒋经国呼吁统一,蒋经国是什么反应?廖承志致蒋经国的一封公开信那么蒋经国是什么反应呢?

廖家和蒋家的关系错综复杂、爱恨交织,但却是个有分量的传话人。那么蒋经国在看到这封信之后又是什么反应?

据说,蒋经国的身边人曾对外说,他看完信“眼泛泪光,无比动容”,但也有人说,蒋经国身边人的传话只是一种“障眼法”。那么究竟谁说的是真的?蒋经国到底是如何回应廖承志以及大陆人民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廖承志致蒋经国的一封公开信</h1>

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和孙中山先生是密友,蒋介石和廖仲恺见过多次,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前,蒋家和廖家的关系是很不错的,至少表面看起来如此。

廖承志在日本出生,他从小深受父亲和孙中山先生的影响,立志长大要以革命救亡图存。他读书时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大为震撼。17岁这一年投入了革命运动也加入了国民党。

1982年,廖承志写公开信喊话蒋经国呼吁统一,蒋经国是什么反应?廖承志致蒋经国的一封公开信那么蒋经国是什么反应呢?

廖承志

廖承志和蒋经国从小就认识,而且他们两个人在十几岁的时候都是热血澎湃的爱国青年,也一起到莫斯科的中山大学学习,邓小平也是他们的同班同学,三个人关系匪浅。

但是蒋介石的介入让廖承志和蒋经国的友谊戛然而止,甚至有点反目成仇。第一个原因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第二个原因和廖承志父亲廖仲恺的死有关。

廖仲恺是早期支持孙中山先生并且跟着干革命的爱国者,他在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跟随一起流亡日本,和孙中山是生死之交,也算是国民党的元老。蒋介石作为孙中山先生看中的后辈,人前总是对廖仲恺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模样。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时候,廖仲恺是真心为了救国救民与共产党合作的,他没有任何偏见与小算盘,一心为公。但是国民党内部有一批人原本就是投机分子,初心不是为了救国救民,对共产党是提防且有些敌视的。

当时籍籍无名的毛泽东同志就因为认真执行任务受到过国民党右派的刁难和排挤,甚至不发工资。国民党内部连真心为国一心好好干革命的人都视如眼中钉,那么他们自己的底色究竟是什么,可想而知。

1982年,廖承志写公开信喊话蒋经国呼吁统一,蒋经国是什么反应?廖承志致蒋经国的一封公开信那么蒋经国是什么反应呢?

蒋经国

廖仲恺是搞不清国民党右派的小心机的,所以受到他们的敌视,不仅如此,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也是把廖仲恺当作眼中钉肉中刺。当国民党右派的野心越来越大,私心越来越重,到了合作后期开始内斗,不仅背离了孙中山先生制定的政策,也开始党同伐异。

国民党右派开始造谣、污蔑廖仲恺,但廖仲恺问心无愧也没有在意。然而1925年八月二十号,廖仲恺和夫人何香凝开车赶去参加党部会议,推开车门的瞬间,枪声响了,杀手对着廖仲恺开了好几枪迅速就逃走了。

何香凝看着丈夫中枪,赶紧送去医院抢救然而没有救回来。廖承志听到父亲被杀身亡的噩耗,要求调查背后真凶。

以廖仲恺的身份,国民党内部对于他的突然死亡肯定要给个说法。调查之后,给出的凶手名单是:梁鸿楷、朱卓文几个人。对于这个交代,廖承志的母亲何香凝以及廖承志都是不相信的,他们认为幕后真凶一定还没有露面,推出来的这几个人只是“替罪羊”而已。

1982年,廖承志写公开信喊话蒋经国呼吁统一,蒋经国是什么反应?廖承志致蒋经国的一封公开信那么蒋经国是什么反应呢?

廖承志的家人都认定,真正的幕后指使应该是蒋介石。因为就是在廖仲遇刺身亡后,蒋介石和汪精卫开始独揽大权,召开内部会议。这个时间点实在是太敏感了,“连狐狸尾巴都没有藏好”就迫不及待展开下一步行动。

所以廖承志一家人把蒋介石当做了仇人,蒋介石的行为肯定是要牵连到儿子蒋经国的。从此,廖承志和蒋经国渐行渐远。

真正让廖承志和国民党以及蒋家划清界限甚至反目成仇的是“四一二反革命”,蒋介石清理掉孙中山先生留下的其他亲信之后,独揽大权,露出了真面目。

蒋介石不仅屠杀共产党员,而且还屠杀国民党左派党员,也就是遵守孙中山先生遗志的那些人。自此,廖承志看清了蒋介石反动、反人民、反革命的真面孔,他脱离了国民党,从此桥归桥路归路。

1982年,廖承志写公开信喊话蒋经国呼吁统一,蒋经国是什么反应?廖承志致蒋经国的一封公开信那么蒋经国是什么反应呢?

廖承志伤心至极,但是他并没有放弃革命,他去了日本,在日本干革命并被日本政府逮捕驱逐。一年后加入共产党,受到党组织的重视。因为廖承志对国外比较熟悉,所以组织多次派他去国外执行任务。

抗日战争时期,廖承志接受组织调派在国统区替八路军、新四军筹备军需物资,被国民党无故逮捕,最终被党组织营救出来。

解放后,廖承志在外事工作方面表现突出,当过外交部顾问以及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等职位。等到邓小平复出领导工作之后,看中了廖承志和蒋经国以及国民党的渊源,认为他适合帮忙给蒋经国传话,呼吁两岸和平统一。

邓小平在1973年有给老同学蒋经国喊话“谈判”,呼吁“和平统一”。但是老同学蒋经国很不给面子,拒绝谈判,回话带着深深的恶意。但是邓小平等人是绝对不会气馁的,中华儿女要完成的民族大业是一定会完成的,绝对不会放弃,大业一日不成绝不罢休。

1982年,廖承志写公开信喊话蒋经国呼吁统一,蒋经国是什么反应?廖承志致蒋经国的一封公开信那么蒋经国是什么反应呢?

邓小平把廖承志放在对台侨务的第一线,让他担任副组长。廖承志上任后,提出要修缮蒋家祖坟。虽然廖家和蒋家可能有不共戴天之仇,但是廖承志把个人恩怨放下了。母亲何香凝和其他亲人始终无法忘怀廖仲恺的死,极力制止廖承志的提议。

廖承志对于父亲遇刺身亡一事真的可以释怀吗?当然不能。可是廖承志在家与国这个层面上分得特别清楚,他一心为国,即使隔着血海深仇,也要以国家大局为重。

他开导母亲何香凝,“国家统一在即,个人恩怨只能放一边,要向前看,以国家大事为重”......

廖承志的一番话大义凛然,家人即使依然无法释怀,但都以国家大局为重,不再阻挠。蒋家祖坟被修缮后,廖承志还让人把照片托人带给蒋经国,还说:“随时欢迎经国回来看看。”

中央又让廖承志以个人名义写一封公开信给蒋经国,蒋经国看到后肯定知道是中央的意思。廖承志冥思苦想,想起以往和蒋经国来往的那些日子,洋洋洒洒写了一封信。

1982年,廖承志写公开信喊话蒋经国呼吁统一,蒋经国是什么反应?廖承志致蒋经国的一封公开信那么蒋经国是什么反应呢?

报刊公开发表了《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

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

三年以来,我党一再倡议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惟弟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余期期以为不可。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敬希诠察。

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吾弟尝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所谓“罪人”之说,实相悖谬,局促东隅,终非久计。明若吾弟,自当了然。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再者,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图我台湾,此世人所共知者。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愿弟慎思。

1982年,廖承志写公开信喊话蒋经国呼吁统一,蒋经国是什么反应?廖承志致蒋经国的一封公开信那么蒋经国是什么反应呢?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绩,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双方领导,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更易。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实难苟同。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至于“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云云,识者皆以为太不现实,未免自欺欺人。三民主义之真谛,吾辈深知,毋须争辩。所谓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等等,在台诸公,心中有数,亦毋庸赘言。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否则,偏安之局,焉能自保。有识之士,虑已及此。事关国民党兴亡绝续,望弟再思。

近读大作,有“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之语,不胜感慨系之。今老先生仍厝于慈湖,统一之后,即当迁安故土,或奉化,或南京,或庐山,以了吾弟孝心。吾弟近曾有言:“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旨哉斯言,盍不实践于统一大业!就国家民族而论,蒋氏两代对历史有所交代;就吾弟个人而言,可谓忠孝两全。否则,吾弟身后事何以自了。尚望三思。

1982年,廖承志写公开信喊话蒋经国呼吁统一,蒋经国是什么反应?廖承志致蒋经国的一封公开信那么蒋经国是什么反应呢?

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己。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纭,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老夫人前请代为问安。方良、纬国及诸侄不一。

顺祝

一九八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1982年,廖承志写公开信喊话蒋经国呼吁统一,蒋经国是什么反应?廖承志致蒋经国的一封公开信那么蒋经国是什么反应呢?

廖承志的这封信虽然字数不多但是相当有水平且深刻,先是叙旧,问对方身体安康。其次指出大势所趋,要是蒋经国顺应时代潮流促成民族大义的完成那就是“功在国家,名留青史”。再说不要受到外人的挑唆与干预耽误民族大业的进程。

然后谈起国民党创立之初衷以及蒋经国少年时立志要为天下计要谋万世名。还指出蒋家两代人是要对国家有个交代,也算是了却蒋家的心事。最后说希望有机会去台北和蒋经国见一面,促成国共第三次合作。

廖承志不愧是老革命家,这封信既照顾了蒋经国的面子也照顾了里子,给足了面子,安排好了台阶。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0">那么蒋经国是什么反应呢?</h1>

蒋经国最终看到了这封公开信,根据他身边人传出来的话说,蒋经国眼眶有热泪,很动容。

1982年,廖承志写公开信喊话蒋经国呼吁统一,蒋经国是什么反应?廖承志致蒋经国的一封公开信那么蒋经国是什么反应呢?

如果真的为之动容,也许是想到了早年干革命的青葱岁月,想到了他的一生,想到了和廖承志那些年的峥嵘岁月。更想到了这几十年的台海两岸的局势。也可能是自我感动。而且除了亲信没有其他人看到,谁也不知道真实情况是什么。再加上,蒋家人擅长做戏,谁也不知道这个传话是无意还是有人授意。

可是蒋经国的行为是骗不了人的。蒋经国派人传话,坚决拒绝廖承志提出的来台北跟他叙旧、见面,他明着拒绝的是廖承志,实际上拒绝的是谁,大家心知肚明。

不仅如此,宋美龄出面也写了一封信公开回复廖承志。信中态度坚决且怀有一丝无法遮掩的恶意,明确说“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陈述了一些廖承志父亲廖仲恺的往事,但是从冷冰冰的文字中未见丝毫温情。还公然指责廖承志“乔装为三民主义及总理之信徒,而实际上乃为潜伏国民党内者”“有亏忠贞,有亏孝道”,末尾污蔑大陆言辞颇多,并且说出了以她为代表的既得利益阶层的痴心妄想。

宋美龄的回信与廖承志的公开信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格局、眼界、心胸抱负完全是一个天一个地。廖承志的立意全在民族大业,从未有一字一句指责,哪怕他身负血海深仇,哪怕解放前,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手上都欠了人民很多人命债,但是中共和大陆人民就是可以放下一切私人恩怨,以华夏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当先。

1982年,廖承志写公开信喊话蒋经国呼吁统一,蒋经国是什么反应?廖承志致蒋经国的一封公开信那么蒋经国是什么反应呢?

廖承志在信里谈了“忠孝两全”,他的言下之意是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中华儿女,中国是我们每个人的父母。所以希望蒋经国要以国家大局为重,要对祖国母亲负责任,可谓是“忠孝两全”。

但是宋美龄硬是将家国大业扯到小家这个层面上,两个人的觉悟高下立判。她指责廖承志是国民党内的潜伏者,句句指责廖承志不忠,可是请问,孙中山先生创立国民党的初衷不是救国救民吗?

宋美龄一句话就把原本孙中山先生为了救国救民才创立的国民党变成了蒋家王朝的私人组织。所有中国人都只能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为什么宋美龄觉得进了国民党组织就是忠于蒋家王朝?以为还是封建帝制王朝吗?满清早就亡了!

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无法与国家、民族相提并论,任何人任何组织都不能将个人权力凌驾于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延续之上。损害国家根本利益的人就是全民族的敌人!

1982年,廖承志写公开信喊话蒋经国呼吁统一,蒋经国是什么反应?廖承志致蒋经国的一封公开信那么蒋经国是什么反应呢?

宋美龄的回信彻底显露出她个人的心胸抱负以及对家国大事的“小家子气”,也显示出站在她身后的那群既得利益阶层的真实本色。宋美龄在信中公开指责廖承志,这种行为根本不能损害廖承志的名声分毫,反而宋美龄对国家大事的处理手段就如同小女孩之间吵架,格局尽输。

父亲蒋介石没去世之前,他出面为蒋经国撑起一片天;蒋介石去世后,父亲的遗孀宋美龄又出面为他撑起一片天。不论宋美龄的回复是不是蒋经国的意思,但是他们是一家人,既然蒋经国让宋美龄出面了,那就必须代表他的意思。

人心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政治人物,最擅长两面做戏。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把戏,多了去了,何况蒋家的人本来就是个中强手?宋美龄和蒋经国没有血缘关系,她真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左右或者决定蒋经国的意见么?这其中的勾勾绕绕恐怕只有对他们非常了解的邓小平以及廖承志能看清了。

蒋经国的回复,邓小平和廖承志看清楚了。所以接下来,美国卡特总统绕过蒋经国与邓小平秘密磋商建交,让蒋经国对眼前的世界局势有了一点清醒的看法。

1982年,廖承志写公开信喊话蒋经国呼吁统一,蒋经国是什么反应?廖承志致蒋经国的一封公开信那么蒋经国是什么反应呢?

然后大陆提出放开两岸交流,蒋经国通过中间人李光耀看清了世界潮流势不可挡,因此答应了。蒋经国答应放开两岸交流的立足点是他觉得台湾的发展很不错,有一种小岛式的小确幸,以为他所效仿的“西方资产阶级专政对无产阶级的残忍压迫且洗脑成功的民主”很成功,以为台海那边的人会生出羡慕之情,所以很自信地加强了两岸的经济交流、文化交流等。

对于蒋经国这种人,他未必是想顺应全中国人民的心愿推进两岸的和平统一,而是有更深的打算。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蒋经国内心里或许觉得自己就是占上风的那股风,所以愿意配合进行下一步。人心叵测,无法揣度。蒋经国这种投机心理也影响到了后面的话事人。

蒋经国以及宋美龄的回应,邓小平他们是看得明明白白的。他们的所思所想,邓小平和廖承志等人也是明明白白的。但就如同廖承志所说,一切以国家大局为重,个人恩怨以及部分人投机倒把的小算盘都可以忽略不计。

1982年,廖承志写公开信喊话蒋经国呼吁统一,蒋经国是什么反应?廖承志致蒋经国的一封公开信那么蒋经国是什么反应呢?

政治博弈向来如此,抓大放小,各自怀揣着小心思演各自的戏。邓小平和廖承志等人是为了国家的统一与富强,眼里是能揉沙子的,宰相肚里还能撑船,何况邓小平这类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的人?苟利国家生死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1988年蒋经国的去世延误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国共第三次合作计划,也延误了祖国大业的进程。蒋经国去世后,留给小确幸的时间真的不多了。东方红,太阳升,让世人看清了一切魑魅魍魉。不论是夜郎自大瞎蹦跶,还是“认贼作父”引来外鬼,都是无谓的小把戏。逆潮流者,必将被拍死在沙滩上。历史潮流势不可挡,天下归一,四海归心!

华夏民族必将迎来复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