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因病在台北医院逝世,享年78岁,消息一经公布,便在海峡两岸引起了巨大震动。在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邓小平听取了国台办和北京对台小组汇报的工作情况,而后谈及蒋经国离世时,他不禁感叹道:第三次国共合作可惜了!那么邓小平为何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他和蒋经国之间又曾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呢?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8">同去苏联求学,邓小平蒋经国的同窗故事</h1>
在我国的近现代历史上,国共两党之间只合作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北伐期间,第二次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虽说最后都以破裂告终,但至少为我国的反帝反封建伟大革命斗争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等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蒋介石匆忙逃亡了台湾,此后便一直站在大陆的对立面,于是国共之间的第三次合作也就遥遥无期。
转折发生在1978年,这时毛泽东和蒋介石已经离世,两人的“后继之人”也开始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就是邓小平和蒋经国,因为秉承着毛主席的遗愿,怀揣着统一两岸的理想,邓小平在执政期间一直致力于与蒋经国沟通交流,两人之间有分歧也有合作,时常暗自较量,正因如此,两人早先的同窗故事也逐渐走入了大众视野。
时间还要追溯到1926年,当时留学法国的邓小平因为多次组织华人抵制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正被巴黎当局监视和跟踪,为了保证他的安全,中共旅欧支部决定把人秘密送往莫斯科中山大学,于是在乘坐着火车相继辗转过多国之后,1926年1月7日,邓小平终于顺利到达目的地,开启了自己短暂的求学生活,也正是在这一期间他认识了蒋经国。
蒋经国比邓小平早几个月到达中山大学,入校后他非常喜欢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政治活动,还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后又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写下了不少优秀的文章,于是便被提升为了《红墙》的编辑。
而邓小平因为文化水平较高,又有进行过革命斗争的经验,很快便被推荐成为了第二班第七组的中共党组长,当时他与蒋经国虽然不同班,却有缘在同一个组,得知蒋经国是《红墙》的编辑委员,邓小平便常常与他交流写文心得,两人都很欣赏对方。
在往后的求学时间里,邓小平与蒋经国也是私交甚多,毕竟有很多的共同话题,而蒋经国早已在心中把邓小平当做了大哥,在很多问题上都会跟他保持着相同的观点。
1926年,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中山舰事件”,造成的影响十分恶劣,消息传至中山大学后,蒋经国的处境便开始愈加艰难,他常常遭到同校学生的声讨,又不能与之辩驳,心里感到十分委屈,只能去找邓小平倾诉。
而邓小平也给予了很中肯的回答,他表示蒋介石是反共反人民,破坏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会遭到谴责也是应该的,既然蒋经国不能选择自己的家庭,往后的路也要靠自己走,不如跟父亲的错误划清界限,真正站在无产阶级这边。
蒋经国听完这番话感触很深,对于邓小平也更加敬佩,然而随着国内的局势愈加动荡,两人的同窗日子没持续多久,就即将面临结束,邓小平要回国参加革命斗争,至于蒋经国还得等到正式毕业,无法亲自送好朋友离开,他的心中也很是遗憾,只不过当时的两人怎么也没有想到,从这次分别到之后的几十年里,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戏剧性变化。
当时邓小平离开之后,蒋经国的处境就更加艰难,因为中山舰事件过去没多久,蒋介石又在国内发动了“四一二政变”,不少共产党人都惨遭杀害,消息传至中山大学后,蒋经国便再次成为了众矢之的,他立即向众人表明了态度,声称自己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儿子,革命是自己唯一的任务,他要打倒蒋介石,还要跟他划清界限。
即便如此,蒋经国最终也没能顺利回国,还被当做人质留了下来,直到1937年,蒋经国才在妻子孩子的陪伴下回到了阔别十二年的故土。
此后,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国内的战争也未曾停歇,直到1949年,新中国正式成立,蒋介石匆忙逃往台湾,邓小平和蒋经国便站在了对立的阵营。早先因为蒋经国与蒋介石站在了不同的立场,还表示过要与其划清界限,于是回国之后两人的关系便降至冰点,但毕竟是亲父子,蒋介石也不计前嫌,用尽一切办法改正了蒋经国的思想,而在他的大力培养下,蒋经国也终于有望担当大任。至于邓小平也因为早先在多场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名气越来越大,等到新中国成立,便有机会进入中央任职,备受毛主席重视。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24">邓小平再次上台,蒋经国接替父亲职位</h1>
时间来到1978年,此时毛主席和蒋介石都已离世,而蒋经国和邓小平也正式站上了历史舞台,前者正式在台湾被选为了“总统”,后者则是在经历了三起三落之后再次复出,成为了中央领导核心。
上任之后的邓小平着重处理了很多事情,而鉴于海峡两岸的中国人以及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等都非常希望两岸能再次携手合作,于是他又针对台湾问题迅速做出了回应,并且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那么大陆对岸的蒋经国又是怎样的反应呢?早在毛主席去世的时候,他就猜到自己的老同学邓小平会复出,事实也如他所料,而考虑到之后中美关系有很大可能会缓和,蒋经国便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阻挠,即便如此,还是没能阻止中美建交的步伐,蒋经国心中很是气愤,随即便表明态度,称绝对不会跟共产党谈判,将会继续实现光复大陆的神圣使命。
然而自从中美之间的关系逐渐缓和,大陆又正式发表了一份《告台湾同胞书》,内容中再次提到了第三次国共合作,于是蒋经国便开始犹豫了起来,因为不知道北京方面究竟是何意图,也预测不到如果两岸之间扩大经济文化交流之后,对台湾有利还是有弊,于是多番考虑之下,蒋经国便开启了三不政策,即“不妥协,不接触,不谈判”
不过后来碍于形势所迫,美台之间断交,蒋经国所在的台湾当局便放宽了政策,允许两岸百姓多多交流,而得到了台当局的示好,中共便继续发表了九条原则,邓小平甚至还下令将驻守在福建的军队撤走,此时两岸之间关系缓和的速度明显加快,蒋经国和邓小平更像是以另一种形式“联手”合作。
而从1981年开始,为了加速两岸统一,邓小平便一直对蒋经国示好,首先就是从亲情方面下手,蒋经国是一个大孝子,他虽然身在台湾,但心中始终牵挂故乡,因此为了让蒋经国放心,邓小平便下令让当地政府和地方政府及时修缮蒋家的房屋以及他母亲和祖母的坟墓,而等到一切都处理好之后,他又命人将照片秘密送到了台湾“总统府”。
这时的蒋经国态度已经缓和了很多,他也认为是时候该与大陆谈判,但中间还缺一个“传话人”,于是新加坡的总理李光耀就出现了,他与蒋经国关系较好,两人共处时经常会讨论到两岸之间的问题,所以他也有这个资格代替蒋经国发话。
而在与邓小平会面之后,李光耀也提出了让他好好了解一下台湾的情势,对方则是希望通过他问候一下这个曾经的“莫斯科同学”。
1983年,随着邓小平推行的改革开放收效甚广,蒋经国看在眼里,心中也愈加想要促成两岸的结合,等到1987年,国民党又相继解开了党禁报禁,越来越多的岛民都开始去往大陆旅行,蒋经国见此情况很是欣慰,至于国民党右派虽然心中有怨,但也不能再翻出什么水花。1988年,蒋经国又下令正式结束对报纸的禁令,随后又有二十多个政治组织成立了政党,眼看两岸形势一片大好。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61">蒋经国因病离世,蒋家王朝逐渐没落</h1>
结果谁也没有想到的是,1月13日,蒋经国竟突然因病离世,消息一经公布,就在海峡两岸引起了巨大反响,尤其是邓小平,他紧急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听取了国台办和北京对台小组汇报的工作情况,随后便禁不住感叹起来,如果蒋经国仍然健在的话,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三次合作就有很大的希望,因为虽然他属于国民党阵营,但心中却始终坚持两岸统一,如今这一志向还未实现,蒋经国却撒手人寰,实在是太过可惜。
那么邓小平为何会这样说呢?主要还是因为蒋经国的下一个接班人李登辉,很多人看到这里或许都会疑惑,为何蒋经国没有挑选蒋家后人来接替自己的位置呢?其实在发觉自己时日无多的时候,蒋经国就开始挑选起了国民党的继任人,出于各种原因影响,他并没有选择蒋家子嗣,反而选择的是自己培育的党羽,很快他就将目光放在了李登辉身上。
李登辉早期给人的印象是无心从政,一心只想搞好农业,然而有了机会他也不会拒绝,在通过层层关系走进蒋经国的视野之后,他的职位便节节高升,而让人感到惊讶的是,李登辉还有一段当中共地下党员的历史,不过因为种种原因,之后回到台湾,他就因为跟其他的同志产生分歧而退党了,谁曾想时至今日李登辉又加入了国民党阵营。
当然李登辉对于这段过去并不愿过多提及,因为他害怕自己会因此获得牢狱之灾,好在有蒋经国的重视,加上他本来就不张扬的处事风格,使得蒋经国对他越来越信任,随后甚至还把他调任为了台北市长和副总统,等到蒋经国逝世之后,李登辉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总统。然而等他上任之后,蒋家后人就被相继排挤出局,再也没有机会过问政治,从此蒋家王朝也慢慢没落。
而处理完蒋家人,李登辉也没有按照蒋经国之前的方式执政,反而是大相径庭,制定了一系列错误政策,还搞各种小动作,于是本该逐渐繁荣的台湾发展缓慢,台当局也日渐变得混乱起来。
至于如何看待两岸之间的关系,李登辉也是态度不明,虽然他曾经表示过“中国历史没有抛弃台湾,台湾怎能脱离中国大陆?”还曾讲过““海峡两岸没有民族与文化认同问题,有的只是制度与生活方式之争。”然而实际上却没有真心致力于两岸统一。
正因如此,邓小平当初在得知蒋经国死讯之后,才深知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再难实现,而台湾也无法再走出一个跟自己一样坚持两岸统一的领导人,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两岸之间也越来越积极地寻求和平发展,不过此事仍需两岸同胞共同努力推动维护,相信一定能早日实现祖国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