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因病在台北醫院逝世,享年78歲,消息一經公布,便在海峽兩岸引起了巨大震動。在中國共産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鄧小平聽取了國台辦和北京對台小組彙報的工作情況,而後談及蔣經國離世時,他不禁感歎道:第三次國共合作可惜了!那麼鄧小平為何會發出這樣的感歎?他和蔣經國之間又曾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呢?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8">同去蘇聯求學,鄧小平蔣經國的同窗故事</h1>
在我國的近現代曆史上,國共兩黨之間隻合作過兩次,第一次是在北伐期間,第二次則是在抗日戰争時期,雖說最後都以破裂告終,但至少為我國的反帝反封建偉大革命鬥争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等到新中國成立之後,蔣介石匆忙逃亡了台灣,此後便一直站在大陸的對立面,于是國共之間的第三次合作也就遙遙無期。
轉折發生在1978年,這時毛澤東和蔣介石已經離世,兩人的“後繼之人”也開始正式登上了曆史舞台,他們就是鄧小平和蔣經國,因為秉承着毛主席的遺願,懷揣着統一兩岸的理想,鄧小平在執政期間一直緻力于與蔣經國溝通交流,兩人之間有分歧也有合作,時常暗自較量,正因如此,兩人早先的同窗故事也逐漸走入了大衆視野。
時間還要追溯到1926年,當時留學法國的鄧小平因為多次組織華人抵制帝國主義屠殺中國人民,正被巴黎當局監視和跟蹤,為了保證他的安全,中共旅歐支部決定把人秘密送往莫斯科中山大學,于是在乘坐着火車相繼輾轉過多國之後,1926年1月7日,鄧小平終于順利到達目的地,開啟了自己短暫的求學生活,也正是在這一期間他認識了蔣經國。
蔣經國比鄧小平早幾個月到達中山大學,入校後他非常喜歡參加學校舉辦的各種政治活動,還加入了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随後又憑借着自己的才華,寫下了不少優秀的文章,于是便被提升為了《紅牆》的編輯。
而鄧小平因為文化水準較高,又有進行過革命鬥争的經驗,很快便被推薦成為了第二班第七組的中共黨組長,當時他與蔣經國雖然不同班,卻有緣在同一個組,得知蔣經國是《紅牆》的編輯委員,鄧小平便常常與他交流寫文心得,兩人都很欣賞對方。
在往後的求學時間裡,鄧小平與蔣經國也是私交甚多,畢竟有很多的共同話題,而蔣經國早已在心中把鄧小平當做了大哥,在很多問題上都會跟他保持着相同的觀點。
1926年,蔣介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中山艦事件”,造成的影響十分惡劣,消息傳至中山大學後,蔣經國的處境便開始愈加艱難,他常常遭到同校學生的聲讨,又不能與之辯駁,心裡感到十分委屈,隻能去找鄧小平傾訴。
而鄧小平也給予了很中肯的回答,他表示蔣介石是反共反人民,破壞了國共兩黨之間的合作,會遭到譴責也是應該的,既然蔣經國不能選擇自己的家庭,往後的路也要靠自己走,不如跟父親的錯誤劃清界限,真正站在無産階級這邊。
蔣經國聽完這番話感觸很深,對于鄧小平也更加敬佩,然而随着國内的局勢愈加動蕩,兩人的同窗日子沒持續多久,就即将面臨結束,鄧小平要回國參加革命鬥争,至于蔣經國還得等到正式畢業,無法親自送好朋友離開,他的心中也很是遺憾,隻不過當時的兩人怎麼也沒有想到,從這次分别到之後的幾十年裡,他們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戲劇性變化。
當時鄧小平離開之後,蔣經國的處境就更加艱難,因為中山艦事件過去沒多久,蔣介石又在國内發動了“四一二政變”,不少共産黨人都慘遭殺害,消息傳至中山大學後,蔣經國便再次成為了衆矢之的,他立即向衆人表明了态度,聲稱自己是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兒子,革命是自己唯一的任務,他要打倒蔣介石,還要跟他劃清界限。
即便如此,蔣經國最終也沒能順利回國,還被當做人質留了下來,直到1937年,蔣經國才在妻子孩子的陪伴下回到了闊别十二年的故土。
此後,世界局勢風雲變幻,國内的戰争也未曾停歇,直到1949年,新中國正式成立,蔣介石匆忙逃往台灣,鄧小平和蔣經國便站在了對立的陣營。早先因為蔣經國與蔣介石站在了不同的立場,還表示過要與其劃清界限,于是回國之後兩人的關系便降至冰點,但畢竟是親父子,蔣介石也不計前嫌,用盡一切辦法改正了蔣經國的思想,而在他的大力培養下,蔣經國也終于有望擔當大任。至于鄧小平也因為早先在多場戰争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名氣越來越大,等到新中國成立,便有機會進入中央任職,備受毛主席重視。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24">鄧小平再次上台,蔣經國接替父親職位</h1>
時間來到1978年,此時毛主席和蔣介石都已離世,而蔣經國和鄧小平也正式站上了曆史舞台,前者正式在台灣被選為了“總統”,後者則是在經曆了三起三落之後再次複出,成為了中央上司核心。
上任之後的鄧小平着重處理了很多事情,而鑒于海峽兩岸的中國人以及港澳同胞、海外僑胞等都非常希望兩岸能再次攜手合作,于是他又針對台灣問題迅速做出了回應,并且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
那麼大陸對岸的蔣經國又是怎樣的反應呢?早在毛主席去世的時候,他就猜到自己的老同學鄧小平會複出,事實也如他所料,而考慮到之後中美關系有很大可能會緩和,蔣經國便通過各種方式進行阻撓,即便如此,還是沒能阻止中美建交的步伐,蔣經國心中很是氣憤,随即便表明态度,稱絕對不會跟共産黨談判,将會繼續實作光複大陸的神聖使命。
然而自從中美之間的關系逐漸緩和,大陸又正式發表了一份《告台灣同胞書》,内容中再次提到了第三次國共合作,于是蔣經國便開始猶豫了起來,因為不知道北京方面究竟是何意圖,也預測不到如果兩岸之間擴大經濟文化交流之後,對台灣有利還是有弊,于是多番考慮之下,蔣經國便開啟了三不政策,即“不妥協,不接觸,不談判”
不過後來礙于形勢所迫,美台之間斷交,蔣經國所在的台灣當局便放寬了政策,允許兩岸百姓多多交流,而得到了台當局的示好,中共便繼續發表了九條原則,鄧小平甚至還下令将駐守在福建的軍隊撤走,此時兩岸之間關系緩和的速度明顯加快,蔣經國和鄧小平更像是以另一種形式“聯手”合作。
而從1981年開始,為了加速兩岸統一,鄧小平便一直對蔣經國示好,首先就是從親情方面下手,蔣經國是一個大孝子,他雖然身在台灣,但心中始終牽挂故鄉,是以為了讓蔣經國放心,鄧小平便下令讓當地政府和地方政府及時修繕蔣家的房屋以及他母親和祖母的墳墓,而等到一切都處理好之後,他又命人将照片秘密送到了台灣“總統府”。
這時的蔣經國态度已經緩和了很多,他也認為是時候該與大陸談判,但中間還缺一個“傳話人”,于是新加坡的總理李光耀就出現了,他與蔣經國關系較好,兩人共處時經常會讨論到兩岸之間的問題,是以他也有這個資格代替蔣經國發話。
而在與鄧小平會面之後,李光耀也提出了讓他好好了解一下台灣的情勢,對方則是希望通過他問候一下這個曾經的“莫斯科同學”。
1983年,随着鄧小平推行的改革開放收效甚廣,蔣經國看在眼裡,心中也愈加想要促成兩岸的結合,等到1987年,國民黨又相繼解開了黨禁報禁,越來越多的島民都開始去往大陸旅行,蔣經國見此情況很是欣慰,至于國民黨右派雖然心中有怨,但也不能再翻出什麼水花。1988年,蔣經國又下令正式結束對報紙的禁令,随後又有二十多個政治組織成立了政黨,眼看兩岸形勢一片大好。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61">蔣經國因病離世,蔣家王朝逐漸沒落</h1>
結果誰也沒有想到的是,1月13日,蔣經國竟突然因病離世,消息一經公布,就在海峽兩岸引起了巨大反響,尤其是鄧小平,他緊急召開了中國共産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聽取了國台辦和北京對台小組彙報的工作情況,随後便禁不住感歎起來,如果蔣經國仍然健在的話,國共兩黨之間的第三次合作就有很大的希望,因為雖然他屬于國民黨陣營,但心中卻始終堅持兩岸統一,如今這一志向還未實作,蔣經國卻撒手人寰,實在是太過可惜。
那麼鄧小平為何會這樣說呢?主要還是因為蔣經國的下一個接班人李登輝,很多人看到這裡或許都會疑惑,為何蔣經國沒有挑選蔣家後人來接替自己的位置呢?其實在發覺自己時日無多的時候,蔣經國就開始挑選起了國民黨的繼任人,出于各種原因影響,他并沒有選擇蔣家子嗣,反而選擇的是自己培育的黨羽,很快他就将目光放在了李登輝身上。
李登輝早期給人的印象是無心從政,一心隻想搞好農業,然而有了機會他也不會拒絕,在通過層層關系走進蔣經國的視野之後,他的職位便節節高升,而讓人感到驚訝的是,李登輝還有一段當中共地下黨員的曆史,不過因為種種原因,之後回到台灣,他就因為跟其他的同志産生分歧而退黨了,誰曾想時至今日李登輝又加入了國民黨陣營。
當然李登輝對于這段過去并不願過多提及,因為他害怕自己會是以獲得牢獄之災,好在有蔣經國的重視,加上他本來就不張揚的處事風格,使得蔣經國對他越來越信任,随後甚至還把他調任為了台北市長和副總統,等到蔣經國逝世之後,李登輝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總統。然而等他上任之後,蔣家後人就被相繼排擠出局,再也沒有機會過問政治,從此蔣家王朝也慢慢沒落。
而處理完蔣家人,李登輝也沒有按照蔣經國之前的方式執政,反而是大相徑庭,制定了一系列錯誤政策,還搞各種小動作,于是本該逐漸繁榮的台灣發展緩慢,台當局也日漸變得混亂起來。
至于如何看待兩岸之間的關系,李登輝也是态度不明,雖然他曾經表示過“中國曆史沒有抛棄台灣,台灣怎能脫離中國大陸?”還曾講過““海峽兩岸沒有民族與文化認同問題,有的隻是制度與生活方式之争。”然而實際上卻沒有真心緻力于兩岸統一。
正因如此,鄧小平當初在得知蔣經國死訊之後,才深知國共兩黨之間的合作再難實作,而台灣也無法再走出一個跟自己一樣堅持兩岸統一的上司人,現如今随着時代的發展,兩岸之間也越來越積極地尋求和平發展,不過此事仍需兩岸同胞共同努力推動維護,相信一定能早日實作祖國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