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82年,廖承志寫公開信喊話蔣經國呼籲統一,蔣經國是什麼反應?廖承志緻蔣經國的一封公開信那麼蔣經國是什麼反應呢?

1973年,蔣經國的老同學鄧小平同志複出,蔣介石因重病将權柄轉移給兒子蔣經國。鄧小平想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兩岸的問題,托人喊話。然而蔣經國公開向《紐約時報》的記者表達自己拒絕溝通的想法:“與他們談判,等于自殺,我們沒那麼蠢。”

鄧小平等同志并未放棄,在1982年,讓廖承志寫公開信喊話蔣經國,呼籲台海問題以和平方式解決以及放開溝通與交流。之是以選擇廖承志,是因為廖承志一家和孫中山先生以及蔣介石淵源頗深,與蔣經國交情很深,但人命債也有,不共戴天。

1982年,廖承志寫公開信喊話蔣經國呼籲統一,蔣經國是什麼反應?廖承志緻蔣經國的一封公開信那麼蔣經國是什麼反應呢?

廖家和蔣家的關系錯綜複雜、愛恨交織,但卻是個有分量的傳話人。那麼蔣經國在看到這封信之後又是什麼反應?

據說,蔣經國的身邊人曾對外說,他看完信“眼泛淚光,無比動容”,但也有人說,蔣經國身邊人的傳話隻是一種“障眼法”。那麼究竟誰說的是真的?蔣經國到底是如何回應廖承志以及大陸人民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廖承志緻蔣經國的一封公開信</h1>

廖承志的父親廖仲恺和孫中山先生是密友,蔣介石和廖仲恺見過多次,在蔣介石背叛革命之前,蔣家和廖家的關系是很不錯的,至少表面看起來如此。

廖承志在日本出生,他從小深受父親和孫中山先生的影響,立志長大要以革命救亡圖存。他讀書時接觸到了共産主義思想,大為震撼。17歲這一年投入了革命運動也加入了國民黨。

1982年,廖承志寫公開信喊話蔣經國呼籲統一,蔣經國是什麼反應?廖承志緻蔣經國的一封公開信那麼蔣經國是什麼反應呢?

廖承志

廖承志和蔣經國從小就認識,而且他們兩個人在十幾歲的時候都是熱血澎湃的愛國青年,也一起到莫斯科的中山大學學習,鄧小平也是他們的同班同學,三個人關系匪淺。

但是蔣介石的介入讓廖承志和蔣經國的友誼戛然而止,甚至有點反目成仇。第一個原因是“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第二個原因和廖承志父親廖仲恺的死有關。

廖仲恺是早期支援孫中山先生并且跟着幹革命的愛國者,他在孫中山上司的二次革命失敗後跟随一起流亡日本,和孫中山是生死之交,也算是國民黨的元老。蔣介石作為孫中山先生看中的後輩,人前總是對廖仲恺表現出恭恭敬敬的模樣。

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時候,廖仲恺是真心為了救國救民與共産黨合作的,他沒有任何偏見與小算盤,一心為公。但是國民黨内部有一批人原本就是投機分子,初心不是為了救國救民,對共産黨是提防且有些敵視的。

當時籍籍無名的毛澤東同志就因為認真執行任務受到過國民黨右派的刁難和排擠,甚至不發工資。國民黨内部連真心為國一心好好幹革命的人都視如眼中釘,那麼他們自己的底色究竟是什麼,可想而知。

1982年,廖承志寫公開信喊話蔣經國呼籲統一,蔣經國是什麼反應?廖承志緻蔣經國的一封公開信那麼蔣經國是什麼反應呢?

蔣經國

廖仲恺是搞不清國民黨右派的小心機的,是以受到他們的敵視,不僅如此,軍閥和帝國主義勢力也是把廖仲恺當作眼中釘肉中刺。當國民黨右派的野心越來越大,私心越來越重,到了合作後期開始内鬥,不僅背離了孫中山先生制定的政策,也開始黨同伐異。

國民黨右派開始造謠、污蔑廖仲恺,但廖仲恺問心無愧也沒有在意。然而1925年八月二十号,廖仲恺和夫人何香凝開車趕去參加黨部會議,推開車門的瞬間,槍聲響了,殺手對着廖仲恺開了好幾槍迅速就逃走了。

何香凝看着丈夫中槍,趕緊送去醫院搶救然而沒有救回來。廖承志聽到父親被殺身亡的噩耗,要求調查背後真兇。

以廖仲恺的身份,國民黨内部對于他的突然死亡肯定要給個說法。調查之後,給出的兇手名單是:梁鴻楷、朱卓文幾個人。對于這個交代,廖承志的母親何香凝以及廖承志都是不相信的,他們認為幕後真兇一定還沒有露面,推出來的這幾個人隻是“替罪羊”而已。

1982年,廖承志寫公開信喊話蔣經國呼籲統一,蔣經國是什麼反應?廖承志緻蔣經國的一封公開信那麼蔣經國是什麼反應呢?

廖承志的家人都認定,真正的幕後指使應該是蔣介石。因為就是在廖仲遇刺身亡後,蔣介石和汪精衛開始獨攬大權,召開内部會議。這個時間點實在是太敏感了,“連狐狸尾巴都沒有藏好”就迫不及待展開下一步行動。

是以廖承志一家人把蔣介石當做了仇人,蔣介石的行為肯定是要牽連到兒子蔣經國的。從此,廖承志和蔣經國漸行漸遠。

真正讓廖承志和國民黨以及蔣家劃清界限甚至反目成仇的是“四一二反革命”,蔣介石清理掉孫中山先生留下的其他親信之後,獨攬大權,露出了真面目。

蔣介石不僅屠殺共産黨員,而且還屠殺國民黨左派黨員,也就是遵守孫中山先生遺志的那些人。自此,廖承志看清了蔣介石反動、反人民、反革命的真面孔,他脫離了國民黨,從此橋歸橋路歸路。

1982年,廖承志寫公開信喊話蔣經國呼籲統一,蔣經國是什麼反應?廖承志緻蔣經國的一封公開信那麼蔣經國是什麼反應呢?

廖承志傷心至極,但是他并沒有放棄革命,他去了日本,在日本幹革命并被日本政府逮捕驅逐。一年後加入共産黨,受到黨組織的重視。因為廖承志對國外比較熟悉,是以組織多次派他去國外執行任務。

抗日戰争時期,廖承志接受組織調派在國統區替八路軍、新四軍籌備軍需物資,被國民黨無故逮捕,最終被黨組織營救出來。

解放後,廖承志在外事工作方面表現突出,當過外交部顧問以及中蘇友好協會副會長等職位。等到鄧小平複出上司工作之後,看中了廖承志和蔣經國以及國民黨的淵源,認為他适合幫忙給蔣經國傳話,呼籲兩岸和平統一。

鄧小平在1973年有給老同學蔣經國喊話“談判”,呼籲“和平統一”。但是老同學蔣經國很不給面子,拒絕談判,回話帶着深深的惡意。但是鄧小平等人是絕對不會氣餒的,中華兒女要完成的民族大業是一定會完成的,絕對不會放棄,大業一日不成絕不罷休。

1982年,廖承志寫公開信喊話蔣經國呼籲統一,蔣經國是什麼反應?廖承志緻蔣經國的一封公開信那麼蔣經國是什麼反應呢?

鄧小平把廖承志放在對台僑務的第一線,讓他擔任副組長。廖承志上任後,提出要修繕蔣家祖墳。雖然廖家和蔣家可能有不共戴天之仇,但是廖承志把個人恩怨放下了。母親何香凝和其他親人始終無法忘懷廖仲恺的死,極力制止廖承志的提議。

廖承志對于父親遇刺身亡一事真的可以釋懷嗎?當然不能。可是廖承志在家與國這個層面上分得特别清楚,他一心為國,即使隔着血海深仇,也要以國家大局為重。

他開導母親何香凝,“國家統一在即,個人恩怨隻能放一邊,要向前看,以國家大事為重”......

廖承志的一番話大義凜然,家人即使依然無法釋懷,但都以國家大局為重,不再阻撓。蔣家祖墳被修繕後,廖承志還讓人把照片托人帶給蔣經國,還說:“随時歡迎經國回來看看。”

中央又讓廖承志以個人名義寫一封公開信給蔣經國,蔣經國看到後肯定知道是中央的意思。廖承志冥思苦想,想起以往和蔣經國來往的那些日子,洋洋灑灑寫了一封信。

1982年,廖承志寫公開信喊話蔣經國呼籲統一,蔣經國是什麼反應?廖承志緻蔣經國的一封公開信那麼蔣經國是什麼反應呢?

報刊公開發表了《廖承志緻蔣經國先生信》:

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遙。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載。幼時同袍,蘇京把晤,往事曆曆在目。惟長年未通音問,此誠憾事。近聞政躬違和,深為懸念。人過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攝。

三年以來,我黨一再倡議貴我兩黨舉行談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國統一大業。惟弟一再聲言“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餘期期以為不可。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當進言,敬希诠察。

祖國和平統一,乃千秋功業。台灣終必回歸祖國,早日解決對各方有利。台灣同胞可安居樂業,兩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離之痛,在台諸前輩及大陸去台人員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亞太地區局勢穩定和世界和平。吾弟嘗以“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自勉,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偉業,必為舉國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國家,名留青史。所謂“罪人”之說,實相悖謬,局促東隅,終非久計。明若吾弟,自當了然。如遷延不決,或委之異日,不僅徒生困擾,吾弟亦将難辭其咎。再者,和平統一純屬内政。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圖我台灣,此世人所共知者。當斷不斷,必受其亂。願弟慎思。

1982年,廖承志寫公開信喊話蔣經國呼籲統一,蔣經國是什麼反應?廖承志緻蔣經國的一封公開信那麼蔣經國是什麼反應呢?

孫先生手創之中國國民黨,曆盡艱辛,無數先烈前仆後繼,終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國。光輝業績,已成定論。國共兩度合作,均對國家民族做出巨大貢獻。首次合作,孫先生上司,吾輩雖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輩身在其中,應知梗概。事雖經緯萬端,但縱觀全局,合則對國家有利,分則必傷民族元氣。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責難謝。雙方上司,同窗摯友,彼此相知,談之更易。所謂“投降”、“屈事”、“吃虧”、“上當”之說,實難苟同。評價曆史,展望未來,應天下為公,以國家民族利益為最高準則,何發黨私之論!至于“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雲雲,識者皆以為太不現實,未免自欺欺人。三民主義之真谛,吾輩深知,毋須争辯。所謂台灣“經濟繁榮,社會民主,民生樂利”等等,在台諸公,心中有數,亦毋庸贅言。試為貴黨計,如能依時順勢,負起曆史責任,毅然和談,達成國家統一,則兩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共圖振興中華之大業。否則,偏安之局,焉能自保。有識之士,慮已及此。事關國民黨興亡絕續,望弟再思。

近讀大作,有“切望父靈能回到家園與先人同在”之語,不勝感慨系之。今老先生仍厝于慈湖,統一之後,即當遷安故土,或奉化,或南京,或廬山,以了吾弟孝心。吾弟近曾有言:“要把孝順的心,擴大為民族感情,去敬愛民族,奉獻于國家。”旨哉斯言,盍不實踐于統一大業!就國家民族而論,蔣氏兩代對曆史有所交代;就吾弟個人而言,可謂忠孝兩全。否則,吾弟身後事何以自了。尚望三思。

1982年,廖承志寫公開信喊話蔣經國呼籲統一,蔣經國是什麼反應?廖承志緻蔣經國的一封公開信那麼蔣經國是什麼反應呢?

吾弟一生坎坷,決非命運安排,一切操之在己。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間。當今國際風雲變幻莫測,台灣上下衆議紛纭,歲月不居,來日苦短,夜長夢多,時不我與。盼弟善為抉擇,未雨綢缪。“寥廓海天,不歸何待?”

人到高年,愈加懷舊,如弟友善,餘當束裝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諸長輩教益。“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遙望南天,不禁神馳,書不盡言,諸希珍重,伫候複音。

老夫人前請代為問安。方良、緯國及諸侄不一。

順祝

一九八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1982年,廖承志寫公開信喊話蔣經國呼籲統一,蔣經國是什麼反應?廖承志緻蔣經國的一封公開信那麼蔣經國是什麼反應呢?

廖承志的這封信雖然字數不多但是相當有水準且深刻,先是叙舊,問對方身體安康。其次指出大勢所趨,要是蔣經國順應時代潮流促成民族大義的完成那就是“功在國家,名留青史”。再說不要受到外人的挑唆與幹預耽誤民族大業的程序。

然後談起國民黨創立之初衷以及蔣經國少年時立志要為天下計要謀萬世名。還指出蔣家兩代人是要對國家有個交代,也算是了卻蔣家的心事。最後說希望有機會去台北和蔣經國見一面,促成國共第三次合作。

廖承志不愧是老革命家,這封信既照顧了蔣經國的面子也照顧了裡子,給足了面子,安排好了台階。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0">那麼蔣經國是什麼反應呢?</h1>

蔣經國最終看到了這封公開信,根據他身邊人傳出來的話說,蔣經國眼眶有熱淚,很動容。

1982年,廖承志寫公開信喊話蔣經國呼籲統一,蔣經國是什麼反應?廖承志緻蔣經國的一封公開信那麼蔣經國是什麼反應呢?

如果真的為之動容,也許是想到了早年幹革命的青蔥歲月,想到了他的一生,想到了和廖承志那些年的峥嵘歲月。更想到了這幾十年的台海兩岸的局勢。也可能是自我感動。而且除了親信沒有其他人看到,誰也不知道真實情況是什麼。再加上,蔣家人擅長做戲,誰也不知道這個傳話是無意還是有人授意。

可是蔣經國的行為是騙不了人的。蔣經國派人傳話,堅決拒絕廖承志提出的來台北跟他叙舊、見面,他明着拒絕的是廖承志,實際上拒絕的是誰,大家心知肚明。

不僅如此,宋美齡出面也寫了一封信公開回複廖承志。信中态度堅決且懷有一絲無法遮掩的惡意,明确說“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陳述了一些廖承志父親廖仲恺的往事,但是從冷冰冰的文字中未見絲毫溫情。還公然指責廖承志“喬裝為三民主義及總理之信徒,而實際上乃為潛伏國民黨内者”“有虧忠貞,有虧孝道”,末尾污蔑大陸言辭頗多,并且說出了以她為代表的既得利益階層的癡心妄想。

宋美齡的回信與廖承志的公開信完全不是一個重量級的,格局、眼界、心胸抱負完全是一個天一個地。廖承志的立意全在民族大業,從未有一字一句指責,哪怕他身負血海深仇,哪怕解放前,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手上都欠了人民很多人命債,但是中共和大陸人民就是可以放下一切私人恩怨,以華夏民族的複興和崛起當先。

1982年,廖承志寫公開信喊話蔣經國呼籲統一,蔣經國是什麼反應?廖承志緻蔣經國的一封公開信那麼蔣經國是什麼反應呢?

廖承志在信裡談了“忠孝兩全”,他的言下之意是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我們都是中華兒女,中國是我們每個人的父母。是以希望蔣經國要以國家大局為重,要對祖國母親負責任,可謂是“忠孝兩全”。

但是宋美齡硬是将家國大業扯到小家這個層面上,兩個人的覺悟高下立判。她指責廖承志是國民黨内的潛伏者,句句指責廖承志不忠,可是請問,孫中山先生創立國民黨的初衷不是救國救民嗎?

宋美齡一句話就把原本孫中山先生為了救國救民才創立的國民黨變成了蔣家王朝的私人組織。所有中國人都隻能忠于國家忠于人民,為什麼宋美齡覺得進了國民黨組織就是忠于蔣家王朝?以為還是封建帝制王朝嗎?滿清早就亡了!

任何人任何組織都無法與國家、民族相提并論,任何人任何組織都不能将個人權力淩駕于國家和民族的生存延續之上。損害國家根本利益的人就是全民族的敵人!

1982年,廖承志寫公開信喊話蔣經國呼籲統一,蔣經國是什麼反應?廖承志緻蔣經國的一封公開信那麼蔣經國是什麼反應呢?

宋美齡的回信徹底顯露出她個人的心胸抱負以及對家國大事的“小家子氣”,也顯示出站在她身後的那群既得利益階層的真實本色。宋美齡在信中公開指責廖承志,這種行為根本不能損害廖承志的名聲分毫,反而宋美齡對國家大事的處理手段就如同小女孩之間吵架,格局盡輸。

父親蔣介石沒去世之前,他出面為蔣經國撐起一片天;蔣介石去世後,父親的遺孀宋美齡又出面為他撐起一片天。不論宋美齡的回複是不是蔣經國的意思,但是他們是一家人,既然蔣經國讓宋美齡出面了,那就必須代表他的意思。

人心是非常複雜的,尤其是政治人物,最擅長兩面做戲。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的把戲,多了去了,何況蔣家的人本來就是個中強手?宋美齡和蔣經國沒有血緣關系,她真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左右或者決定蔣經國的意見麼?這其中的勾勾繞繞恐怕隻有對他們非常了解的鄧小平以及廖承志能看清了。

蔣經國的回複,鄧小平和廖承志看清楚了。是以接下來,美國卡特總統繞過蔣經國與鄧小平秘密磋商建交,讓蔣經國對眼前的世界局勢有了一點清醒的看法。

1982年,廖承志寫公開信喊話蔣經國呼籲統一,蔣經國是什麼反應?廖承志緻蔣經國的一封公開信那麼蔣經國是什麼反應呢?

然後大陸提出放開兩岸交流,蔣經國通過中間人李光耀看清了世界潮流勢不可擋,是以答應了。蔣經國答應放開兩岸交流的立足點是他覺得台灣的發展很不錯,有一種小島式的小确幸,以為他所效仿的“西方資産階級專政對無産階級的殘忍壓迫且洗腦成功的民主”很成功,以為台海那邊的人會生出羨慕之情,是以很自信地加強了兩岸的經濟交流、文化交流等。

對于蔣經國這種人,他未必是想順應全中國人民的心願推進兩岸的和平統一,而是有更深的打算。不是西風壓倒東風,就是東風壓倒西風,蔣經國内心裡或許覺得自己就是占上風的那股風,是以願意配合進行下一步。人心叵測,無法揣度。蔣經國這種投機心理也影響到了後面的話事人。

蔣經國以及宋美齡的回應,鄧小平他們是看得明明白白的。他們的所思所想,鄧小平和廖承志等人也是明明白白的。但就如同廖承志所說,一切以國家大局為重,個人恩怨以及部分人投機倒把的小算盤都可以忽略不計。

1982年,廖承志寫公開信喊話蔣經國呼籲統一,蔣經國是什麼反應?廖承志緻蔣經國的一封公開信那麼蔣經國是什麼反應呢?

政治博弈向來如此,抓大放小,各自懷揣着小心思演各自的戲。鄧小平和廖承志等人是為了國家的統一與富強,眼裡是能揉沙子的,宰相肚裡還能撐船,何況鄧小平這類胸懷大志、以天下為己任的人?苟利國家生死以,“我将無我,不負人民”!

1988年蔣經國的去世延誤了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國共第三次合作計劃,也延誤了祖國大業的程序。蔣經國去世後,留給小确幸的時間真的不多了。東方紅,太陽升,讓世人看清了一切魑魅魍魉。不論是夜郎自大瞎蹦跶,還是“認賊作父”引來外鬼,都是無謂的小把戲。逆潮流者,必将被拍死在沙灘上。曆史潮流勢不可擋,天下歸一,四海歸心!

華夏民族必将迎來複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