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李小学位于高平市宰李村的大庙——玉皇庙内。庙门依旧,只是在门的两侧多了两块牌子,牌子上有“八路军兵站”等字样。这使我猛然记起,小时候父辈们常常念叨的“兵站”“指挥部”等一些听不完整也听不太懂的话,因此也激起了我对此探究的冲动。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三大主力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937年11月11日,一二九师根据八路军总部决定,开赴晋东南,建立新的根据地。为了及时地、经常地与党中央保持联系,八路军总部转移到武乡后,逐步建立了由武乡经平顺、陵川、阳城、垣曲、过黄河经西安到延安的交通线。1938年2月,高平建成第六分站,站址设在宰李村的大庙(玉皇庙)上。这个分站直属八路军前方总部后勤部的领导,共配备八路军干部20多名,战士90多名(包括一个警卫排,一个运输排,一个炊事班,一个医疗队),黄曹龙任站长,董洪国任教导员。第六分站辖陵川禹居交通站和晋城东沟派出所。
第六分站及其所属单位以第十八集团军兵站部的公开身份在高平、陵川、晋城一带大力宣传全面抗战,发动群众为抗日募捐,支援前线,动员青年参加抗日队伍。兵站内设有规模较大、医疗技术较强的医院,其主要任务是治疗从前方转送来的重要伤病员,并负责将一些伤势过重的伤病员转送到总部医院。兵站的另一个主要任务是保护党中央八路军的过往人员,运输部队的武器弹药及各种军用物资,传递党中央和八路军的重要文件及信件等。由于兵站所从事的工作是涉及到党的重大活动及重要机密,所以站内一切人员要求严守纪律,保证工作上万无一失。当时,党中央和八路军的许多重要领导人从这里路过,站内人员从不随便打听这些领导人的姓名及有关情况,只是千方百计完成各自的任务。这里的医院接待了不少重要伤病员,党中央和八路军的一些重要领导人曾在该医院做过短时期疗养,但大家都严格遵守制度,伤病员按编号和化名使用,医务人员尽职尽责,以出色完成任务为光荣。
1939年12月,反共的“晋西事变”爆发。1940年2月,阎军孙楚带领一个团在一个夜晚突然袭击了东沟派出所,所内干部、战士英勇反击,奋力抵抗,最后几乎全部殉难。在东沟派出所突遭袭击的同时,国民党的另一支武装又偷袭了禹居交通站,站内全体人员被俘。敌人两次偷袭得逞后,得意忘形,又向第六分站逼进。这时,站长黄曹龙奉命参加中央党校学习,杨毓贤接任站长不久,当敌人距宰李村只有四公里时,杨毓贤命令全体干部、战士及一百多名伤病员进行突围。突围时,战士们将一切重要的军事文件、物资及医疗器械随身携带,不能突围的重伤病员及一些物资用品交给当地群众保护。全体指战员英勇善战,避敌锋芒,向南迂回,然后直奔平顺。向宰李村进攻的阎锡山军队荷枪实弹开进村后,第六分站人员已安全转移,留下的伤病员和军用物资也被群众保护起来,宰李村大庙空空荡荡,让敌人扑了个空。后来,兵站人员辗转至晋西北另一条秘密交通线继续参加战斗。
经走访部分知情老人,兵站在宰李村期间,宰李村群众曾协助兵站做了大量工作。宰李村一次为八路军输送兵员36人(据老支书孙满玉口述);兵站驻村期间,曾有伤病员牺牲在我村,我村九组河南岸地,就埋有两名烈士遗骨(据村民许黑侯口述);出民工运送物资,那更是常事。 村民孙富生口述,他的父亲孙五儿去给八路军送猪时因夜里遭遇雨雪,冻坏脚趾。
据可查的史料显示,宰李村有19名革命烈士先后牺牲捐躯。
宰李村八路军兵站在抗战期间,是抗战洪流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为抗战发挥出了重大的作用与贡献。如今,八路军宰李兵站纪念馆已经落成,成为当地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并被确定为“高平市河西镇理想信念教育基地”“晋城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告慰着前辈先烈,也让我们这几个从始至终参与筹建的老同志深感欣慰。
孙年发(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