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高平地面古建独占四个全国第一

作者:考古快递

高平地面古建独占四个全国第一

《文史月刊》2015年01期 许永忠

高平,地处山西东南,太行之巅,古称泫氏,旧名长平。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文化发达,素有“煤铁之乡”、“丝绸之乡”、“黄梨之乡”的美誉。

远古时期,中华始祖炎帝就在境内的羊头山得嘉禾,播五谷,制耒耜,教稼穑,开启了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

两千多年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在这块大地上,文物古建更是遍布境内,登记在册的有1570余处,其中国保单位20处,省保、晋城市保单位130余处。金元以前地面古建超过长江以南的总数,被史家称为地面“古建博物馆”。

20处国保中,在全国独具特色、独领风骚、独占第一的有四处:崇明寺的断梁结构、开化寺的宋代壁画、二郎庙的金代戏台、中庄村的元代民居。

崇明寺的断梁结构

崇明寺,又名狼谷寺,位于高平市东南15公里的圣佛山麓,是高平现存四座北宋建筑之一,也是全国现存最早的北宋建筑。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平地面古建独占四个全国第一

崇明寺坐北朝南,二进院落,中轴线上有山门、中佛殿、后殿,两边有钟鼓楼、厢房、配殿、耳楼等。据寺内宋淳化二年(991年)碑文记载,中佛殿创建于北宋开宝初年(968—975年)。历代均有维修,现存建筑除中佛殿为宋代早期结构外,余为明清建筑。

中佛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单檐歇山顶,琉璃脊饰。该殿在建筑结构上沿袭唐代手法,柱头无普拍枋,斗拱七铺作,双抄双下批竹昂,昂尾压在四椽栿下。补间斗拱五铺作,双抄偷心造,下部无栌斗和直斗。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其出檐超过了五代时期平遥县镇国寺的万佛殿,集中体现了唐代建筑形制的特点,与五台山唐代建筑佛光寺东大殿几无二致。

中佛殿最为独特的地方,体现在一对“断梁”结构上。它是利用精湛的力学原理,将两根长度相等的方形短梁对接而成,断梁正中接缝下,用顺串栿承托,两端架于前后檐斗拱后尾上,并将尾盖重力平衡到前后檐柱之上。这一建筑形制,是古代当地工匠师因材设计,小材大用的创举,在建筑史上具有极高的实践意义,也是研究大陆唐、五代建筑结构的重要实物资料。这一断梁结构,国内无双,可谓大陆古代建筑史上的一枝奇葩。

高平地面古建独占四个全国第一

1999年,国家文物局拔专款对崇明寺中佛殿进行了落架大修。2013年,国家文物局又拔专款对崇明寺进行了全面维修和环境整治。崇明寺又以崭新的面目向世人展示其独特的风格。

开化寺的宋代壁画

开化寺的宋代壁画,是全国寺庙壁画现存面积最大的一处,总计88.2平方米,堪称全国第一,民间艺术的珍品。

开化寺,是高平现存四座北宋寺庙建筑之一。位于高平市东北17公里陈区镇舍利山麓。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平地面古建独占四个全国第一

开化寺,坐北朝南,三面环山;山上松柏茂密,风景秀丽。寺内碑文记载;该寺创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唐宋以来,历代屡有维修重建。初名清凉,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改名"开化禅寺",今名开化寺。

开化寺主院二进,中轴线上有山门(大悲阁)、大雄宝殿、演法堂。两侧有观音阁、维摩净室、讲肆堂、配殿等。

寺东有禅院为筵宾室,后有库房。

大雄宝殿位于寺之中央,现存建筑为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重修。大殿集建筑、彩绘和壁画于一室,堪称三绝。

高平地面古建独占四个全国第一

先看建筑。大殿平面方形,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单檐歇山顶,琉璃脊饰。檐下斗拱五铺作,单抄单下批竹昂,重棋计心造,补间斗拱后尾于华棋之上施硕大的头,垫在昂尾之下,这稀做法开了后世华契之先例,为北宋早期建筑的实例。

高平地面古建独占四个全国第一

次看彩绘。彩绘集中体现在殿内梁架木构上,绘图有古钱纹、海石榴、龙牙惠草等各种图案,皆为宋制,与《营造法式》中彩画作纹极为一致。其中拱眼壁中的彩画尤为精美,可谓大陆古代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彩绘。

再看壁画。壁画是开化寺大雄宝殿的精华。它分布在殿内东、西、北三面墙壁上,面积达88.2平方米,居大陆寺观壁画之首。壁画绘于宋元佑至绍圣年间(10 92—1096年)。西壁分为三组,中间为说法图,两侧为佛经故事;北壁为“鹿女本生”图。据壁上画工题记,画师名郭发,是一位精通人物、山水的名不见经传的民间画师。东壁可能较晚,为别的画工绘制,内容为佛传故事,用连环画形式绘成,残损严重,部分经后人补绘过。整个画面从其内容来看,有说法图,有佛经故事,有耕织生活场景,较准确地反映了北宋时期的整个社会风貌。从其画艺来看,画面构图严谨,笔力遒劲细密,人物传神,界面工整,以大红大绿为主,在人物冠饰和界面建筑上配以沥粉贴金,使壁画绚丽多彩、金碧辉煌。整个壁画,其图画面积之大,堪称全国第一;其绘画技艺之精,艺术水平之高,堪称精品,足以和同时代的卷轴人物画相媲美,甚至有人拿它和清明上河图相媲美。

在开化寺的后面半山腰有穴洞,相传晚唐五代高僧大愚禅师,曾在洞内调演声律,达五音之玄门,明四声之妙音,寿九十而仙逝。在开化寺外东南山坡上还有大愚禅师的石塔,为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建造,保存基本完好。

二郎庙的金代戏台

二郎庙,位于高平市西北8.5公里寺庄镇王报村(这里曾是古泫氏县城址)北的高岗上,因保存有大陆现存最早的金代戏台而闻名于世。2006年5月25日,二郎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郎庙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创建年代不详,至迟唐代已有。现存建筑有戏台、献殿、正殿,两侧有垛殿、廊房等。山门二道,开在戏台的左右两侧。

正殿建在1.5米高的台基上,面阔五 开间,进深六架椽,平面长方形、悬山顶,前出廊,筒板瓦覆顶,琉璃 脊饰。柱头斗拱五铺作,补间斗拱各一朵,出45度拱斜,通长施 大额枋,无普拍枋,砂岩石柱,方形青石柱础。该殿额部的木雕和下面的石雕,精细华美,令人赞叹不已。此殿为明代遗构。正殿前为献殿三间,进深四架椽,斗拱四铺作,无补间斗拱,也为明代建筑。

高平地面古建独占四个全国第一

戏台位于正南,是二郎庙最古老最精华的建筑。戏台面阔一间,进深四椽,歇山式屋顶。筒板瓦覆顶,建在1.1米的台基上,平面方形,台基略呈长方形。戏台四角施用粗大的圆形木柱,前檐两角柱下墩接砂岩石础。柱头置大额枋,枋上置斗拱,额枋下施雀替,转角拱施45度斜拱,补间两组斗拱四铺作,单抄双下昂,无耍头。戏台无梁架,用斗拱结构直接支撑屋面。这种形制是王报二郎庙戏台的独创,实属罕见。整个建筑皆为金代原制。

在台基的束腰部,有线刻画三块,刻化生童子、莲花、牡丹等缠枝花草。在一块童子戏牡丹画的上方刻有“时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岁次癸卯仲秋十有五日,石匠赵显、赵志刊”的题记,为该戏台提供了准确的创建年代。戏楼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堪称全国最早,名列第一。

该戏台的发现,不但为研究大陆的戏剧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而且其简洁牢固、形制独特的建筑特色,也为研究大陆古代建筑增添了新的篇章。2007年整体维修以后,又以古朴雄浑的大美风采和修旧如旧的古建样品工程向世人展示。

中庄村的姬氏民居

姬氏民居,又称元代民居,位于高平城东北18公里陈区镇中庄村,198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高平第一个国保单位,又是大陆目前发现最早的古代民居建筑。

姬氏民居,是中庄村一个普通农家小院中的一座北房。面阔三开间,进深六架椽,四梁八柱结构。举折平缓,悬山式屋顶,仰覆布纹瓦盖顶,净面脊饰,前檐有方形砂岩石柱四根。四垛梁,二、四椽栿间施单步梁。柱头施以普柏枋,设四铺作斗拱。明间向内凹进一架半椽开门,与内槽中部两根石柱成一线,房子平面呈古铜锁状的“凹”形。门顶至柱子齐,上施棚板,三间通施。柱础为方形,青石门墩,砂岩门槛。门槛之上为木质门框,门上钉有五行大宝盖钉。每行五个钉,立颊外表又加木雕花边,以双重五齿花瓣条边为底,上刻牡丹图案。上槛中间有四个木质方形门簪。左门墩石靠门槛部位刻有:“大元国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岁次甲午仲×××姬宅置X石匠天党郡冯××”等字样,为该民居准确的创建年代,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姬氏民居,建筑古朴,构造简洁,斗拱疏朗,梁架稳健,建筑手法和风格沿袭宋、金,为当地农村古建筑的典型实例,是全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元代民间住宅建筑,目前尚属孤例。其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对于探讨和研究大陆早期民居建筑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高平地面古建独占四个全国第一
高平地面古建独占四个全国第一

以上四例全国第一,只是高平20处国保的五分之一。其它16处国保,尚有15处为古建。从建筑的内容看,有佛教的寺院,有道教的庙观,有儒家的圣堂,还有当地独特的宫庙。从建筑的风格看,有宋的简洁,有金的古朴,有元的浑厚,有明的精巧。从建筑的特色看,有的以石刻显胜,有的以构件称奇,有的以布局见长,有的以自然夺目。可谓古韵高平,精典高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