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功勋》里的隐藏人物你看懂了吗?

作者:中国科协
《功勋》里的隐藏人物你看懂了吗?

1961年,黄旭华参与的核潜艇项目因为一系列原因暂时下马,满心惆怅的他一个人在办公室里,突然,身边出现了一个人,黄旭华侧身,喊到:“老彭,你怎么在这儿?”

《功勋》里的隐藏人物你看懂了吗?

来源:电视剧《功勋》截图

这是电视剧《功勋》之《黄旭华的深潜》的一个场景。

老彭是谁?他正是和黄旭华并肩作战、默默奋战在核工业第一线,我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之一彭士禄。

在电视剧中,彭士禄作为《黄旭华的深潜》篇章中的配角,只有寥寥几个镜头,但在真实的历史中,他同黄旭华一样,都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为我国核潜艇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他的童年经历比电视剧中更为坎坷

在电视剧中,彭士禄与黄旭华聊天时,分享了自己的童年经历。

《功勋》里的隐藏人物你看懂了吗?

其实,真实历史中,彭士禄的童年生活,比电视剧里描述的更让人唏嘘。

彭士禄生于一个革命之家,父亲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革命烈士——彭湃,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彭士禄一家在解放前不断遭受迫害。3岁时,彭士禄的母亲被敌人杀害;4岁时,父亲也壮烈牺牲。

身为孤儿的他,也早已成了敌人眼里的“肉中刺”。别人的童年或许是幸福的,而他的人生最早记忆却是关于逃亡。

为了躲避国民党丧心病狂的追杀,彭士禄开始了他姓百家姓、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生活。他先后被二十几户革命群众收养过,从一家转移到另一家,拥有了一个又一个“爸爸”“妈妈”。正如电视剧里所说的,他有几十位妈妈,都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疼惜他,给他温饱、护他周全,并尽最大的能力让他读书写字。

《功勋》里的隐藏人物你看懂了吗?

彭士禄(右)婚后把曾照顾过他的潘姑妈(中)接来一起生活期间的合影

1933年,8岁的彭士禄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走到汕头石炮台监狱。

《功勋》里的隐藏人物你看懂了吗?

66岁的彭士禄再次来到石炮台遗址,他哭着说:当年,我在这里受到了多少拷打

1934年,9岁的彭士禄被押送到广州“感化院”,期间,他生了一场大病,不断地发高烧、说胡话、不停抽搐,甚至瘫痪在床,几乎病死。

1935年,10岁的彭士禄终于走出了“感化院”,但因照顾他的“姑妈”还在狱中,他只能和一位记不起名字的婶婶要饭度日。

1936年,11岁的彭士禄再次入狱,幸得祖母和党组织千方百计营救出狱。

出狱后的彭士禄随祖母去了香港,15岁时,在组织的安排下来到了延安,并见到了父亲的好友——周恩来总理。多年后,彭士禄仍然记得周总理对他说过的话:“孩子,终于找到了你。”自此,彭士禄才结束了苦难的童年生活。

过往的经历让彭士禄懂得了感恩和回报,父母又将为人民、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热血传承给了他。他说,“我虽姓‘彭’,但心中永远姓‘百家姓’”。

《功勋》里的隐藏人物你看懂了吗?

一次谈话改变了他的一生

1951年,彭士禄考取了苏联留学的名额,临行前,他再次见到了周恩来总理。周总理对留学生们殷殷嘱托:“你们一定要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学好本领,回国后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服务。”

《功勋》里的隐藏人物你看懂了吗?

1955年留苏班级同学合影(后排右一为彭士禄)

1954年,美国成功建成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仅用高尔夫球大小的铀块做燃料,就航行了6万多海里,在世界上引起轰动。此时,国际核技术和核武器迅猛发展,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正需要大量的核技术专业人才。

《功勋》里的隐藏人物你看懂了吗?

来源:《国家记忆》截图

1956年,彭士禄顺利毕业准备回国时,一次谈话改变了他的一生。

正在苏联访问的陈赓将军秘密召见了彭士禄:“中央决定让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

“当然愿意,只要祖国需要!”没有任何迟疑,彭士禄脱口而出。

很快,彭士禄进入莫斯科动力学院原子能动力专业学习深造,在这里,每上一节课,中国政府都要额外付80卢布的报酬给苏联教授。彭士禄和其他留学生一样,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分秒必争地发奋读书,他们几乎没有在晚上12点之前睡过。

1958年,彭士禄接秘密调令回国,和黄旭华、陈元等组建了研制导弹核潜艇的29人队伍。

《功勋》里的隐藏人物你看懂了吗?

为寻求技术支持,我国派出专家代表团访问苏联,但是苏联不仅不提供任何书面、口头资料,甚至不让他们参观核潜艇。

《功勋》里的隐藏人物你看懂了吗?

电视剧《功勋》中,严保国讲述中国代表团被苏联拒绝参观核潜艇 来源:电视剧《功勋》截图

为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潜艇技术的垄断,毛主席作出重要指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功勋》里的隐藏人物你看懂了吗?
《功勋》里的隐藏人物你看懂了吗?

接受秘密调令投身核潜艇事业

在没有任何技术支撑的背景下,彭士禄他们这群朝气蓬勃、无所畏惧的年轻人顶着压力和动力勇往直前,如饥似渴地钻研、求知。显微卡太费钱,那就用放大镜代替;没有复制设备,那就手动抄写;没有电动计算机,那就用手摇的;没有俄语资料,那就自学英语看英文资料。凭着一股犟劲,彭士禄和大家逐渐摸清了国外核电站、核动力装置的基本情况。

然而,新的状况出现了,由于种种原因,核潜艇项目被迫下马了,除了彭士禄和黄旭华等被保存下来,其余人都各奔东西。

《功勋》里的隐藏人物你看懂了吗?

在等待项目重启的日子里,彭士禄也没有闲着,更没有意志消沉。作为核动力研究室的副主任,他进行了大量数据的计算,主持了屏蔽实验堆的方案论证,为后续实验堆的建成打下了坚实基础。除了研究,他还担负起培养中国核专业人才的重任,他从北京郊区的研究所来到位于长安街西面的中国科技大学授课,自编自教。两年后,室里的人员都成了核动力专家,成为核潜艇工程的种子。

1965年,核潜艇项目重新启动,彭士禄带领一支几百人的先遣队悄悄来到四川一座深山里,开始秘密建设潜艇核动力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

为了保证项目按时完成,彭士禄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党中央的支持下,着手调动了一切能调动的力量,开始与时间打起了争夺战。他全天吃住在工地,白天到基地挖掘现场解决岩层掘进难题,晚上和技术人员研究设备安装计划和详细方案。

总之,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他。

每当遇到争执时,他总是站出来拍板:“对了,功劳算你的;错了,责任算我的。”因此,他有了“彭拍板”的绰号。

张敬才和黄士鉴等老专家曾总结,“他不是盲目拍板,往往第一句话就问‘实验数据呢?你们瞒不了我,我是要自己算的!’然后摸出随身的计算尺和公式,现场就算。”

1970年8月30日,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日子,因为就在那一天,核反应堆达到了满功率!这意味着,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心脏终于开始跳动了,核潜艇下水的日子也指日可待!而这时的彭士禄已经累得瘫坐在椅子上了,在这之前,他已经五天五夜没有睡觉了.......

为了研制新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彭士禄他们从零起步,他重行动、不空谈,埋头苦干,开拓进取,使得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上马两年后开工,开工三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1974年8月1日,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创造了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

回顾那些年的艰辛经历,彭士禄说:“我们成功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爱国之心、群体的智慧和合力,靠的是一股孺子牛的犟劲!在这一宏伟工程中,我和所有科研工作人员一样,做了铺砖添瓦的工作!”

《功勋》里的隐藏人物你看懂了吗?

1985年,彭士禄在406艇前留影

彭士禄的一生,大部分都奉献给祖国的核潜艇事业,数十年隐姓埋名,但他从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从未向组织提出任何个人要求,始终以国家的利益为先。老年时的他总结自己人生时说到:“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功勋》里的隐藏人物你看懂了吗?

彭士禄

(1925.11-2021.3)

核动力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

来源:中国科学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