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日),“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览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二展厅正式开展,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此前一天,展览开幕式在京如期举行,《永乐大典》研究中心也于同日揭牌成立。记者提前探馆,快来看看有哪些精彩!戳视频↓↓↓
视频加载中...
9册《永乐大典》嘉靖副本为近年来首次展出
时隔近三年,国家图书馆再次推出《永乐大典》主题展览。展览分为5个单元,精选包括善本、舆图、手稿等在内的馆藏精品60余种70余册(件),全面展示了《永乐大典》的前世今生,包括编纂经过、版式外观、聚散流变等过程。

其中,9册《永乐大典》嘉靖副本为近年来首次展出,当属本次展览的亮点。有多册是海外回归的代表性《永乐大典》,如1938年王重民自英国为北平图书馆购入的“农”字册。
同时配合展出还有明抄本、明刻本、明拓本等40余册(件)古籍精品,以及入藏《永乐大典》的相关档案复制件。
多种互动体验 深入了解中华典籍
为了让观众获得更好的观展体验,展览运用了沉浸式环幕、互动游戏等大量新媒体展示手段。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查阅《永乐大典》回归图表和数据库,观看包括国家图书馆在内的多家收藏机构所藏《永乐大典》的高清图像。
什么是《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展览将选择历代具有代表性的类书进行介绍,专门对“类书”这种传统书籍类型进行科普。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永乐大典》应该说是世界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它的整个流传过程,是和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紧密结合的。虽然现在数量只是原书的3%~4%,但它在现代社会里仍然有着很大的作用,是中国在典籍中组织知识的一个尝试。
《永乐大典》研究中心的成立意义非常大,它是国家图书馆总结112年来的收集历程,并进一步的聚集人才,大家共同设立题目,共同攻关。据了解,中国国家图书馆《永乐大典》研究中心的成立旨在联系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永乐大典》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展示推广其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
张志清表示,“我希望大家观展时能够记住两件事。一是进入到《永乐大典》里面,思考它到底是部什么书?为什么伟大?二是能够从书中跳出来,即看到整个历史,《永乐大典》的创作过程是怎么样的?和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未来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进而引发思考,这是我们所期盼的。”
《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不明,原11095册、22937卷(包含目录、凡例60卷)的嘉靖副本,截至目前仅有400余册、800余卷及部分零叶存世,国家图书馆共收藏《永乐大典》224册。
监制丨李大勇
制片人丨王宇
记者丨张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