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泉州能够成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自身悠久的海洋传统固然重要,但送它上青云的“东风”来自于当时中央政权对海洋商贸的高度重视,以及由此衍生的制度创新。宋元泉州抢抓机遇,用灵活高效的理念指导发展,这对当代社会依然有着积极的影响。
视频加载中...
泉州水门巷,一条平平无奇的水道穿巷而过。一千年前,掌管万国商货的中心——泉州市舶司就设在水道旁边。

在海上贸易繁盛的时代,市舶司权力极大,在哪里设立,体现了当时的中央政权对此地的看重。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福建路市舶提举司设在了泉州。
石狮市博物馆馆长 李国宏
“这个时候泉州官方贸易港口的地位得到了确认。”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历史学者 作家 何辉
“当时朝廷对海外贸易产生的税收的依赖程度在增加,也说明当时中国市场这个高度发达,它导致了对海外商品需求的激增。”
泉州市舶司兼具了海关、招商、外交等重大职能。在宋代,冬夏两季的泉州九日山祈风仪式上,市舶司官员也会与泉州地方政府官员、南外宗正司皇族等人士一起,作为官方代表为商舶祈风,彰显官方对海洋贸易的高度重视。面对市舶司带来的更高政治地位和更多发展资源,宋元泉州也在政策框架内积极探索。根据文献记载,元朝时国内其他港口“蕃舶货物十五抽一”,“惟泉州三十取一”,也就是说外国商船来泉州报关,和去其他口岸比起来,可以少交一半关税,这对外商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正是因为有来自中央的支持和地方的灵活创新,宋元时代的泉州成为国家财税的重要来源地之一,也因此成就了传奇的“东方第一大港”。
如何让政策红利发挥最大优势,如何让制度创新的“良种”在当今泉州的土地上获得“丰收”?泉州的抢抓机遇、灵活高效与千年之前一脉相承。2016年,泉州出口加工区正式升级为泉州综合保税区,可有力对接自贸区政策功能,是泉州最开放的外向型经济综合服务平台。五年来,泉州一直在积极借鉴自贸试验区体制、结合市情创新举措。不久前,在泉州综合保税区内,“9610”通关现场环境设施正在最后完善和调试。
泉州综合保税区管理局副局长 林琪
“这个是厦门关区首个在综合保税区内开通的9610监管场所设立后,将大大降低跨境电商企业物流成本,提高本地跨境电商和跨境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将进一步完善泉州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业态,助力推动泉州市跨境电商的区域辐射和区域聚集效应。”
位于泉州港中心港区石湖港的泉州石湖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日前正式封关运营,从开工至今,仅耗时不到一年时间,充分展现了“泉州速度”。
泉州海关石狮办综合科科长 王明乙
“进口商品,进入区域内,相当于货物未进入关境,可以保税,暂时不征进口关税。国内的商品进入区内,可视为已经出口,可以向相关部门办理出口退税。项目建成后将为泉州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提供产业转型升级跟结构调整做好相关的配套服务。”
如果说市舶司是宋元时期中央政权为泉州海洋贸易送来的制度保障,那么,一千年前的泉州人也没有辜负这一历史契机,真正做到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因势利导,积极争取,勇于创新,将政策红利最大化,宋元泉州的这份发展智慧,对当今社会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远洋商贸到跨境电商,从关税优惠到物流服务,当代泉州正积极响应政策、搭建平台、补全链条,让现代进出口商品贸易格局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