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道可道,非常道,王夫之词中的道家风范 一、王夫之词道家情怀的表现(一)政治理想与现实(二)生与死(三)现实与梦境二、原因三、结论

作者:小七是汪星人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晚号船山,生于明万历年间,卒于清康熙年间。王夫之自幼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其主要思想是儒家思想,这一点已无争议。但是,由于经历了明清易代的巨变,以及反清复明的失败,王夫之的思想就呈现出明显的儒释道合流的状态。他的著作亦兼涉儒释道三派,显示出兼容并包的思想境界。在道家方面的著作就有《老子衍》一卷、《庄子解》三十三卷、《庄子通》一卷。与此同时,他所创作的词也显示出浓厚的道家情怀。《全清词·顺康卷》共收船山词279首,其中语涉老庄的词有20余首,另外有多首词词意有隐逸之意趣。

道可道,非常道,王夫之词中的道家风范 一、王夫之词道家情怀的表现(一)政治理想与现实(二)生与死(三)现实与梦境二、原因三、结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一、王夫之词道家情怀的表现</h1>

船山有感于道家学说而作的词,大致代表了他对道家学说的接受与发展。大体上可以把它们分为以下几类: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政治理想与现实</h1>

王夫之一生经历诸多挫折,明王朝覆灭之后,他曾与管裘嗣举兵衡山反清复明,兵败后投奔南明小朝廷,得行人司行人一职,却险些丧命于内讧之中。之后,他谢病入山,从此结束了自己的仕宦生涯。他所处的动荡时代与庄子所处的战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庄子的政治观深深地影响到王夫之对政治的看法。庄子虽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是他并不是一个绝对反对入仕的人,只是他认为现实政治环境太恶劣,投身政治不利于保全自身。《庄子·人间世》主要就是写现实政治的险恶,庄子借叶公子高之口说:“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在这种情况下想保全自己就只能提高自己的精神修养,顺乎自然安之若命。或者,直接远离政治,做“无用之用”。王夫之虽然对明朝十分忠贞,但是在南明小朝廷内斗中却践行了庄子的观点,“余往省,时拜疏忤群小怨,亦将谢病入山矣。”以谢病入山避开了政治漩涡。这种“邦无道则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王夫之充满隐逸思想的词中,“不唱江门旧棹歌,人间今古有藤蓑。……孤吹铁笛腾腾去,惊落残花罥女萝。”(《鹧鸪天·藤蓑词》其三)借白沙先生隐居之事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憧憬。《庄子·齐物论》有言“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万事万物看似千差万别,其实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统一于“齐一”。王夫之在退隐之后也看透了政治斗争的本质,不禁发而为词,“揖让筵终,征诛局罢,渠不增加汝不轻。”(《沁园春·梅花道人题骷髅图,澹归嗤其鄙陋,为别作七首,乃词异而所见亦不相远。反其意,作四阕正之》其三)明显表达了他的齐物思想。“笑向来,蛮触交争何事,冷看闲看定也。尽海波、千度桑田,吾心静也。”(《瑞鹤仙·寿李为好》)在表达安然淡泊之志的同时,化用《庄子·则阳》“蛮触之争”的故事嘲讽政治斗争的无意义。

道可道,非常道,王夫之词中的道家风范 一、王夫之词道家情怀的表现(一)政治理想与现实(二)生与死(三)现实与梦境二、原因三、结论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生与死</h1>

道家学说强调人的精神的永生,而将肉体的生与死相等同,生死存亡是“事之变,命之行也;”都是合乎自然规律的形体变化,因此人不要对生死问题过分执着,而应该坦然接受。王夫之接受道家的生死学说,因此对生与死抱着一种旷达的心态。这种心态表现在词作之中,有时呈现为一种戏谑不羁的调侃,“当年是你。兜揽下、个侬来此。更不与、分明道止。……到历头、垂杪半酣,不睬难驱使。无端薄幸,付与乌鸢蝼蚁。”(《薄幸·午睡觉问渠》)以一种责备嘻笑的语气表达自己对生与死的淡定。有时表现为客观冷静的陈述,“去则难留,留原难却,一线纹生玩月犀。”(《沁园春·梅花道人题骷髅图,澹归嗤其鄙陋,为别作七首,乃词异而所见亦不相远。反其意,作四阕正之》其四)以去留喻死生,心态豁达坦然。有时又表达了作者对生与死的辩证式看法,“白日难欺,青天不爽,只此骷髅。……莫倚无知,瞒他有眼,总付梧桐一片秋。应认取,者下回分解,别有风流。”(《沁园春·梅花道人题骷髅图,澹归嗤其鄙陋,为别作七首,乃词异而所见亦不相远。反其意,作四阕正之》其一)这种辩证的态度与《庄子·齐物论》中提出的“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大有相似之处。

道可道,非常道,王夫之词中的道家风范 一、王夫之词道家情怀的表现(一)政治理想与现实(二)生与死(三)现实与梦境二、原因三、结论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现实与梦境</h1>

王夫之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教育,儒家思想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培养了他经世济民的抱负,以及忠贞不二的报国之志。因此当明朝灭亡之后,王夫之本着“忠”的气节投奔南明,但势弱力微的南明小朝廷实在担当不起复国大任,王夫之无奈之下归隐故里,空有一腔热血,却壮志难酬。而道家学说强调的正是避开混乱的政治,从而回归自然之道,王夫之虽然对道家学说有很深的见解,但是归隐之下亦不免有所愤懑。儒家的经世济民与道家的顺乎自然之说相互碰撞,就衍生出王夫之人生如梦的感叹。另外,现实已经如此,词人便把这许多愁闷寄托在梦里。

《庄子·齐物论》言:“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王夫之在词中多次化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而“梦”意象也是船山词中常见的意象。船山时常在有一些词中感叹浮生无常,“云亚天低抬不起,随意白衣苍狗。”(《念奴娇·对镜》)是是非非到头来终究是一场空,“梦鹤迥也。何知蚁梦醒也。”(《瑞鹤仙·寿李为好》)化用南柯一梦的典故表达人生悲欢离合总是空的观点。另有一些词表达难以分清梦与现实,即物化的观点。“既道尼山出世,又召东山入梦,镜里是真头。”(《水调歌头·方言》) 、“几度相逢唯梦里,疑是疑非不端详。鹭鸶空带满头霜。”(《浣溪沙·秋感》)以及“他日天台花再发,人间自有刘郎遇。便痴迷、蝶梦不教醒。终无趣。”(《满江红·家兄倾背后,诸君见慰重叠,恤其衰病,有逾量之奖,含泪作此答之》)这几首词都明显仿用了《庄子·齐物论》庄周梦蝶的典故,充满了哲理。

道可道,非常道,王夫之词中的道家风范 一、王夫之词道家情怀的表现(一)政治理想与现实(二)生与死(三)现实与梦境二、原因三、结论

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

王夫之的词不仅在思想内容上受道家学说尤其是庄子的思想影响很深,就连词的风格也深受《庄子》写作风格的感染。《庄子》向来因气势雄浑、寓言曼衍而受人盛赞,它也对后世文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晋代陶渊明与唐代李白的文学创作都曾受《庄子》的影响。其实,王夫之也有一些气度非凡的词作,如《风流子·自笑》:

老夫无藉处,问今古、更有几人知。把红霞揉碎,挼成火枣,玉露团合,酿就冰梨。饱餐罢、擎篮盛夜月,添炭煮冰凘。一掐中天,星随指落,还从残腊,花促春归。 秋风落叶里,扪碧霄、敲响玻瓈。大笑天翁白雀,输我偷骑。金弹惊开,幽窗啼鸟,玉笙唤起,茅店荒鸡。且殷勤属望,绝调钟期。

这首词的磅礴气势非一般诗词可比拟,即使与李白豪放之作相比也未必不如。另有一些词作也是豪情万丈,“智取妖蟆三足怪,铺满银魂千丈。问窃药、当年欺罔。玉宇能禁寒彻骨,但有情、不怕银河广。宝剑在,英雄掌。”(《贺新郎·中秋大病,不得与从游诸子觞月,吟此慰之》)“帆已挂,柁频开。掀涛拍岸且徘徊。涪翁漫道风波险,似此风波亦快哉。”(《鹧鸪天·藤蓑词》其五),都很明显受《庄子》行文风格的影响。

道可道,非常道,王夫之词中的道家风范 一、王夫之词道家情怀的表现(一)政治理想与现实(二)生与死(三)现实与梦境二、原因三、结论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原因</h1>

王夫之的词之所以透露着浓郁的道家情怀,与他的生活坏境和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所经历的朝代更迭有密切关系。首先,他出生在没落的地主知识分子家庭,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家教育。儒家思想的熏陶使他以入仕报国为任,然而明朝的灭亡已经成为无法更改的现实,词人难免生出无限的忧患意识。这时道家的隐逸情怀抬头,词人在这种向往归隐山林意识的引导下,逐渐把关注焦点从外在的政治环境转向个体的人,更加深入思考人的存在本身和精神追求,所以在作词时才会把对人生的各种思考融入其中。其次,这与王夫之与他人的交游有关。船山在年少时就多与人以文字交往,据记载他十二岁时就已经能“时以文字与友人相往还”。年长之后更是结交了许多文人清客,其中不乏超然尘外之士,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莲冠道人夏汝弼、药地和尚方以智、破门和尚包尔庚。逃禅在明末清初的遗民文人中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药地和尚更曾屡劝王夫之皈依佛门,“方公以智屡劝逃禅,公(即王夫之)不应。”王夫之虽拒绝入佛门,但并不拒绝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进一步地学习佛道思想,从而形成了自己相当系统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又反映进他的词作之中。

道可道,非常道,王夫之词中的道家风范 一、王夫之词道家情怀的表现(一)政治理想与现实(二)生与死(三)现实与梦境二、原因三、结论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结论</h1>

综上所述,从王夫之的词作中我们能大致了解王夫之的道家情怀。然而就现实来讲,王夫之学习道家学说和佛家学说都是为了儒家学说服务,简单地说就是用“释道”来阐释“儒”,或者为自己的儒家情怀提供精神支撑,或者消解自己壮志未酬的愤懑,在这个过程中儒家思想则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对他道家情怀的分析更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王夫之,也为我们深入研究他的思想体系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