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老歌,宛转悠扬,让人百听不厌;一首佳作,富有深意,令人感触深刻。生活就像一曲曲交响,充满了喜悦和悲伤;人生仿佛一首首诗篇,谱写了迷茫和期望。
清代有一位诗人,曾经不断地在十字路口彷徨,清风有意,却难于留下其足迹;明月无心,却时常让他凝神瞩目。诗人经常足不出户,可是他的思绪却可以驰骋于茫茫乾坤和浩渺天地之间。下面分享王夫之与高僧秉烛夜谈,创作了一首七律,读后令人受益匪浅。

宿雪竹山同茹蘖大师夜话
作者:王夫之
不知情在与无情,丈室挑灯魄自惊。
海溅云飞千嶂断,烟笼雪压一枝轻。
破船载月浮寒水,别路寻芳驻晚晴。
自护杨坟茎草绿,春归闲唱踏莎行。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他在年轻时曾积极投身于抗清复国,斗争失败后就隐居于深山。此后他一边收徒授课,一边潜行创作,逐渐地忘记了凡尘中的烦恼,心中的伤痛也慢慢地愈合。
诗人学识渊博,交游广泛,朋友们都深深地赞赏其才学和品德。而诗人却从未自满,经常感怀学海无涯,自当终生学习。他常说,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有一次他听说一位高僧云游归来,他立即前往拜访,希望可以得到一些指点。
雪竹山位于湘西,茹蘖大师是当地的一位高僧,也是诗人的好友,他学富五车、阅历深厚,经常外出开设讲座,对佛禅经文倒背如流。诗人非常佩服其超凡的理解和洞察力,他与大师秉烛夜谈,获益匪浅。
诗人在方丈的禅房里与对方交谈,夜色渐深,二人却不知疲倦。一盏油灯,在墙壁上映出两个清瘦的身影,随着灯芯的晃动,窗外可以感受到,屋内主客二人正热情地切磋和攀谈。“情在与无情”,表达出诗人心绪茫茫,充满忧愁。所以当高僧“挑灯”瞬间,他的内心似乎突然被惊动。
诗人不禁回忆起那些令人悲伤的过往,作者以“海溅云飞千嶂断”,比喻人生的那些沧桑巨变,既壮观激烈,又如过眼云烟,千头万绪,却不知从何说起。“烟笼雪压一枝轻”,比喻诗人所处环境的险恶,自己就像随时就要折断的枯枝,却被厚厚的积雪覆盖。
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表达出一种空虚、迷茫和无助的感受。同时,颔联广阔的氛围也与首联的狭窄和昏暗的斗室、孤灯,形成了鲜明对比,令人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心境的变化。
诗人写到这里,心情也非常激动,他放下笔墨,直起身来,缓缓地舒了一口气,又想起自己上山拜访大师的过程。“破船载月浮寒水”,这一句既是说诗人在明月的照耀下,乘坐破船在寒夜里独行,也表达出自己经常居无定所的悲凉。
“别路寻芳驻晚晴”,这一句是说,作者在大师这里看到了光明,也感受到了希望,更委婉地表达出诗人对大师的钦佩、和禅境的向往。
他们谈了很久很久,直到夜深人静,才各自休息。结尾充满了遐想,大师来年春天即将迁往杨坟山,诗人想象那时一定是春暖花开,草木葱绿。
大师或许会携友踏青,并激情吟诵《踏莎行》,惬意又自在,实在令人期待。诗人写到这里,不自觉地流露出对禅者悠闲生活的赞美和羡慕。
王夫之的这首七律善用比喻手法,更充满了浪漫的想象。诗人将自己在过去和当下所处的环境比作“烟笼雪压、别路寻芳”,形象生动,令人感同身受;而作者对春日的憧憬,也象征着诗人摆脱了愁绪的羁绊,重新释放出生活的激情。
诗人曾说:君子择交,莫恶于易与,莫善于胜己。诗人希望告诫大家,不要选择那些庸碌的朋友,而应结交那些各方面都胜过自己的朋友。诗人与大师的一番交谈,说明诗人也在践行自己的观点,而且确实收获很多。朋友们,您觉得读完这首七律,有何感想,欢迎分享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