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小城之春》70年来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非主流”佳作

作者:疯狂小丑娱
《小城之春》70年来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非主流”佳作

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影片《小城之春》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我想那一定是“特别”。

《小城之春》70年来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非主流”佳作

一.剧作---戏剧性和诗意

戴礼言、周玉纹、章志忱三者关系的设定,空间设定的封闭性,三人相遇的偶然性、三人之间情感的多变性、戴礼言自杀的突然性,种种事件发生的集中性等,使得这部影片充满了戏剧性。但《小城之春》却有意让整部影片里没有形成强烈的戏剧冲突----采用一方消极,一方就积极的处理模式。这种使得整部影片显得温文尔雅又耐人寻味,也就有了也就有了某种诗意的特性。戏剧性和诗意的混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毋庸置疑,这种处理方式和表现效果都是“特别”的。

《小城之春》70年来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非主流”佳作

二.历史---传奇性和波折

从公映初期(1948年)的到新中国成立后,影片几乎是饱受批评,但在80年代以后,影片的地位才逐渐被人们接受。《小城之春》传奇般的曲折成长史,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特别”的难以复刻的。

《小城之春》70年来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非主流”佳作

(一)公映初期的不同评价

• 1、“看了《小城之春》的试映, 如饮美酒。……

意识上这部戏充满了人情味,表达了过渡时代的矛盾现象。……

演技上: 全部戏是调和的, 没有人多做了一点点戏。”

• 2、“《小城之春》是一首真正的古中国诗——温柔、淳厚。但春光局促于颓城的一隅,带着一些狭窄、保守、陈旧、隐逸的气味。”

• 3、“影片所表现的感情是‘那末苍白、那末病态’, 它‘根本忘了时代’。”

《小城之春》70年来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非主流”佳作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评价

• 1、“《小城之春》的艺术处理 ,确实显示了费穆导演艺术的特色。但是,这些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处理,在这样一部灰色消极的影片里,除了加深片中没落阶级颓废感情的渲染,扩大它的不良作用和影响外,决不会有任何别的效果。”

《小城之春》70年来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非主流”佳作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评价

• 新时期以来,尤其是1983年举行了“ 二十~四十年代中国电影回顾” 活动以后,

• 1、“这部影片构思之精致、人物心理刻画之细腻、环境造型与人物性格溶合之和谐,是中国电影发展道路上的一座奇峰。在使用电影语言抒发诗情上,很有独创性。”

• 2、“《小城之春》对当时一大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感情上的忧郁苦闷渲染得很足、很浓,描写了他们不满现实处境,力求摆脱压抑痛苦,追求光明和幸福,但又缺乏足够勇气的实际状况,是当时这类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因此,就影片的思想价值而言,我们既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 又无须给予过多的溢美。而真正值得大书特书的 , 倒是它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令今人为之赞叹、为之膺服、为之震撼的, 主要是该片在艺术上对中国电影所作出的贡献。”

《小城之春》70年来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非主流”佳作

三.视听----长镜头的运用

“《小城之春》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在全片中系统运用景深镜头、长镜头段落、运动摄影和音响蒙太奇的影片。”其中长镜头得到了尤为突出的运用,人物纵深、横移和上下运动,出入画的运动,摄影机的运动,不同类型的复杂运动形式综合运用到长镜头中,使画面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得到了充分外化,这又蕴含了一种意义内涵和形式外化的双重结合。另外,《小城之春》的情节、人物和对白都是十分精炼的,导演通过繁化的视听语言(以长镜头为甚),充分发挥了电影的特点,在某种意义上也达到了繁简的一种平衡。

《小城之春》70年来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非主流”佳作

《小城之春》的长镜头,其特别的意义在于开拓性和创新性,在于对自己民族风格的独立探索。“中国电影要追求美国电影的风格是不可以的; 即便模仿任何国家的风格,也是不可以的,中国电影只能表现自己的民族风格。”费穆 “为了传达古老中国的灰色情绪,用 ‘长镜头’和 ‘慢动作’构造我的戏 ( 无技巧的) ,做了一个大胆和狂妄的尝试”。《小城之春》抛弃了好莱坞电影的惯用模式,成功地实践了一种本土的新方式,一种内敛的、慢节奏的、富有情韵的电影语言表达方式,这是很符合我们民族的特性和传统审美的。这是、次东方电影美学的创新,尤其是在那个年代,是绝对“特别”的,在电影史的意义上更是非凡的,影响了后续难以数计的电影大师们。

《小城之春》70年来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非主流”佳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