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城之春》70年來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非主流”佳作

作者:瘋狂小醜娛
《小城之春》70年來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非主流”佳作

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影片《小城之春》在中國電影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我想那一定是“特别”。

《小城之春》70年來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非主流”佳作

一.劇作---戲劇性和詩意

戴禮言、周玉紋、章志忱三者關系的設定,空間設定的封閉性,三人相遇的偶然性、三人之間情感的多變性、戴禮言自殺的突然性,種種事件發生的集中性等,使得這部影片充滿了戲劇性。但《小城之春》卻有意讓整部影片裡沒有形成強烈的戲劇沖突----采用一方消極,一方就積極的處理模式。這種使得整部影片顯得溫文爾雅又耐人尋味,也就有了也就有了某種詩意的特性。戲劇性和詩意的混合産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毋庸置疑,這種處理方式和表現效果都是“特别”的。

《小城之春》70年來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非主流”佳作

二.曆史---傳奇性和波折

從公映初期(1948年)的到新中國成立後,影片幾乎是飽受批評,但在80年代以後,影片的地位才逐漸被人們接受。《小城之春》傳奇般的曲折成長史,在中國電影史上是“特别”的難以複刻的。

《小城之春》70年來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非主流”佳作

(一)公映初期的不同評價

• 1、“看了《小城之春》的試映, 如飲美酒。……

意識上這部戲充滿了人情味,表達了過渡時代的沖突現象。……

演技上: 全部戲是調和的, 沒有人多做了一點點戲。”

• 2、“《小城之春》是一首真正的古中國詩——溫柔、淳厚。但春光局促于頹城的一隅,帶着一些狹窄、保守、陳舊、隐逸的氣味。”

• 3、“影片所表現的感情是‘那末蒼白、那末病态’, 它‘根本忘了時代’。”

《小城之春》70年來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非主流”佳作

(二)新中國成立以後的評價

• 1、“《小城之春》的藝術處理 ,确實顯示了費穆導演藝術的特色。但是,這些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處理,在這樣一部灰色消極的影片裡,除了加深片中沒落階級頹廢感情的渲染,擴大它的不良作用和影響外,決不會有任何别的效果。”

《小城之春》70年來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非主流”佳作

(三)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評價

• 新時期以來,尤其是1983年舉行了“ 二十~四十年代中國電影回顧” 活動以後,

• 1、“這部影片構思之精緻、人物心理刻畫之細膩、環境造型與人物性格溶合之和諧,是中國電影發展道路上的一座奇峰。在使用電影語言抒發詩情上,很有獨創性。”

• 2、“《小城之春》對當時一大批小資産階級知識分子思想感情上的憂郁苦悶渲染得很足、很濃,描寫了他們不滿現實處境,力求擺脫壓抑痛苦,追求光明和幸福,但又缺乏足夠勇氣的實際狀況,是當時這類知識分子的真實寫照。是以,就影片的思想價值而言,我們既要給予充分的肯定 , 又無須給予過多的溢美。而真正值得大書特書的 , 倒是它藝術上取得的成就。令今人為之贊歎、為之膺服、為之震撼的, 主要是該片在藝術上對中國電影所作出的貢獻。”

《小城之春》70年來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非主流”佳作

三.視聽----長鏡頭的運用

“《小城之春》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在全片中系統運用景深鏡頭、長鏡頭段落、運動攝影和音響蒙太奇的影片。”其中長鏡頭得到了尤為突出的運用,人物縱深、橫移和上下運動,出入畫的運動,攝影機的運動,不同類型的複雜運動形式綜合運用到長鏡頭中,使畫面中人物的心理活動得到了充分外化,這又蘊含了一種意義内涵和形式外化的雙重結合。另外,《小城之春》的情節、人物和對白都是十分精煉的,導演通過繁化的視聽語言(以長鏡頭為甚),充分發揮了電影的特點,在某種意義上也達到了繁簡的一種平衡。

《小城之春》70年來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非主流”佳作

《小城之春》的長鏡頭,其特别的意義在于開拓性和創新性,在于對自己民族風格的獨立探索。“中國電影要追求美國電影的風格是不可以的; 即便模仿任何國家的風格,也是不可以的,中國電影隻能表現自己的民族風格。”費穆 “為了傳達古老中國的灰色情緒,用 ‘長鏡頭’和 ‘慢動作’構造我的戲 ( 無技巧的) ,做了一個大膽和狂妄的嘗試”。《小城之春》抛棄了好萊塢電影的慣用模式,成功地實踐了一種本土的新方式,一種内斂的、慢節奏的、富有情韻的電影語言表達方式,這是很符合我們民族的特性和傳統審美的。這是、次東方電影美學的創新,尤其是在那個年代,是絕對“特别”的,在電影史的意義上更是非凡的,影響了後續難以數計的電影大師們。

《小城之春》70年來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非主流”佳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