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的后人,全家自杀为满清殉国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即皇帝位,国号大明,洪武三年,朱元璋论功行赏,大封功臣,封公者仅六人,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盛、邓愈,其时常遇春以于前一年病逝,其子常茂袭爵。

常遇春后人因“蓝玉案”和“靖难”受到牵连,永乐元年,被充军云南临安卫所属的河西四街。

明孝宗时期因感怀太祖平天下之功,下诏优待“太庙配享诸功臣”的后代,常遇春后人常复自云南召复,授南京锦衣卫世指挥使,嘉靖年间又封其后人为侯。

明朝末年常延龄袭封怀远侯,曾率族丁数千人练兵以勤王。明亡后,辞官回家归隐山野,不为满清效力,也算是全了祖上大明开国元勋的名节。

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的后人,全家自杀为满清殉国

常遇春像

可以说在明朝灭亡时,常遇春后人的表现,比起同为勋贵之后的魏国公徐允爵、灵壁侯汤国祚等人更有气节。

明朝勋贵的后人在亡国之际或因大顺(李自成)入北京,被杀,或因满清入主中原后被废除爵位贬为庶人,能够被满清重用之人甚少,常遇春的后人常大淳算是例外。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常大淳出生在衡州府衡阳县,其父常英瑚在嘉庆十四年的恩科中进士及第,为常家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道光三年,三十一岁的常大淳金榜题名考取进士,并被授为庶吉士,衡阳常家一门双进士。

常大淳的仕途生涯还算顺风顺水,道光二十年时常大淳已经护理福建布政使一职(从二品),成为封疆大吏之一。

此后又辗转多省任职,1852年常大淳更进一步,成为正二品的湖北巡抚。

但是谁也想不到,就在前一年,广西爆发的那场农民起义,会断送了常大淳一家的性命,这场起义被称为“太平天国运动”。

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的后人,全家自杀为满清殉国

太平天国

1852年六月,太平军由全州出广西,进入湖南境内,继而连克数城,同年八月太平军开始围攻湖南重镇长沙。

双方在长沙城下鏖战进三个月,太平军始终未能攻克城池,战斗中又不幸折损了“西王”萧朝贵,与此同时救援的清军源源不断的赶来。

为了避免再次陷入清军包围,太平军按照洪秀全的作战方针:直前冲锋、循江而东、略城堡,舍要害,专意金陵,据为根本,果断撤围长沙继续北上。

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的后人,全家自杀为满清殉国

进军图

更为可怕的是,太平军在一路围追阻截下实力愈发壮大,据记载,仅道州一城太平军就招募了两万生力军。

同年十一月太平军攻克岳州,获得了大量战船和战略物资的补充,甚至包括当年吴三桂“三藩之乱”时在岳州留下的火炮也被太平军收入囊中,太平军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支颇具规模的水师。

太平军攻克岳州后随即水路并进,兵锋直逼武昌,此时的常大淳虽然已经改任改任山西巡抚,可是军情火急,来不及赶赴山西上任,只能留在武昌筑城御敌。

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的后人,全家自杀为满清殉国

进攻武昌

此时的太平军,早已摆脱了被清军四处围剿的窘境,拥兵十数万、战船数千艘,粮草齐备,军械充足,对面的清军不但守军空虚,而且救援军队也遥遥无期。

反观清军,武昌城内兵力空虚,各路援军迟疑不进,唯有广西提督向荣一路追击太平军,来到武昌城下但因兵力有限也只能起到牵制作用。

湖北巡抚常大淳,想尽各种办法激励守城士兵,如:杀长毛者,赏银二十两,毁浮桥者,赏银五千两,但成效甚微。

十二月初四,太平军挖地道轰塌城墙,向荣虽拼力救援依然难阻武昌沦陷。

太平军入城,湖北布政史梁星源、按察使瑞元、提督双福皆被杀,巡抚常大淳,举家自杀殉国,一家老小共计一十六人殉难于武昌城中。

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的后人,全家自杀为满清殉国

太平军

朝廷听闻常大淳殉国,下令诏赠总督,谥“文节”,于湖北建立专祠,以昭示忠良将士之意。

昔日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的后人为满清殉国,不禁让人唏嘘,但换个角度来看,常大淳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也算是尽了为臣之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