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開國元勳常遇春的後人,全家自殺為滿清殉國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即皇帝位,國号大明,洪武三年,朱元璋論功行賞,大封功臣,封公者僅六人,李善長、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盛、鄧愈,其時常遇春以于前一年病逝,其子常茂襲爵。

常遇春後人因“藍玉案”和“靖難”受到牽連,永樂元年,被充軍雲南臨安衛所屬的河西四街。

明孝宗時期因感懷太祖平天下之功,下诏優待“太廟配享諸功臣”的後代,常遇春後人常複自雲南召複,授南京錦衣衛世指揮使,嘉靖年間又封其後人為侯。

明朝末年常延齡襲封懷遠侯,曾率族丁數千人練兵以勤王。明亡後,辭官回家歸隐山野,不為滿清效力,也算是全了祖上大明開國元勳的名節。

明朝開國元勳常遇春的後人,全家自殺為滿清殉國

常遇春像

可以說在明朝滅亡時,常遇春後人的表現,比起同為勳貴之後的魏國公徐允爵、靈壁侯湯國祚等人更有氣節。

明朝勳貴的後人在亡國之際或因大順(李自成)入北京,被殺,或因滿清入主中原後被廢除爵位貶為庶人,能夠被滿清重用之人甚少,常遇春的後人常大淳算是例外。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常大淳出生在衡州府衡陽縣,其父常英瑚在嘉慶十四年的恩科中進士及第,為常家的複興奠定了基礎。

道光三年,三十一歲的常大淳金榜題名考取進士,并被授為庶吉士,衡陽常家一門雙進士。

常大淳的仕途生涯還算順風順水,道光二十年時常大淳已經護理福建布政使一職(從二品),成為封疆大吏之一。

此後又輾轉多省任職,1852年常大淳更進一步,成為正二品的湖北巡撫。

但是誰也想不到,就在前一年,廣西爆發的那場農民起義,會斷送了常大淳一家的性命,這場起義被稱為“太平天國運動”。

明朝開國元勳常遇春的後人,全家自殺為滿清殉國

太平天國

1852年六月,太平軍由全州出廣西,進入湖南境内,繼而連克數城,同年八月太平軍開始圍攻湖南重鎮長沙。

雙方在長沙城下鏖戰進三個月,太平軍始終未能攻克城池,戰鬥中又不幸折損了“西王”蕭朝貴,與此同時救援的清軍源源不斷的趕來。

為了避免再次陷入清軍包圍,太平軍按照洪秀全的作戰方針:直前沖鋒、循江而東、略城堡,舍要害,專意金陵,據為根本,果斷撤圍長沙繼續北上。

明朝開國元勳常遇春的後人,全家自殺為滿清殉國

進軍圖

更為可怕的是,太平軍在一路圍追阻截下實力愈發壯大,據記載,僅道州一城太平軍就招募了兩萬生力軍。

同年十一月太平軍攻克嶽州,獲得了大量戰船和戰略物資的補充,甚至包括當年吳三桂“三藩之亂”時在嶽州留下的火炮也被太平軍收入囊中,太平軍以此為基礎建立了一支頗具規模的水師。

太平軍攻克嶽州後随即水路并進,兵鋒直逼武昌,此時的常大淳雖然已經改任改任山西巡撫,可是軍情火急,來不及趕赴山西上任,隻能留在武昌築城禦敵。

明朝開國元勳常遇春的後人,全家自殺為滿清殉國

進攻武昌

此時的太平軍,早已擺脫了被清軍四處圍剿的窘境,擁兵十數萬、戰船數千艘,糧草齊備,軍械充足,對面的清軍不但守軍空虛,而且救援軍隊也遙遙無期。

反觀清軍,武昌城内兵力空虛,各路援軍遲疑不進,唯有廣西提督向榮一路追擊太平軍,來到武昌城下但因兵力有限也隻能起到牽制作用。

湖北巡撫常大淳,想盡各種辦法激勵守城士兵,如:殺長毛者,賞銀二十兩,毀浮橋者,賞銀五千兩,但成效甚微。

十二月初四,太平軍挖道地轟塌城牆,向榮雖拼力救援依然難阻武昌淪陷。

太平軍入城,湖北布政史梁星源、按察使瑞元、提督雙福皆被殺,巡撫常大淳,舉家自殺殉國,一家老小共計一十六人殉難于武昌城中。

明朝開國元勳常遇春的後人,全家自殺為滿清殉國

太平軍

朝廷聽聞常大淳殉國,下令诏贈總督,谥“文節”,于湖北建立專祠,以昭示忠良将士之意。

昔日明朝開國元勳常遇春的後人為滿清殉國,不禁讓人唏噓,但換個角度來看,常大淳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也算是盡了為臣之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