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抗癌25年三闯生死关,作家苏叔阳生前创造“苏氏读本体”

作者:南方都市报
抗癌25年三闯生死关,作家苏叔阳生前创造“苏氏读本体”

<h5>著名作家、剧作家苏沭阳于7月16日晚在北京去世。Ic 由图片提供</h5>

南都记者获悉,著名作家、剧作家苏树阳于7月16日晚在北京去世,享年81岁。

苏树阳一生孜孜不倦地工作,写作和写作。其中,电视剧《丹鑫光谱》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而创作的礼品表演获得一等奖。

1994年,苏树阳被诊断出患有肾癌,开始了长达25年的抗癌之旅。他接受了多次手术和放射治疗,三次通过癌症关口,并以非凡的毅力,在治疗后写了大约300万字的文字。

他曾经说过:"我左胸上有两道刀痕,一条是黄河,一条是长江,我们两条母河的影子还留在我身上。所以我的生活很充实。这可能是我的幼稚。"

当他接到南都记者的电话时,年轻的编剧、苏书扬晚年的年轻弟子张伟刚从苏先生的家里出来。他告诉南都记者,他最后一次见到苏先生是在两个月前去医院探望的时候。"他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很瘦,但他的眼睛真的非常非常清晰。不是平时厌倦生活的人的眼神,而是很受人欢迎的老人的眼神。"

张伟介绍说,因为25年的癌症,而且不止一个,苏先生的身体机能一直不是很好。在过去的25年里,他的妻子左先生一直照顾他,虽然有过几次急救情况,但苏先生一直在做研究,他在生活中很享受,晚年取得了很多成就。

"今年年底之后,我觉得(他的身体)突然下降了一点点。"张伟说。

两个月前躺在病床上的苏先生看到张伟仍然热情健谈。张伟回忆说,住院期间,每天都有很多点滴,老人的精神不好,"可是他就是这样一颗心。"后来又有一则轶事。三周前,因为周一不需要滴水,苏沭阳先生与照顾他的姐姐密谋偷偷回家看家,想家。张伟当时听说了这件事,觉得老人还是有心在炎热的天里折腾回家,状态很好。没想到,老人走了的消息突然传来。

"我记得十三四年前,当我住院时,我们去看他,我们坐下来不到三四分钟,开始谈论创造,谈话非常令人兴奋。每次我们谈起剧本,眼里都有泪水,所以他的妻子总会劝告他,你冷静下来,冷静下来。"

抗癌25年三闯生死关,作家苏叔阳生前创造“苏氏读本体”

<h5>苏朔阳临终前接受了采访。</h5>

在张伟的印象中,苏树阳先生思维敏捷,知识感强,晚年记忆有蜕变的倾向,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感情的表达。他有一种独特的说话方式,他的话语之间流淌着强烈的诗意。"他拥有艺术家身上所有宝贵的品质,真实,诚实,像个孩子一样。

苏沭阳先生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张伟和看过苏泴阳剧的编剧、演员和观众在朋友圈里发来悼词。张伟遗憾地说道:"虽然我为这件事做好了准备,但我始终希望这样一位可爱的老人能够一直陪伴着我们。"

说到苏谑阳,文艺界的长辈们都会想到《丹青光谱》。1978年3月,作为北京仁义修复后的第一部原创剧目上演,在北京引起轰动。成千上万的观众涌入北京仁义剧院,各大报源源地报道了这场盛大的演出,苏树阳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媒体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剧团纷纷涌向北京学习。

在撰写丹清光谱时,苏树阳正在北京中医学院任教。《丹清光谱》也以医学为背景,讲述了老中医方灵轩的故事,在周总理的支持下,努力开发一种用青蒿素治疗冠心病的新药。当新药问世时,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了希望,但周总理去世的坏消息却来了。1978年,周恩来总理去世仅两年后,《丹清光谱》就被看作纪念周总理的戏剧,后来人们回忆说,有的观众甚至在剧院里晕倒了。

事实上,《丹青光谱》的表演也经历了一些曲折。该剧原名《火热之心》,苏谔阳原本将其投给了北京电影制片厂,但遗憾的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北京电影制片厂无法投入拍摄。通过导演凌子峰的介绍,苏树阳结识了戏剧表演艺术家胡宗文等人,并在他们的推荐下,北京仁义组建了《丹清光谱》剧组,将这部剧搬上舞台。

抗癌25年三闯生死关,作家苏叔阳生前创造“苏氏读本体”

<h5>《飞蛾》演出结束后,张伟(左后排)与苏淑阳和妻子合影留念。</h5>

后来,苏掸阳在谈到《丹青光谱》轰动的原因时说,一方面,当时大家都在哀悼周总理,另一方面,剧本恢复了现实主义风格,写了几个真实可信的人物,写下了他对正直知识分子的感情。最重要的是,"当时很多剧子开始批判'四人帮',比如《枫叶红了》,可以说时代都在呼唤着这部剧的诞生。"

"丹青光谱"得到了行业内外的广泛赞誉。就连来到中国的美国剧作家亚瑟·米勒(Arthur Miller)也评论说,苏沭阳是一位充满激情的作家,他的戏剧"充满了人性"。

苏树洋出生于河北省,在北京上大学,自开始写作以来,他一直喜欢着精卫小说的语言。北京著名风味作家刘亦达是苏树阳的老熟人、好朋友。他告诉南都记者,因为《丹青光谱》这部剧,苏沭阳"一出名"。

"那个时代的作家并不多,苏沭阳几乎和王萌、刘新武同时崛起。不过,与刘新武、王梦不同,他当时追求的是景伟尔,被算作景伟作家。但他从小就没有在北京生活过,上大学的时候也一直是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北京的品味也不是特别地道。他写了许多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戏剧,但没有一个像《丹青光谱》那样有影响力。"刘一达说。

1980年代和1990年代是苏沲阳文学创作的巅峰。《左邻右家》、《太平湖》、《家事》、《飞蛾》、《月光》等影视剧本《西祐街》、《春雨小晓》、《盛开的月亮和时花》等剧集相继问世。

"Sir有很多他喜欢的戏剧作品,但没有好时机上演。"张伟说。2018年11月,后代为苏朔阳先生举办了"向剧作家致敬"及苏书扬作品的展览和演出,苏先生亲自挑选了三部话剧《飞蛾》、《月光》和《萨尔茨堡的雨伞》在北京西区剧院和巨音剧院朗读剧本。

"天气比较冷,我们都担心他可能无法完全坐下,当他坐不住的时候,我们会帮他离开球场。但事实上,从开幕式到剧的朗读,他坚持了四个半小时,津津有味地观看。几位演员告诉我,他们印象深刻的是,演出结束后,他站起来向所有演员鞠躬九十度,感谢大家。我认为,作为一名大四学生,李先生对我们的一点点影响是最重要的。"

1994年,苏树阳先生患肾癌。在顽强抗癌的同时,他也从纯粹的文学创作转向了文化工作。

抗癌25年三闯生死关,作家苏叔阳生前创造“苏氏读本体”

<h5>苏沭阳总是给人一种积极乐观的眼神。</h5>

"他主要与电视台合作,做一些系列中国文化节目。当时没有上百个讲坛,于丹还没有出来,他是第一个在中央电视台讲授中国文化的人。那次演出在当时对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刘一达回忆道。

最大的成就是2007年出版的历史文化散文《汉语读本》,翻译成英文、德文、俄文等15种语言,全球销量达1500万册。这是年轻人的通俗读物,用几十万字浓缩了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在接到中宣部下达的《汉语读本》写作任务时,苏书扬也一遍又一遍地想着。他甚至舉行家庭聚會,討論這本書是否值得寫,是否需要寫。

写通俗史书,表面上是简单浅薄的,但背后却有复杂的整理和文献积累,既需要历史学家的深刻知觉和冷静,也需要文学学者的流畅和敏感。苏书阳把全部精力都花在了写《汉语读物》上,为了感受历史的温度,他坚持不使用助手,亲自梳理历史资料和学术资料。

在此期间,癌症复发。苏沭阳性格倔强,《汉语读本》初稿写在厚厚的一摞病历背面。写这本书,他的风格和思维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甚至创造了一个"阅读本体论",后来关于阅读书籍的书籍也效仿了它。卡西是汉学家,也是德文版《中国读本》的翻译家,她说她通读了这本书,被"苏书扬优美的文笔和强烈的爱国热情"所感动。"

三次通过,抗癌25年

在北京文艺圈,苏沭阳也有着抗癌明星的身份。1994年第15届元宵节,他参加中央政府举办的聚会时感到头晕不舒服,急忙去医院做CT检查,被诊断出肾癌。苏沭阳后来在《你病后有两条路》一文中写道:"我当时56岁就失明了。10天来,我一直在思考同样的问题 - 为什么我会得这种疾病?"

治疗过程非常痛苦,手术后是漫长的放射治疗。因为放疗期间进食非常痛苦,一位患者一进食就靠着墙哭了起来。苏沭阳的态度是,如果吃不下,就得吃,给病人讲笑话,抱着他吃饭。

2000年,再次出现肺转移,苏树阳再次手术。这时,他的心态已经调整得更加田园风光,医生和病人彼此坦诚相待,主治医可以研究眼前的手术方案。又过了8年,癌细胞转移到左肺,苏树阳再次切除了左肺叶。

"人的命运至少有一半掌握在你自己手中。如果你生病后能正确对待它,那么当你遇到Kan'er时,别人会把你拉过来,你自己会加一些油。患完癌症后,苏树阳视癌症为人生挚友,每天吃一把药作为日常课,他说:"一起玩!"

读书、写、学,他毫不拖延,在治病后写了300万字左右的著作。近两年来,他仍计划再次写《西藏读本》。我也在准备把我的阅读笔记编成一本书,书名叫《我的灵国》。

他仍然经常出现在北京文艺界的聚会上。"他吃不了多少。其他人喝酒聊天,他不喝酒,他只是看着每个人。他说,我很高兴看到大家吃东西。晚年,癌症已经扩散,他仍然在人们面前展示自己,仿佛冷漠而轻快。他不把生活中的烦恼、遗憾、厄运呈现给人,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呈现给人。"刘一达说。

抗癌25年三闯生死关,作家苏叔阳生前创造“苏氏读本体”

<h5>晚年,苏沭阳接受了年轻编剧张伟(右一)为弟子。</h5>

张伟对南都记者说:"在我生命的最后几年,我认为最大的贡献者是苏淑阳的妻子左先生。两位先生都是知识分子。左先生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女知识分子,在自己学习的同时,支持和帮助苏先生做很多事情。不能说自己隐藏在苏先生的气场中,而是因为左先生,苏先生的艺术成就更是大一些。"

制片人:南都编辑指挥中心

协调员:南都人物新闻工作室

撰稿:南都记者 黄倩

图片由张伟友情提供

编辑:金歌实习生李燕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