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正面临第三次全球供应链"转型",华南地区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可能面临挫折,而华北地区的产业发展正面临新的机遇。
近日,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镁、铝、锌、铜、镍等大宗商品价格飙升,表明全球供应链"打结"问题仍在蔓延。从海运到芯片,从汽车到消费电子产品,从能源供应到基本原材料,全球制造业正在遭受打击。

更关键的是,这不会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整个全球化还没有正确理解和解决供应链中"打结"的理论。特别是在美元体系走弱、美国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动荡的背景下,基于"精炼、及时"的全球化供应链正在向强调"以防万一"的模式转变。
全球供应链发展模式面临重大变化,中国经济正面临全球供应链第三次"转型"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华南地区的外向型经济面临挫折,而北方的工业发展正面临新的机遇。
北方的经济不一定不如南方经济吗?
宋红兵认为,这未必属实。只有把中国南北的经济差异和问题从全球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待,才能看到问题的原始面貌。
宋红兵说,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中国经济新版图的变化,就会发现2000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00年前50年的前50年,中国北方的经济实际上领先于南方。直到2000年左右,南方经济(GDP)才首次超过北方,占该国经济的53%。
这一年中发生了什么?这是1999年11月中美两国关于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议。这是中国南北经济逆转的真正分水岭。
中国南方经济的真正形成完全超过了北方,事实上,这要等到2008年以后。
2000年,中国经济全面加入全球供应链体系。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面向欧美、东南亚市场,已经开始拥有更广阔的市场。各种资本、技术和原材料,都可以更容易地汇集到华南地区。
中国南方独特的商业文化也抓住了这个机会。加上整体收入考虑,国家政策和税收优惠倾向于靠近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的沿海城市,效益更为显著。
随着全球产业链率先从广东、上海与中国经济对接,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南方经济有了快速发展。
2008年,南方经济显然抓住了第二个机会——全球供应链的"扩张"。
从传统服装、纺织、小商品等轻工行业的加工,到机电、电子、自动化、网络信息产业,全球供应链从产业链的低端向产业链的中端拓展。
更强的产业基础、科技研发能力,加上企业意识的敏感度、大胆的引进、消化吸收,让长三角很多城市在全球供应链定位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优势。
与此同时,广东、深圳和整个珠三角都在追赶"笼中鸟"产业升级。
更关键的是,此时,随着行业的积累和需求,华南地区也开始逐步依靠海外资源发展起重机化工行业。来自澳大利亚的煤和铁矿石,来自印度尼西亚的铝土矿,来自中东的石油,来自美国的天然气。
中国南方对北方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赖也被削弱了。虽然此时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开始向中部省份和北方城市转移。然而,中国北方大多数城市与全球供应链的结合仍然明显薄弱,他们没有找到适合发展的优势产业。
在追求精细化生产模式的同时,全球资源、资金流动顺畅,南方沿海城市对北方具有天然优势,从而形成了强大的"马修效应",资源、人才正在向南汇聚。
这是南方超越北方,甚至上海和长三角的经济超过广东和珠江三角洲的关键原因。
但是,可以判断北方的经济没有机会吗?
当然不是。目前,我们看到,随着第三条全球供应链"大变革"的到来,整个产业链的地理布局将发生变化。
原来的精致生产模式已经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虽然整个供应链过于脆弱和快速移动,但它往往过于脆弱和狭窄。
脆性导致断裂,变窄导致内部滚动。
特别是在美元体系走弱、美国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动荡的情况下,原有的基于"准时制"的全球供应链已经严重打结。整个产业链都有可能崩溃的风险。
同时,追求过多精细化和效率的产业链无法容纳更大的市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内陆地区的人口和资源实际上被边缘化了。如此巨大的市场无法整合和利用,但会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和社会分裂。
这使得"精制、准时"的生产模式越来越不稳定,直到整个链条断裂。
目前的情况,其实就是这种极端追求资本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导致链条断裂。
这不仅仅是大流行的暂时冲击,而且世界再也无法忍受这种脆弱而极端的资本体系和生产方式。
从海运到芯片,从汽车到消费电子产品,从能源供应到基础原材料,全球制造业正在受到影响,全球市场的供需链面临结构调整
中国,乃至全世界,开始不得不转向一种强调"以防万一"的模式。这将使以重化工、能源和原材料为主的北方经济有可能获得机会。
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完善产业链,进行产业升级,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获得优势地位甚至主导地位?
例如,湖北武汉的光谷,贵州的大数据库,陕西榆林的镁冶炼和加工,辽宁沈阳的重工业和机器人,新疆的棉纺工业......
可以说,中国幅员辽阔,每个省份其实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然而,在之前的"准时制"全球供应链模式中,有些优势难以发挥,或者没有抓住机会。这是中国南北经济差距的实质。
现在,随着第三次全球供应链变化的到来,从准时制的生产模式到以防万一的模式,南北双方都需要认真思考下一个发展机会和布局应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