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宗教,另一种是实用,这样的观念使女性在婚姻中更具有一种身份角色。
随意思考
这是张爱佳作为导演的又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还是从她的女权主义视角出发,关注时代背景下女性内心的成长。
作为台湾演员和导演,张爱佳对大陆家庭生活的呈现真实而简单,没有一点文艺气息,更何况文化上的孤立和疏离。她的工作不是关于生活,而是关于深度参与和对生活的思考。我们感受到的是她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理性价值。
影片中的故事真实却荒谬:岳慧英的母亲去世后,她想把父亲埋在乡下的骨灰和母亲一起埋葬,却在乡下被阿祖挡住了。阿祖17岁嫁给了慧英的父亲岳子夫,结婚半年在村里饥荒,岳子夫想进城闯一会儿。闯入者在96年被带回棺材里。
阿祖苦涩地等待着慧英父亲的性命,也只等待着父亲的身体,这是阿祖来世夫妻团聚的期待,她放不开慧英。阿祖和慧英不会互相屈服。
慧英的女儿薇薇和男友艾达慢慢理解了阿祖的痛苦。三代感情,在不断的叙事变化中,阿祖终于放下了"老公"的骨灰,同时慧英也打算把母亲的骨灰送到乡下和父亲一起埋葬。
这是三代人的爱情故事,是三代中国女性对婚姻的不同态度,有传统与现代的冲击,有理想与现实的妥协,有自我的困惑与自我探索。

< h1级"pgc-h-right-arrow">01.阿祖,传统女性道德的牺牲品</h1>
阿祖的人生在等待,只为妻子这个角色带给她身份的价值。
(1)阿祖对婚姻和家庭的看法:家庭就是爱
阿祖拿出"老公"岳子夫给魏伟写了一封信看,每一封信的内容都是寄钱来补充家庭。薇薇告诉阿祖:"这些信是家庭书籍,不是情书。你忘了他,他已经这么多年没有回来了,他没有照顾你,他没有把你放在心上。"
阿祖急切地争辩道:"他多送我五块钱来做一块羊毛。老人帮我找人做一件衣服,我穿上,寄给他。你拍拍你的背,一切都写在上面!你看,他没有少送一分钱来养家糊口。"
在传统文化中-嫁给汉族,着装吃饭。在阿祖的心里,一个男人从来不会停止奉献自己的家,这不是什么"关心"呢?这个男人也没忘了给自己买一件新衣服,这难道不是"在心里自己"是什么?薇薇说,"他把你当成家人,这和他和我奶奶的感受不一样",阿祖不明白,有什么不同。不是亲人吗?不是亲戚,家人,怎么会有这种感觉!
(2)阿豆是传统道德的牺牲品
阿祖是农村社会的传统女性。她嫁给了惠英的父亲,父亲的妻子是她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身份。就连她的名字,岳曾的名字,也是基于妻子的角色。
但在阿祖的一生中,"丈夫"一直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他只是挂在墙上的一种文字,一种只有阿祖自己知道的家乡文字。她丈夫的照片仍然在她几十年前的记忆中,模糊到她甚至不知道照片中的"丈夫"的程度。
当一个男人再也回不来了,一个孤独的老人没有男人,没有孩子,就看在农村社会的立足点是什么?阿祖只遵守儿媳妇自己的部分,让婆婆死去。这是她所承认的道德,也是她在农村社会获得身份的唯一途径。她不敢,也不能因为男人的"背叛"而背叛这个传统。
为婆婆的晚年而死的道德最终为她赢得了攀登家谱的"荣耀",以及乡亲们捍卫她的身份。虽然村口的贞洁不是为阿祖而设的,但上面刻着"建徽节操,女人也洗净,善良是,杰正昂常有",是祖人坚持生命的价值判断。这是对她身份的认可,这就是她作为一个女人的价值。
(3)阿祖是一个虔诚的女人
阿祖用一堆符号定义了自己一生。她从未体验过夫妻携手合作的甜蜜,她没有享受过做母亲的美,她只有一堆社会认可的标签。从慧英家回来,阿祖开始意识到,她所捍卫的"丈夫"是那么的虚无主义;
她亲自监督了这位假"老公"的送达,一句"我不想要你"的告别就这么坚决了。她被送走了,是她曾经不幸的人生,她放下了,是她不再需要的坚持。此时此刻,迎来的阿祖是她人生的重头戏。此刻,她终于是自己了;
在中国传统中,妇女不仅是民族的生物生产者,也是民族文化的生产者。他们似乎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他们总能以独特的文化方式创造一个"家",然后将这种文化背后的理念传递给下一代。
< h1级"pgc-h-right-arrow">02.慧英,传统后卫和评论家</h1>
惠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她捍卫传统,批评传统。
(1)惠英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爱情有爱情
惠莹伤心地读了父亲写给妈妈的情书,教女儿:"和你的电视剧相比,叫真爱。"
慧英对阿祖说:"妈妈是我父亲唯一合法的妻子,他们爱结婚,然后互相照顾了一辈子,在我的记忆中,他们从来没有大声说过一句话。现在他们能一起埋葬,是天地的事,你能理解我女儿的心吗?"
父母的爱是慧英理想的爱情外表,只有爱才有爱。母亲临终时喃喃自语,惠英固执地解释说,母亲想和父亲一起埋葬。她一生都看到了父母的爱,她想让自己理想的爱情更加完美——一起睡觉,和山洞一起死去。她无法接受母亲被叫到二房,在她心里,父亲和阿祖结婚不到半年就离家了,没有爱或爱,所以她想做父母的孝顺,让她的爱有最幸福的结局。
一方面,她哀叹贞洁屋背后女人的艰辛,另一方面却忽略了阿祖作为女人的痛苦生活。她以孝顺的传统捍卫自己理想的婚姻,但抵制了对阿祖婚姻的传统认可。
(2)慧英的身份危机
三代相传中,惠莹的身份角色最全面,她是父母的女儿,魏薇的母亲,老人的妻子和学生的老师。
小时候,她等着军人出身的老人当天子,然后劝说父母接受老人,这段婚姻让她充满了优越感。但老人唯一的Vinno让她失望了,她渴望一个能像她父亲一样说出爱的男人。
作为母亲,女儿不认识她;作为妻子又发现老人和邻居王太太调情,在更年期慧英不能不焦虑,不能不惊慌。
当这两个身份受到威胁时,她就不太愿意失去自己的老师身份。退休后,她冷冷地告诉那些试图和她道别的学生:"谁告诉你这是最后一次(教师节)?"她在会上向同事强调:"现在经验丰富,孩子都大,没有后顾之忧,这次退休我觉得是浪费。"
看看迟早要离家的女儿,失望的丈夫,以及即将失去的事业,
这一系列对他人身份认同的执着和不稳定,加剧了她的恐慌。对"失去"的恐惧让她越来越想控制它。老人对女儿说,,她怕了,这句话打破了慧英的身份危机。
她想通过埋葬父母来证明自己作为女儿的孝顺,重新确立自己在家庭中的价值,她想通过退出社会身份来继续保证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
< h1级"pgc-h-right-arrow" >03. Viv,</h1>爱情婚姻中迷失的人
对于薇薇安那一代的年轻人来说,爱情必须团结在一起,因为爱情必须是追求的勇气。所以她不明白阿祖为什么不去镇上找她的祖父。她不明白阿祖敏知道她的祖父已经娶了她的祖母,为什么他没有再婚。她对阿祖一文不值,抱怨自私的爷爷耽误了阿祖的生命,但为什么这么大的痛苦冤枉了阿祖,又不想说出来呢?
Viv是被宠坏和长大的一代,她是自我,任性,我做我自己的事情。她不顾一切地寻求独立,憎恨母亲对她的过度控制,并试图搬出父母的家。显然,正是在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导致了独立性,但她将其解释为一个不允许她独立的母亲。一方面,她以为结婚只要两个人相爱,她就可以偷账拿到结婚证,另一方面,她迷茫于艾达没有一点押金,她对艾达萨娇说"你养我"的时候犹豫不决,是她自己在这种爱情中的自欺欺人。
阿祖是她的嫂子,也是她节目的材料。她想探究阿豆一生都在等待的真相,也就是她作为女人的好奇心,以及她的职业需求,以及她在这件事上的身份也是模糊的。艾达质疑这部电视剧的动机,更质疑薇薇背叛了家人的隐私。这些怀疑增加了她的恐惧和自我怀疑。
而艾达在家时的证件上丢失了身份证,虽然不是她的本意,但只是表明她没有能力进入婚姻。她不明白婚姻的责任,她不知道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位置,她不明白如何完成她的角色。她泪流满面,对要去北京的艾达说:"我等不及你了",并犹豫地告诉母亲,她会等艾达一辈子,但"我这辈子还有多久呢?"
<h1级"pgc-h-right-arrow">04.爱情,男人和女人有不同的权衡;</h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或个体是自我或个体在关系中,作为人的"角色",往往超越作为一个人某种性别,性别差异总是以各种方式与社会角色融为一体,男女有不同的选择。
(1)爱情和婚姻永远不会成为男人的枷锁
在阿祖的一生中,丈夫只是寄养家庭记忆的一块,是挂在墙上的一个名字,是一堆落到骨头根部的树叶,一个看不见的人却像一个铁丝傀儡来操纵阿祖的生活。
在慧英的生活中,老婷是一种被动的存在。他真心感谢惠英选择自己,善待父母。他对慧英的爱表达是服从和默默的关怀,他曾经让慧英成为妻子的地位。
在薇薇的爱中,艾达是自主的。他本来应该去北京的,他可以因为爱的魏薇而选择留下来;他坦率地帮助了一个小单身母亲;他毫不犹豫地指责魏维对阿祖太残忍,质问薇薇让阿祖在电视上的初衷。他不是为了爱情而失去的人,爱情或不爱情,都是他积极的选择。
波沃娃说:男人是自主的人,女人不是自主的人;
无论是爷爷还是老人和艾达,他们都以自己的男性身份站立。他们没有在周围的女人身上寻找身份,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外部世界。
爷爷走路再也没有回来,老人告诉惠英:我一定会出去的,有你最好,如果你不走,我会自己去的。艾达对薇薇说:很多事情你不做就没有机会了,我在北京定居的你可以来找我,不管你想来什么。
长期以来,男性一直是社会的主体,在社会的各个方面,男性权力的实施。因此,男人在向外探索中并不是一丝怀疑,他们不需要用婚姻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更何况一段婚姻就能达到自己的价值。
(2)女人的爱情和婚姻总是需要"权力"认证
男性优越和自卑的性别秩序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地建构的,正如《第二性》一书中的名言所说:一个人生来就不是为了成为女人。
阿祖和慧英,都在自己被认可的感情中找到了支持和认可的力量。
阿豆由传统社会习俗的无形力量支撑。村民们对慧英说:"你的父母是合法的,也是违法的,那是你的城市,在我们这里,承认阿祖。她送你爷爷奶奶到晚年末,家谱都写在她的名字上,你想说她和你父亲没什么关系,怎么可能?"
在父母关系中,慧英正在寻找法律认可,她煞费苦心地颁发了街头证、单位证,给已故父母颁发了结婚证,充满了荒谬的黑色幽默。她自己的身份恐慌,就是要忍受一辈子的老式深情忏悔,只让她重新发现自己作为妻子的价值,让她带着未来的人生方向即将退休。
薇薇也开始意识到,父母不认识的感情似乎很难得到。她无法像阿祖那样证明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她已经意识到,她未来的婚姻离不开父母的庇护所。
女性不是独立的个体,与男性相比,女性是附属的,不由自主的,决定的。女性总是被置于特定的人际关系中,作为相对于男性的社会或家庭角色。在男性权力的支配下,在男性权力文化的主体性建构中,女性总是习惯性地寻求身份认同。
(3)爱情从来都不是婚姻中唯一的东西
艾达的离开,是他和薇薇都意识到,婚姻中不仅仅有爱情。
阿祖不懂爱情吗?当薇薇问阿祖自己的男朋友不是很帅的时候,阿祖的脸上露出少女般的纯洁表情。当魏薇告诉阿祖,因为妈妈不同意找男朋友,开玩笑说"要不然我就和他一起逃跑"时,沉默的阿祖突然对一个"好"做出了有力的回应。
阿祖没有得到慧英父亲的爱,但还是等了一辈子,因为传统社会的婚姻不是基于爱情而是经济。对于一个在经济上无法独立的农村妇女来说,她只能依恋这样的婚姻。是否养家糊口是好男人最重要的价值标准,所以阿祖很生气地搞砸了那个说男人"背叛"自己的女人。在她心里,一辈子养家糊口的慧英父亲,是当之无愧的"丈夫"。
惠英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她和作为驾校教练的老人有着身份认同和经济社会认同的差异,所以她可以在家庭中对老人异想天开。薇薇只看到母亲对父亲"不合情理",她没有看到母亲的"不合理"资本是什么。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经写信给准备为了女朋友而放弃事业的侄子:你可以自己做决定,但如果你真的认为这个女孩是你生命中唯一的最爱,那么作为统计学家,我告诉你,遇到世界上唯一两个最爱的机会是零。
家庭生育和老年功能的社会化以及妇女经济的独立性使得婚姻的经济属性大大降低。但毕竟婚姻制度是经济的产物,是男女两个经济的结合,就像经营一家企业来经营一个家庭,才能收获婚姻的品质。让婚姻中的两个人经历一生,光靠爱情是不够的。
结语
婚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是等待阿祖的一生,还是责怪慧英的一生。
年轻一代应该明白,如果你想在自己衰老的时候,身边有一个人看日落,一定要放下不愿意为婚姻买单的想法,然后真正找到一个有同样想法的人来经营一个好的生意。但即便如此,未来也会发生很多变化。
总之,真的需要用一辈子,去理解什么是所谓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