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刷屏的小米和雷军,选择了什么人力资源战略?

作者:钛媒体APP
刷屏的小米和雷军,选择了什么人力资源战略?

照片来源 smh.com.au

|穆生

核心观点:

人力资源战略主要有两种类型:激励和授权,而Rebus显然选择了前者。

小米的股权激励方案是善意的,堪称行业样本。

大量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是最忌讳的"夹在中间",背后是老板的"不明朗"。

今天,让我们回到聚光灯下谈论小米。良好的经营业绩背后一定是组织能力的支撑,而组织能力的提升没有单向的,应该立足于人力资源战略的坚定选择。

小米和雷军,在人力资源战略上,究竟做了什么正确的事情?

<h2>01 雷布斯以声誉回归

</h2>

2021年8月10日,在小米成立11周年之际,雷军发表了题为《我的梦想,我的选择》的演讲,分享了自己创业依赖的艰辛和几项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首先,小米几天前第三次跻身财富500强,全球排名第338位,上升84位,这是"营收"口径增长的规模。

其次,国际研究公司IDC报告称,小米手机销量在2021年第二季度超过苹果,首次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全球市场份额为16.9%,"出货"口径规模有所增长(销量同比增长86.6%)。

第三,小米在经历了"说出来但上市破产"的困境后,以平均93.5港元(36亿港元)的价格回购了大量股票,2021年1月4日收盘价已达34港元。雷军原版终于兑现,让IPO投资者翻了一番。这是"市场价值"口径的增加。

刷屏的小米和雷军,选择了什么人力资源战略?

<h2>02 人力资源战略选择

雷军拥有丰富的创业经验,但在组织管理的成熟度上,却不一定是最好的品类。客观地说,雷军应该是一个"市场导向"或"产品导向"的企业家。他有很多大胆的想法,比如超级扁平化、没有KPI等等,这些都被证明是一条弯路。

然而,雷军也是一位具有独特组织管理能力的企业家。他抛出了自己一套棱角分明的人才理念,也在实践中又一面又新旧,同时坚持到底,最终形成了小米独特的人力资源战略。这充分证明

创业者不需要18个武术,就够了;

所谓人力资源战略,就是企业提升核心人力效能(最关键的"窄口径人效")和促进运营的战略选择。

具体来说,它包括如何建立"核心人才库",推广什么样的"北极星指标",以及人力资源工具的一系列选择。

在我看来,人力资源战略主要有两种类型:

第一类是激励性人力资源战略。

其重点是提高核心人才库的人力资源资本化率(CRH),直白地说,就是如何将人才与公司绑定。要么以股权支付杠杆吸引成熟人才,其初期绑定,代表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公司,要么在他入公司后,为他的团队,凭借良好的资源、沉没的实力,再用项目和投资激励将其牢牢绑定到项目中,代表海尔、万科、贵源等传统企业走在前列。

第二类是赋予人力资源权力战略。

其重点是提高人才密度(DT)的核心人才库,需要明确的是如何赋能人才增长。资源赋能主要是指促进资源联接,方法论赋能的本质是人才培养。如果不花很多钱在引进人才上或者放出大的激励措施,企业一定有足够的底气:一是自己的资源,能帮助普通人才成功;在这方面,海底渔业、中国海产品等企业是典型代表。

虽然在雷军的哲学中,上述人力资源战略可能没有二元论,但他明确选择了激励型人力资源战略。

雷军认为——"最重要的是团队,其次是产品,有一个好的团队就能做出好的产品。他甚至认为,"要找到最好的人,一个好的工程师不是前10名,而是前100名。需要明确的是,这种支持小米高速成长的核心人才仓库,不能来自内部培训,必须来自外部挖掘!

这就是为什么在今年上半年,雷军80%的时间都在寻找人。为了找到一个好的硬件工程师,雷军连续打了90多个电话。为了说服这名男子加入小米,几个合作伙伴轮流与他沟通了整整12个小时。这种精神感动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小米在创业之初就能够组建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让具有创业精神、在专业领域最牛、学习能力强的人和敢于挑战自己人的人成为企业的"底色"。

现阶段,小米的团队可谓是明星:林斌是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前副总裁,拥有丰富的软件开发经验,周光平是手机硬件领域的顶尖人才,刘德在工艺设计领域是顶尖专家, 有助于小米性能的快速增长...

<h2>03 高成长企业股权激励示范

小米的激励性人力资源战略也有助于将如此多的人才聚集在一起。这一策略主张首先运用股权激励工具,将核心人才的命运与公司绑定在一起。这样,让这群最重要的人把小米当成一个共同的事业,也让他们真正成为公司的"人力资本"。

除了将一定数量的股权分配给联合创始人外,对于其他核心员工,雷军定制了"现金加股权"的薪酬模式,核心员工加入小米的薪酬结构,可以从以下选项中进行选择:

正常市场条件下的现金工资;

2/3 现金工资加部分库存;

1/3 现金工资加更多股份。

事实上,由于小米发展前景看好,大多数核心员工都会选择后两种薪酬模式。通过股权激励引进众多顶尖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初创企业的压力。

小米授予员工三种类型的股权激励股票:一种是购买股权(期权),另一种是限制性股票奖励(限制性股票),第三种是限制性股票单位(RSU)。根据其招股说明书,截至2018年3月31日,该计划的未执行购买和限制性股票涉及的B类股票总数约为25.13亿股,占上市前总股本的11%。小米在全球拥有14,513名全职员工,超过5,500人(不包括高管)持有小米的股份,持有38%的股份。根据小米上市时的市值为543亿美元,人均持股价值至少为100万美元,基本上给了它财务自由。

根据小米的公开股权激励计划,其股权激励非常"正义"(见表):

覆盖面广:上市时,超过三分之一的员工持有公司股份;

激励强度高:以买入股票为例,行权价定为0.03美元,几乎相当于白色交割;

宽松的锻炼条件:锻炼不设定绩效考核条件,只能按照工况期开锁。

表:小米股权激励方案

刷屏的小米和雷军,选择了什么人力资源战略?

资料来源:小米招股说明书、年度财务报告、牧盛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涂某表示...

这些"正气"的激励充分体现了公司的诚意,员工以同样的工作热情回馈公司。小米创业8年内部纪录片有一句话:小米员工"心中会有一团火"。正是因为"火",小米满6×12个小时的工作,坚持了近7年,甚至有一次不需要打卡,不设置KPI(随后小米又拿起来评定,这也被外界认为是其管理层陷入了误区。但这种看似仓促的管理工具,也可以解读为雷军对小米激励型人力资源战略的信心)......

2020年9月4日,小米在香港联交所公布了最新的股权激励计划:向本集团供款的人士共发出2.18亿股认购股份,购买者每股认购股份的权益为24.50港元。股权有效期最长为十年。与此同时,前中兴通讯副总裁、手机业务负责人曾学忠、前联想副总裁、手机业务负责人常成等好手纷纷加入小米。

显然,小米将执行激励人力资源战略到底。

<h2>04 写在最后

大量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是最忌讳的"夹在中间",背后是老板的"不明朗"。他们既没有投入成本引进人才的决心,精心雕琢的激励机制,也没有梳理资源、沉淀知识、耐心磨练的授权机制的决心。其实,人才与人力资源战略之间有很大的可能性形成一种"不匹配":成熟的人才不可能有耐心被企业深深赋予权力,而潜在的人才也很难在缺乏资源和能力之前,有勇气与企业分享,之后是共同贫困的, 追逐伙伴关系。因此,这类企业在两个方面都是简单、漏洞百出的。

严格来说,老板和HR一个敢想,一个敢于追随,有责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