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涌现出一大批称“子”的学术名家,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子”在古代是尊称,相当于现在的“先生”。作为当时学术争鸣一派的名家学派,其开山人物惠施,是名家“合同异”派的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因其重要学术和思想地位,则被尊称为惠子,成为当时宋国相当煊赫的名人之一。在学者张敏杰编著的《一百位中国古代思想家》一书中,惠施名列其中。
作为商丘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惠施生活在逢泽泽畔,活跃于“百家争鸣”的学术界和纵横捭阖的政治舞台上,在当时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其事迹和思想为这方沃土增添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可惜的是,史书没有给他立传。近代以来,不少学者根据古籍中有关惠施生平事迹的零碎和片断记载,纷纷为之立传。如著名学者胡适于191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写的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中有《惠施传略》,郝立权于1926年7月在《厦大月刊》上发表《惠施传》,钱穆于1931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惠施公孙龙》专著等,都为深入研究惠施的思想及与宋国的情缘奠定了坚实基础。
惠施故里在宋国 交好庄子乃同乡
惠施像
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名人因思想光辉流芳后世,但其乡里却因年代的久远而模糊不清或有争议,惠施即是其中一位。《史记》没有为惠施立传,甚至全书都没有出现他的名字。《汉书》中虽略有反映亦只出现过两次短短的13个字。这就造成了后世对其籍贯的一些异说。对于惠施的乡里,最早其实是没有异议的,学者都认为他是宋人。只是到了近代,才有学者提出了异议,如清代学者马国瀚在《玉函山房辑佚书·惠子》中认为他是魏人,近现代学者嵇文甫《名家起于三晋说》、杨俊光《惠施公孙龙评传》从之。那么,惠施到底是宋国人,还是魏国人呢?
惠施是宋国人,在汉唐时期已有论注,今人多从之。东汉的高诱注《吕氏春秋·审应览·淫辞》曰:“惠施,宋人也,仕魏为惠王相也。”他又注《淮南子·修务训》曰:“惠施,仕于梁,为惠王相。”魏国都原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禹王村),于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九年)迁往大梁(今开封市)。故又称迁都后的魏国为梁国,称魏惠王为梁惠王。唐代的成玄英《庄子·逍遥游》疏曰,惠施“姓惠,名施,宋人也,为梁国相”;他的《庄子·秋水》疏亦曰:“姓惠名施,宋人,为梁惠王之相。”他们两人的注疏是有依据的,那就是《庄子》中庄惠之交的记载。
今天我们研读《庄子》一书,从书中不少地方都可以看出惠施和庄子既是好友又是同乡。惠子曾在回家途中遇到庄子,《淮南子·齐俗》载:“惠子从车百乘以过孟诸,庄子见之”,许慎注:“孟诸,宋泽。”另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庄子,蒙人也,名周。”《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云:“宋之蒙人也。”“蒙”是地名,约在今商丘市梁园区一带,战国中期属宋国,为庄周之本邑。《庄子·徐无鬼》载:“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这表明惠子落叶归根,其墓就在“蒙”地或附近,当属宋国。《庄子·至乐》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说明二人相居不会太远。且《战国策》载:“宋王之贤惠子也,天下莫不闻也。”另有楚王因冯郝之谏而“奉惠子纳之宋”的记载。由此,惠施当为宋人无疑。那些因惠施长期在魏国活动而认定他为魏人的说法则不足信。
一生活动多魏地 巨匠身世或解密
惠施活动的时期是在战国中期,他出生在宋国,大部分时间在魏国活动,晚年则返回宋国居住。其生卒年月,因史书无明确记载,学术界有多种说法,都是分别依据其生平事迹和交游来大致推定的。著名学者钱穆在其《惠施公孙龙·惠施年表》中则认为:“他的生卒年限,近人考订为公元前370—前310年。”这一说法为许多学者所接受。惠施在魏国生活主要是魏惠王、魏襄王时代。根据《说苑·杂谈》“梁相死,惠子欲之梁”和《战国策·赵策三》魏襄王命惠施使赵的记载,推断其主要经历当在公元前336年至公元前314年。有学者认为惠施的生年约在公元前350年,依此推算他由宋到魏“欲往相之”时约14岁,这不大可能。再以惠施的卒年而论,有学者约定为公元前318年,这也有明显的错误。如果真是那样,那公元前314年惠施使赵及劝田需之事,则无法解释。
惠施作为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当时学术界的一位巨匠,他的身世也为世人所关注。惠施到底是怎样一个社会出身呢?有人认为他出身于劳动人民(《吕氏春秋·不屈》“施布衣也”),有人认为他是出身于农村公社的公事人(《吕氏春秋·不屈》“施而治农夫者也”),也有人认为他是出身于平民的知识分子。笔者认为惠施是一位由“士”上升的官吏。从《说苑·杂谈》中他欲赴梁为相,对船夫的鄙视“子之比我,蒙蒙如未视之狗耳”,以及《吕氏春秋·不屈》中匡章攻击惠施“无耕而食”,惠施答辩自己就是“治农夫者”中可以知晓:惠施出身于对劳动者极度鄙视、又以“治农夫”为己任的“士”阶层,后来上升到了封建官吏阶层。
名家开山称惠子 自成体系非墨道
“名家”之称,起于汉代,最早见于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在先秦著作中,则称“辩者”。《汉书·艺文志》认为名家学派共有“七家,三十六篇”,如《邓析子》二篇、《尹文子》一篇、《公孙龙子》十四篇、《成公生》五篇、《惠子》一篇、《黄公》四篇、《毛公》九篇。这些著作,大多早佚。到了《隋书·经籍志》,就只著录《邓析子》《尹文子》两种;《公孙龙子》则略后又复见于唐人王某的《拟公孙龙子论》及《唐书》以下公私书目。这三书今天皆存,学界早已比较一致地认为其中的《邓析子》《尹文子》是伪书,原书已经不存而是由后来魏晋或陈隋间人抄袭他书依托而成。甚或认为据可靠古籍记载的邓析、尹文学说,二人根本不属名家;《汉书·艺文志》所载原书亦只是出于战国末年人编辑不知主名的先秦名家言时所依托。这样,惠施还是名家学派的开山。
《汉书》列惠施于“名家”。“名家”,本是后人所给的称谓,惠施、公孙龙等人并未自称为名家,也不一定结成如儒、墨那样的派系。但是,他们却又是非儒、非墨、非道、非法的思想家,这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对于后世所认为的惠施出于墨子学派,是所谓“别墨学派合法的代表人物”;认为惠施出于老子学派,是“杨朱之徒”;也有认为惠施是属于法家的,这些说法都不能成立。惠施思想虽然受墨、道两家的影响比较深,但其自成一派,正如梁启超所言“不仅以辩论名实为治学之手段,而实以为彼宗最终之目的”,因而都不仅仅是“比别家稍为高深一些”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惠施作为名家的代表人物可谓独树一帜。
来源:网信商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