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江先生的《大桥镇小志》(扬州江都)

作者:江都史话

历史有时有惊人的巧合。发生在桥镇标志性建筑永济桥上的故事是如此神奇。

清康熙年间(1662-1722)桥镇,一位名叫珠江的绅士,在小镇的白塔河上,建造了一座石拱桥,被称为"永济桥"。

三百多年后,2001年,桥镇的老教师朱少明先生写了一本名为《桥的历史》的小册子,请他的学生设计封面。这位颇具文盲的学生,甚至与300多年前独建的"永济桥"乡绅朱江同名,又称朱江,设计也是以"永济桥"图案为主体的单线白色素描装饰封面画。然后,以永济桥为主体,四处铺开,画成一幅作品笔触的《永济桥》,并在画卷上写着《桥镇小志》的标题跋涉。

朱江先生的《大桥镇小志》(扬州江都)

永济大桥

朱江,1936年出生,原名朱家才,参加解放初期工作后改名为朱江,担任江都县文化博物馆馆长,专攻书画。他的《永济桥》画上以"桥镇小志"为题,用短短的千字来概括桥镇的厚重历史文化风俗。

其"桥镇小志":

桥镇位于扬州市东郊,南临江,西临海陵,北临长江,旧时是江都四大名镇之一。

古今,江河沙,淤泥进入滩涂,砾石闪蒸,盐碱浩大。古意:白沙,宋说:桥屋。

朱江先生的《大桥镇小志》(扬州江都)

西郊开元寺、唐露伦、刘长清、罗寅、俞庙傅诗、华章石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岳飞营反金。元代设防工事,储存粮食。明玄德六年(公元1431年),平江淊城辰轩、开玉白塔河,通江镇,划船,无穷无尽。内陆河像衣服带一样被小镇包围,所以这个名字带来了水。借用河湾的潮流后,开通西岸环沟,河潮泛滥,西郊受益。这两条沟很近,每座小桥,俗称三步两桥。

在清康熙时代,土生土长的朱江建造这座桥只是为了帮助行人。它于1913年重建,并建造了永济桥的名字。石拱门,架子上有一个亭子。单檐角,铜铃叮当声。人行道上下踏步,嵌入石栏驱动。呆在亭子里,快乐快乐。桃柳岸边,堤岸旁的建筑;河流,扬帆点;河流,第二座山,若隐若现;桥亭石柱,刻有链接。东义:"南北穿过江湖,潮潮永不止步;西":"长堤周围有水,有酒吧俯瞰海鸥乡远;

朱江先生的《大桥镇小志》(扬州江都)

桥连东西三里板条长街,"三乡一茂,北欧南张"(1);邮局站、钱庄银楼;木材宽货,电厂油车间;南北杂货、医药染色车间;铜锡陶瓷,酱菜园老虎机车间;茶馆客栈,浴室书店;私人书房,剧院图书馆;一切,生意兴隆。为了防止土匪行为,设置了十三点半的环门。南北后街,住宅深巷;南木开放式大厅,花园别墅,盛基侧。1934年,省道江平公路,镇北通。水陆平整,物质汇聚,南北,商旅聚集,距扬州东乡。

全境有开元寺、法元寺、土天宫、天宫、龙华寺、20世纪半庙、大99座半、小过街阁楼。5月18日,都铎王朝庙会将举行72级半。仪仗队,模仿皇系,张灯笼,整夜整夜。6月19日观音盛事,十三盏灯笼踩在街上,为荣耀而战。红孩子崇拜观音,猪八环大吵板丝孔...电动牵引,这很有趣。苗龄少女,肩接电灯白兰地负担,民族乐舞,前所未有。

朱江先生的《大桥镇小志》(扬州江都)

1939年,陈一在桥上排成一排,在中国北方开通了抗日桥头堡。永济桥勘测战场,缅怀龙烈士(2);1956年冬天,汇余玉登大桥观光,捐资修桥。1966年10月,这座古桥被拓宽并摧毁。

真是太多了!永济桥,虽然不比安吉桥(3)贵一块石头,却是地方的瑰宝,凝固的音乐,天地之灵。第一批人的伟大事业,不是因为自然灾害,而是在后来的无知中被摧毁。哦,是的!三百年的亭桥,不容生存。其中一个失踪的行为,后悔一千年。

现在应该是孩子朋友的建议,制作点亮桥地图,写点缀小志,聊天安慰乡下。

集中:

(1)"三乡一毛、北欧南呛",指祥盛、森泰香布店、天祥香店、福茂南货店和欧洲姓、张姓粮线。

(2)龙仙里,即龙林(1911-1939),原名于莹莹,江西上饶人,担任新四军江南人民抗日军政治总监。为了解决方琦的问题,在永济桥口去世,享年29岁,陈毅在《反敌报》上,评价很高。

(3)雁代兴建的安吉桥,建在河北省赵县,在渭河上,单拱石桥,即赵州桥。

另外,小注:平江波陈凯白塔河为永乐七年(1409年)(朱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