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38年,李品仙盗挖楚王墓始末,整个过程堪称民国版《盗墓笔记》以下为邓峙一在事后讲述的盗墓经过:

作者:大狮

民国二十七年,也就是1938年,在这一年里,全国都发生了一起震撼人心的李品贤盗窃《楚王墓》,他说案件的起源,以及盗墓的全过程,绝对被称为中华民国版的"盗墓笔记"。

1938年,李品仙盗挖楚王墓始末,整个过程堪称民国版《盗墓笔记》以下为邓峙一在事后讲述的盗墓经过:

也就是说,距离寿县30公里,有一个诸甲地,位于诸甲基东南约1.5公里处,有一个李三谷堆,当地人只以为是高坡,没人意识到下面藏着很多宝藏。

早在1932年,这个地区就发生了一场灾难,几个乡绅想为救灾筹集资金,但一时一时找不到好办法拿到钱。一位地质学专业的学生,在勘察了李三谷河的地形后,以为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土坡,而是一座古墓,如果试着挖墓,可以拿出里面的古物卖掉,这样就可以拿到很多钱用于救灾。

这个修古墓的建议让乡绅们陷入了困境,这不是一件光彩夺目的事,很难说,这种行为有些伤人,但如果不是,就没有第二条路可走,所以只能委托寿县的共同保险总监和保安队长,全权负责此事。

然后,500多名当地农民被召集起来,开始有序的挖掘。果然,经过挖掘,获得了3000多件文物,其中包括贵重产品。在这些古物中,它们很大,重达七八百磅,雕刻着龙或任何其他野兽。因为当地人知道的很少,所以受托人到上海、南京等地出售,经过鉴定,认为这些古物是楚淮王的墓葬品。(是否真的是楚淮王的坟墓还有待确认。)

出售古物,换取一大笔钱,但不用于救灾,一层一层。时任安徽省主席的陈敦源得知此事,立即下令禁止挖掘,并派出军队和警察警卫,防止任何人接近坟墓。

1938年,李品仙盗挖楚王墓始末,整个过程堪称民国版《盗墓笔记》以下为邓峙一在事后讲述的盗墓经过:

来自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众多考古学家蜂拥而至,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有的手拉手,以认定文物为借口,近600件文物被带走。

时间到了1938年,日军猖獗的时候,一路向守卫都做好了准备面对,第11大队总司令李品贤奉命留在寿县,寿县专员马吉为了取悦李司令,得知老李极爱古董,于是投下了他的好东西,将收到好几件宝物给李品贤, 并将楚王墓发掘给李品贤。

李品贤贪财,也是古色古香的疯子,认为李三谷堆下面有很多宝物,如果他们不趁机发财,等到他们离开后,别人一定要去挖掘。

于是,李品贤随后找到参谋长何玄商量此事。何玄随后任命通信科科长邓正义为实地调查的负责人。在接到墓葬尚未被完全摧毁的消息后,邓小平立即奉命率领三支车队挖掘墓穴。同时,贺玄为了保险,派出自己的侍从傅独生负责监视邓小平的一举一动。

1938年,李品仙盗挖楚王墓始末,整个过程堪称民国版《盗墓笔记》以下为邓峙一在事后讲述的盗墓经过:

<h1级"pgc-h-right-arrow"数据轨道"11">以下是邓小平在事后盗窃坟墓的故事:</h1>

傅渡生和我到达李三谷河后,我们先用收集的水车从周围的池塘里抽水,相当耗时,花了半个多月才把水清理干净。

原来开挖的地方不能再用了,所以在山顶的斜坡开挖,挖到一个深度,下面是满是白泥般的土,显然是手工加工的,见风,马上硬化,所以不敢停工,昼夜轮流挖掘。

挖了差不多十英尺宽,十多英尺深,只看到坟墓。里面隐约可见的是一对棺材,全长三英尺,两英尺见方的木头,有上百个。颜色是栗色的,堆叠成大约两米高的十字方块,大小不一。

至于这些木条是用来干什么的,大家都不清楚,令人吃惊的是,木条本来会很软,用一只手按,立刻就出现了一道深深的痕迹,但是风吹过之后,瞬间就会变得异常坚硬,必须用非常锋利的大锯子才能看掉。

1938年,李品仙盗挖楚王墓始末,整个过程堪称民国版《盗墓笔记》以下为邓峙一在事后讲述的盗墓经过:

棺材就在木条下面,有三十多个大铜铃(真的,春秋到汉代乐器),有很多花绿,一颗大宝石,小砖块一样大,放在木条下面,非常耀眼。

看到宝物,就得去拿,很快就弄到了一个大铜碗,铜娘又奇怪地看无名铜,那些铜很大,也很重,一个人的力气还不足以动弹。

棺材旁边,有三个巨大的铜丁,每个少说有两三百斤,丁的脚上有浮雕的水龙头,周围也有水龙头。棺材两边,有两个巨大的灯架,也是用铜做的,每个也有一百斤,一个人捡不到。

在中间位置,放一把剑,三英尺长,剑柄上还浮雕龙,擦掉地上的剑,耀眼,非普通剑可以比拟。剑的旁边,有一个色彩非常鲜艳的玉球,上面刻着龙印,直径约一英尺,手拿,才发现那已经从中间裂开了。

这时天已经变暗了,所有的青铜器和宝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不用手电筒就能看到周围的一切,只知道棺材其实是朱红的。

棺材长约九英尺,高三英尺,宽三英尺,雕刻有龙和其他神灵。仔细看,发现没有钉子,于是一起推开盖子,身体里面已经变成了白骨,但头发还在里面,长袍绣着龙和各种图案。有人的手快了,伸手去拉,长袍和骨头立刻变成了粉红色。

1938年,李品仙盗挖楚王墓始末,整个过程堪称民国版《盗墓笔记》以下为邓峙一在事后讲述的盗墓经过:

棺材内部是白色的,干净的,没有受到污染。奇怪的是,墓里只有内棺,没有外棺,古皇帝的墓葬,都是有棺材的,据说有几层,最里面的一层就是棺材。然而,坟墓只有一具棺材而没有棺材,出于什么原因,它不得而知。

试着抬棺材,感受三四百磅的重量,人群一起把它搬到外面,把所有能带走的东西都拿走。有人认为下面一定有更多的宝藏,于是挣扎着挖了一尺深,没有找到其他古物,再加上天亮即将来临,所以急忙停止了挖掘。

挖掘工作利用了三家运输公司的人力,花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才结束。

回去的路上,我和傅都生私下商量,如果都给李品贤和何玄,那就一点也不分,不如带走一些比较小的,这样就不忙了。

傅独生虽然是贺玄派来监视我的,也是贪婪的金钱鬼,他马上就和我求婚,于是我们拿了六个铜铃(元),每口一分为三。

剩下的宝物交给了李品贤,李品贤和贺玄商量着如何分配,他向棺材求婚,还把三分之一的宝物还交给了。李品贤欣然答应,和贺玄将宝物分配,只提此事。正如我所料,没有一个给我和傅。傅渡生很感激我让他得到三个黄铜铃铛,足以让他换三个大房子。

何玄知道,这种东西一旦露出来,就会从手柄上掉下来,于是一夜之间命令傅独生把他收到的所有宝物都带回湖南益阳的家乡。

1938年,李品仙盗挖楚王墓始末,整个过程堪称民国版《盗墓笔记》以下为邓峙一在事后讲述的盗墓经过:

另一方面,李利用他的参谋黄少波先生将他所有的宝藏运到香港,并把它们保存在剑道的一个大房子里。二十四小时一个拿着枪的警卫,因为害怕有人会抢劫他的孩子。

此事虽然保密,但还是走了,报纸周遭报道,让李品贤极为尴尬。陈诚、方志等桂系政敌,趁机攻击桂系,让桂系首领李宗仁、白冲犹大为火,连发电报都骂李品贤。

另一方面,李品贤则摆出一对三的姿态,无视李和白的电报。并让人们从古墓中取出那些木条,锯成两半,转移到信阳,然后乘火车运到桂林,到广西荆井公职,暂时存在的铁佛寺。胜利后,我听说木条是人卖的,利润巨大。

李品贤贪得无厌,以为附近有古墓,听说楚庄王墓也在附近,并打算也挖这个墓。但此时日军已经逼近了60英里外的寿县田家璇,第31、48军正在殊死搏斗。

李品贤知道自己不是日军的对手,只能下令守贤撤退。不久之后,寿县落入敌手,李品贤继续偷古墓的野心,也破灭了。

文章引用了安徽省文化历史办公室的存档资料,其中一部分是邓小平对峙的口头记录,关于真实性有待核实。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