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学人剪影」张海鹏:孜孜以求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真谛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人是时代的产物。延时、人员新陈代谢,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氛围,同时也会孕育这个时代的学术和学者。张海鹏先生出生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和新时代的艰难探索时期,如凤凰涅槃,从贫苦农民家庭成长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的成长轨迹是时代变迁的真实见证。作为在新中国受训的历史学家,张海鹏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点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回顾自己的研究工作,他非常认真地说:"在这些研究中,我努力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努力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自己的研究。也许读者会批评我的研究,我不认为他们会怀疑我在这方面的认真努力和执着追求。1998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个人论文集,名为《追求集:中国近代史进程的探索》,很好地显示了他的学术兴趣,其中"追求"一词具有"追求历史真理"的含义。张海鹏的追求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指导下探索中国近代史的进程。

很难走上学术道路

1939年,张海鹏出生于湖北省汉川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那是江汉平原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爸爸租了一两亩的田地,加上做一些小生意,在早市上油炸油条、蒸发饼、煮豆子。他的母亲在他7岁时去世。他的兄弟加入了新四军。父亲带着他姐姐,姐姐,勉强维持生计,生活艰难。2015年,张海鹏应邀为《中国社会科学》撰写《民国十年人生》,并以系列连载形式连载了他早年经历的10年民国生活,记录了他小时候亲身经历的10年民国生活, 总结道:"在民国时期,普通人总是在生活的苦难中挣扎,很难接受它。"这种经历过中华民国生活的下层阶级的观点,无疑是近年来一些所谓'中华民国模式'论调中的一根苦涩之针。

随着家乡的解放,新的生活来了。张海鹏顺利完成中小学教育。初中毕业时,因为长江,他临时回家务农两年,积极参与农村互助合作运动,作为互助组职工和农村高级合作社会计师,真正体验了农民在新社会的集体生活。1959年,张海鹏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成为新中国一个普通农家孩子命运的转折点。当时,武汉大学历史系的著名教师,如中国古代史有李建农先生、谭玉福先生、唐长轩先生,中国近代史有姚伟远先生、王伟先生、彭玉新先生,世界史有吴玉轩先生、张继平先生等,都是当代中国史家。张海鹏在历代许多学者的教诲下,接受了严格规范的历史基础训练。当时,他的兴趣广泛,并没有确定专业研究的具体方向。在学习中国近代史课程时,他写了关于太平天国的文章,得到了姚伟远先生的高度评价,在大学四年级时,他完成了"试图谈论秦汉游侠"的学年论文,五年级时他完成了世界历史毕业论文, "试图谈论苏美外交关系的30年"。至于在哪里毕业,张海鹏有自己的想法,但组织为他做了其他安排。他仔细阅读了侯先生的《中国思想通史》(五卷六卷),并入读了侯先生的思想史研究生院,但历史系总支推荐他申请外交学院外交研究课程。他服从组织,放弃了思想史研究生的考试,顺利通过了外交研究班考试,却出人意料地被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后来才知道,当时,中宣部用介绍信给国立高校找人才,有选人的权利,所以在完全不知不觉中,张海鹏被挑出来走进了现代史。1964年,他大学毕业,到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从此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建立了半个多世纪的莫名其妙的关系。

可惜的是,张海鹏在工作的前十年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迁,其实也没能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时代的洪流,个人无法抗拒。他对这段历史有着深刻的记忆。他后来说:"从1978年开始,我能够专注于我的学习。没有抱怨,没有悲伤,但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无助和遗憾。十三年,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只有短暂的瞬间,但在个人生活中却可以忽略不计,尤其是在学术初创阶段的一位学者,本应是一个"黄金时期",但遗憾的是被耽搁了。回首那些岁月,张海鹏非常冷静:"那十三年也给我留下了不少难忘的经历,是我人生轨迹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了十三年的宝贵时间,没有被张海鹏的一年所迷惑,才正式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他从未在沮丧中叹息,而是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在浩瀚的历史海洋中坚持不懈地探索和追求。

探索"三个系统"

1978年是关键的一年。改革开放给学术界带来了科学的春天,也照亮了张海鹏学术研究的青春之光。在他的自传中,他提到1978-1988年是研究的"黄金十年","努力挽救失去的时间"。这个晚期的"黄金十年"是学术成长和基础的重要时期。此后,长期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行政领导和中国史学会组织,为研究所的建设和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乃至整个历史的发展,以及他的学术研究, 只能利用假期和其他业余时间。由于这些特殊的背景,他的学术研究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研究领域是《中国近代史》,他的著作都是精辟的历史事实,但更多的是对现代中国历史理论和方法的宏观思考和评论。他的主要学术兴趣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指导下探索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构建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如何构建中国近代史"三个体系",涉及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历史舞台和研究对象。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学术辩论基本上延续了1950年代现代史上演的讨论,张海鹏先后发表了《中国近代史中的两个过程》及其相关问题(《历史研究》,1984年第4期),《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求真1990》第3期)、《中国近代史舞台及其"沉没"和"崛起"问题》(《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就学术界的不同观点提出了一些讨论意见。在这场辩论中,张海鹏是坚持"两个过程"理论的代表人物。针对一些学者认为"两个过程"理论没有概括中国近代史的"全部内容",是对毛泽东自身初衷的"误解",要求"摆脱"两个过程"理论的"束缚",他认为"两个过程"理论只是总结了中国近代史的主要线索,不能用来替代或包括丰富的和丰富多彩的中国近代史内容。毛泽东对"两个过程"的概括,是基于对近代中国社会本质的分析和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这是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历史和革命现实结合起来的产物。"鉴于一些学者认为,现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仅有"沉没"(半殖民化),而且有"上升"(半资本主义),这种"下沉"和"上升"是并存的,他并不否认"下沉",当"上升"因素伴随着"上升"因素时,"上升"也有"沉没"的因素,但他并不认为"沉没"和"上升"并存, 但首先提出了一个"下沉"到"底部",然后"向上"的新解释。他认为,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轨迹就像一个元宝,从衰落开始,跌入谷底(20世纪初北方军阀统治时期),然后上升到一个亮点。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舞台和研究对象问题,张海鹏发表了《中国近代史与中国近代史的分阶段问题》(人民日报,2009年11月20日)、《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探索》(《现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等重要论文。 并做了明确的解释。过去,学术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线,将1840年至1949年的中国史分为中国近代史和中国近代史,或一般称为中国近代史。张海鹏基于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本质的认识,开辟了1919年分裂的《中国近现代史》,在中国近代史舞台上提出了新的思想,并试图构建1840年至1949年中国近代史的理论体系。他明确表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应该是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对象,1840年至1949年的中国史应统称为"中国近代史"。他指出,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史为基础的中国近代史,由于"现代"的内涵随时间而变化,因此不能具有独立的主体地位。

张海鹏不仅对中国近代史"三个体系"的建设进行了各种理论探讨,而且付诸实践。1999年编辑出版了《中国近代史(1840-1949)》(大众出版社)。《近代中国通史》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领域的成就,首次完成了1840-1949年大尺度的近代中国通史。从通史的角度看,不仅开辟了清末史与民国史在破碎历史意义上的分界线,而且开辟了中国近代史与近代史史之间的领域,这是学术界所习惯的, 并首次建立了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框架。写一部完整的近代中国史,一直是近代史研究所几代领导人的愿望。第一任导演范文兰先生写了《中国近代史》一书,这本书只是中国近代史的一半。刘大研主任编辑了《中国近代史草案》第1-3卷,但只写了《罪丑条约》的签署,只能算是完成了中国近代史的一半。有人评论说,张海鹏主持编纂出版了十卷《近代中国通史》,"实现了近代史学会的愿望","也可以说是满足了几代中国近代史家的愿望"。也就是说,《近代中国通史》是新中国近代史研究馆藏的标志性成果。

张海鹏的著作等等,但他很遗憾自己没有一本令人满意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书。在一次采访中,他承认:"说实话,我个人打算对这个话题做更多的研究,但我真的没有时间。"由于长期担任执行领导和学术组织,他没有自己的时间做更深入的主题研究,虽然他曾经试图写一些精彩的专题论文,但也充分展示了从事主题研究的深厚能力,但他的主要学术贡献和特点是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探索和评论, 特别是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实践。2020年,在出版七卷《张海鹏画集》的皇帝名作时,他依然感叹:"我学术生涯的遗憾之一,就是对中国近代史缺乏深入的主题研究,这种遗憾,这种遗憾,这种生活很难弥补。"这或许不足以个人学术追求,但对于学术界来说,张海鹏作为领导者对中国近代史和整个历史的贡献,足以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孜孜不倦地为"灵魂铸造工程"

如何在高校推广学术研究一直是一个难题。自称睿智者不屑一顾,所以在这个多媒体时代,出现"坏钱驱逐好钱"现象并不奇怪。张海鹏的不懈努力,在论证中发挥了不错的作用。2020年,张海鹏被授予"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70周年"荣誉称号。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介绍其先进事迹时,就被诏令:"长期以来,张海鹏致力于良好的历史教育,向年轻人和公众传播。"需要明确的是,这是他应得的。

2008年,张海鹏先生被中宣部任命为首位首席专家,主持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项目《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初版,2020年第二版),作为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教材, 推广到全国的大学。后来,他还接受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项委托,与人合著了《中国近代史简明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作为学术通俗读物,向全社会广大读者普及中国近代史知识。通过这两项任务,张海鹏将他关于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术思想,传播给高校师生和广大市民,包括正确的历史观和可靠的近代史知识,深受喜爱。

「学人剪影」张海鹏:孜孜以求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真谛

作者/2018年3月高中历史教科书写作小组工作会议的图纸

2017年7月,张海鹏被国家教材委员会任命为《联视高中历史教材》主编之一。高中历史教材分为5卷,其中《中外历史大纲》(上下卷)是所有高中生的必修课,供高中一年级使用,而《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和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交流》三卷是高中二年级的选修必修课。必修教材已于2019年9月进入北京、天津、上海等6个省市的高中课堂,2020年9月,14所省市高中将使用统一高中历史教科书,到2022年将进入全国高中课堂。

尽管主持了《近代中国通史》的编写和马工程的重点教材《中国近代史》,但张海鹏谦虚地说,他没有主持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制经验,是抱着专注的态度,抱着如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 与教材写作小组一起成功完成这项神圣的工作。高中历史教材的编纂,加上高中思想政治语言教材的编纂,构成了三门学科教材的编纂。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三本教科书的编纂是"灵魂铸造工程"。高中历史教材编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讲话落实的产物。在解释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性质时,张海鹏说:"写高中历史教科书,就像准备道德教育和语言教材一样,是国家的权利,体现国家意志,关系到党的教育领导,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关系到继承者,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期稳定, 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和战略意义。这将使国家未来事业各方面的接班人,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得良好的历史教育,这是一项神圣的事业。这是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党中央在学校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长远规划!"

老人就在千里之外。尚处于早年的张海鹏先生,还在为中华民族的"灵魂铸就工程"而奋斗。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 作者:李晓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