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人剪影」張海鵬:孜孜以求近代中國曆史發展真谛

人是時代的産物。延時、人員新陳代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氛圍,同時也會孕育這個時代的學術和學者。張海鵬先生出生在風雨飄搖的舊中國,經過改革開放以來新中國和新時代的艱難探索時期,如鳳凰涅槃,從貧苦農民家庭成長為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他的成長軌迹是時代變遷的真實見證。作為在新中國受訓的曆史學家,張海鵬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的曆史觀點指導自己的學術研究。回顧自己的研究工作,他非常認真地說:"在這些研究中,我努力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努力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自己的研究。也許讀者會批評我的研究,我不認為他們會懷疑我在這方面的認真努力和執着追求。1998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個人論文集,名為《追求集:中國近代史程序的探索》,很好地顯示了他的學術興趣,其中"追求"一詞具有"追求曆史真理"的含義。張海鵬的追求是在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曆史觀的指導下探索中國近代史的程序。

很難走上學術道路

1939年,張海鵬出生于湖北省漢川市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那是江漢平原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爸爸租了一兩畝的田地,加上做一些小生意,在早市上油炸油條、蒸發餅、煮豆子。他的母親在他7歲時去世。他的兄弟加入了新四軍。父親帶着他姐姐,姐姐,勉強維持生計,生活艱難。2015年,張海鵬應邀為《中國社會科學》撰寫《民國十年人生》,并以系列連載形式連載了他早年經曆的10年民國生活,記錄了他小時候親身經曆的10年民國生活, 總結道:"在民國時期,普通人總是在生活的苦難中掙紮,很難接受它。"這種經曆過中華民國生活的下層階級的觀點,無疑是近年來一些所謂'中華民國模式'論調中的一根苦澀之針。

随着家鄉的解放,新的生活來了。張海鵬順利完成中國小教育。國中畢業時,因為長江,他臨時回家務農兩年,積極參與農村互助合作運動,作為互助組職工和農村進階合作社會計師,真正體驗了農民在新社會的集體生活。1959年,張海鵬考入武漢大學曆史系,成為新中國一個普通農家孩子命運的轉折點。當時,武漢大學曆史系的著名教師,如中國古代史有李建農先生、譚玉福先生、唐長軒先生,中國近代史有姚偉遠先生、王偉先生、彭玉新先生,世界史有吳玉軒先生、張繼平先生等,都是當代中國史家。張海鵬在曆代許多學者的教誨下,接受了嚴格規範的曆史基礎訓練。當時,他的興趣廣泛,并沒有确定專業研究的具體方向。在學習中國近代史課程時,他寫了關于太平天國的文章,得到了姚偉遠先生的高度評價,在大學四年級時,他完成了"試圖談論秦漢遊俠"的學年論文,五年級時他完成了世界曆史畢業論文, "試圖談論蘇美外交關系的30年"。至于在哪裡畢業,張海鵬有自己的想法,但組織為他做了其他安排。他仔細閱讀了侯先生的《中國思想通史》(五卷六卷),并入讀了侯先生的思想史研究所學生院,但曆史系總支推薦他申請外交學院外交研究課程。他服從組織,放棄了思想史研究所學生的考試,順利通過了外交研究班考試,卻出人意料地被配置設定到了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後來才知道,當時,中宣部用介紹信給國立高校找人才,有選人的權利,是以在完全不知不覺中,張海鵬被挑出來走進了現代史。1964年,他大學畢業,到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從此與中國近代史研究建立了半個多世紀的莫名其妙的關系。

可惜的是,張海鵬在工作的前十年經曆了一系列的社會變遷,其實也沒能從事學術研究工作。時代的洪流,個人無法抗拒。他對這段曆史有着深刻的記憶。他後來說:"從1978年開始,我能夠專注于我的學習。沒有抱怨,沒有悲傷,但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無助和遺憾。十三年,在漫長的人類曆史程序中隻有短暫的瞬間,但在個人生活中卻可以忽略不計,尤其是在學術初創階段的一位學者,本應是一個"黃金時期",但遺憾的是被耽擱了。回首那些歲月,張海鵬非常冷靜:"那十三年也給我留下了不少難忘的經曆,是我人生軌迹的重要組成部分。"失去了十三年的寶貴時間,沒有被張海鵬的一年所迷惑,才正式走上了學術研究的道路。他從未在沮喪中歎息,而是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在浩瀚的曆史海洋中堅持不懈地探索和追求。

探索"三個系統"

1978年是關鍵的一年。改革開放給學術界帶來了科學的春天,也照亮了張海鵬學術研究的青春之光。在他的自傳中,他提到1978-1988年是研究的"黃金十年","努力挽救失去的時間"。這個晚期的"黃金十年"是學術成長和基礎的重要時期。此後,長期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行政上司和中國史學會組織,為研究所的建設和中國近代史學科的發展乃至整個曆史的發展,以及他的學術研究, 隻能利用假期和其他業餘時間。由于這些特殊的背景,他的學術研究具有非常鮮明的個性特征。他的研究領域是《中國近代史》,他的著作都是精辟的曆史事實,但更多的是對現代中國曆史理論和方法的宏觀思考和評論。他的主要學術興趣是在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曆史觀的指導下探索現代中國的曆史程序,建構中國近代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如何建構中國近代史"三個體系",涉及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曆史舞台和研究對象。20世紀80年代初,關于中國近代史基本線索的學術辯論基本上延續了1950年代現代史上演的讨論,張海鵬先後發表了《中國近代史中的兩個過程》及其相關問題(《曆史研究》,1984年第4期),《如何看待中國近代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求真1990》第3期)、《中國近代史舞台及其"沉沒"和"崛起"問題》(《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系統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并就學術界的不同觀點提出了一些讨論意見。在這場辯論中,張海鵬是堅持"兩個過程"理論的代表人物。針對一些學者認為"兩個過程"理論沒有概括中國近代史的"全部内容",是對毛澤東自身初衷的"誤解",要求"擺脫"兩個過程"理論的"束縛",他認為"兩個過程"理論隻是總結了中國近代史的主要線索,不能用來替代或包括豐富的和豐富多彩的中國近代史内容。毛澤東對"兩個過程"的概括,是基于對近代中國社會本質的分析和對曆史發展的規律性認識。這是他把馬克思列甯主義同中國的曆史和革命現實結合起來的産物。"鑒于一些學者認為,現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僅有"沉沒"(半殖民化),而且有"上升"(半資本主義),這種"下沉"和"上升"是并存的,他并不否認"下沉",當"上升"因素伴随着"上升"因素時,"上升"也有"沉沒"的因素,但他并不認為"沉沒"和"上升"并存, 但首先提出了一個"下沉"到"底部",然後"向上"的新解釋。他認為,中國現代社會的發展軌迹就像一個元寶,從衰落開始,跌入谷底(20世紀初北方軍閥統治時期),然後上升到一個亮點。

關于中國近代史的舞台和研究對象問題,張海鵬發表了《中國近代史與中國近代史的分階段問題》(人民日報,2009年11月20日)、《20世紀中國近代史學科體系的探索》(《現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等重要論文。 并做了明确的解釋。過去,學術界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線,将1840年至1949年的中國史分為中國近代史和中國近代史,或一般稱為中國近代史。張海鵬基于對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本質的認識,開辟了1919年分裂的《中國近現代史》,在中國近代史舞台上提出了新的思想,并試圖建構1840年至1949年中國近代史的理論體系。他明确表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曆史應該是中國近代史的研究對象,1840年至1949年的中國史應統稱為"中國近代史"。他指出,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史為基礎的中國近代史,由于"現代"的内涵随時間而變化,是以不能具有獨立的主體地位。

張海鵬不僅對中國近代史"三個體系"的建設進行了各種理論探讨,而且付諸實踐。1999年編輯出版了《中國近代史(1840-1949)》(大衆出版社)。《近代中國通史》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近代史領域的成就,首次完成了1840-1949年大尺度的近代中國通史。從通史的角度看,不僅開辟了清末史與民國史在破碎曆史意義上的分界線,而且開辟了中國近代史與近代史史之間的領域,這是學術界所習慣的, 并首次建立了中國近代史的整體架構。寫一部完整的近代中國史,一直是近代史研究所幾代上司人的願望。第一任導演範文蘭先生寫了《中國近代史》一書,這本書隻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半。劉大研主任編輯了《中國近代史草案》第1-3卷,但隻寫了《罪醜條約》的簽署,隻能算是完成了中國近代史的一半。有人評論說,張海鵬主持編纂出版了十卷《近代中國通史》,"實作了近代史學會的願望","也可以說是滿足了幾代中國近代史家的願望"。也就是說,《近代中國通史》是新中國近代史研究館藏的标志性成果。

張海鵬的著作等等,但他很遺憾自己沒有一本令人滿意的關于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書。在一次采訪中,他承認:"說實話,我個人打算對這個話題做更多的研究,但我真的沒有時間。"由于長期擔任執行上司和學術組織,他沒有自己的時間做更深入的主題研究,雖然他曾經試圖寫一些精彩的專題論文,但也充分展示了從事主題研究的深厚能力,但他的主要學術貢獻和特點是對中國近代史研究理論和方法的探索和評論, 特别是中國近代史學科體系的理論建構與實踐。2020年,在出版七卷《張海鵬畫集》的皇帝名作時,他依然感歎:"我學術生涯的遺憾之一,就是對中國近代史缺乏深入的主題研究,這種遺憾,這種遺憾,這種生活很難彌補。"這或許不足以個人學術追求,但對于學術界來說,張海鵬作為上司者對中國近代史和整個曆史的貢獻,足以在中國當代學術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孜孜不倦地為"靈魂鑄造工程"

如何在高校推廣學術研究一直是一個難題。自稱睿智者不屑一顧,是以在這個多媒體時代,出現"壞錢驅逐好錢"現象并不奇怪。張海鵬的不懈努力,在論證中發揮了不錯的作用。2020年,張海鵬被授予"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70周年"榮譽稱号。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介紹其先進事迹時,就被诏令:"長期以來,張海鵬緻力于良好的曆史教育,向年輕人和公衆傳播。"需要明确的是,這是他應得的。

2008年,張海鵬先生被中宣部任命為首位首席專家,主持編寫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項目《中國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初版,2020年第二版),作為大學曆史系中國近代史專業教材, 推廣到全國的大學。後來,他還接受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項委托,與人合著了《中國近代史簡明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版),作為學術通俗讀物,向全社會廣大讀者普及中國近代史知識。通過這兩項任務,張海鵬将他關于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術思想,傳播給高校師生和廣大市民,包括正确的曆史觀和可靠的近代史知識,深受喜愛。

「學人剪影」張海鵬:孜孜以求近代中國曆史發展真谛

作者/2018年3月高中曆史教科書寫作小組工作會議的圖紙

2017年7月,張海鵬被國家教材委員會任命為《聯視高中曆史教材》主編之一。高中曆史教材分為5卷,其中《中外曆史大綱》(上下卷)是所有高中生的必修課,供高中一年級使用,而《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經濟和社會生活》《文化交流與交流》三卷是高中二年級的選修必修課。必修教材已于2019年9月進入北京、天津、上海等6個省市的高中課堂,2020年9月,14所省市高中将使用統一高中曆史教科書,到2022年将進入全國高中課堂。

盡管主持了《近代中國通史》的編寫和馬工程的重點教材《中國近代史》,但張海鵬謙虛地說,他沒有主持高中曆史教材的編制經驗,是抱着專注的态度,抱着如深淵、如履薄冰的态度, 與教材寫作小組一起成功完成這項神聖的工作。高中曆史教材的編纂,加上高中思想政治語言教材的編纂,構成了三門學科教材的編纂。習近平總書記稱贊三本教科書的編纂是"靈魂鑄造工程"。高中曆史教材編纂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材建設的講話落實的産物。在解釋高中曆史教科書的性質時,張海鵬說:"寫高中曆史教科書,就像準備道德教育和語言教材一樣,是國家的權利,展現國家意志,關系到黨的教育上司,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繁榮,關系到繼承者,關系到黨和國家的長期穩定, 實作中國夢的偉大複興,具有非常深遠的曆史和戰略意義。這将使國家未來事業各方面的接班人,在基礎教育階段獲得良好的曆史教育,這是一項神聖的事業。這是黨的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後黨中央在學校教育、人才培養方面的長遠規劃!"

老人就在千裡之外。尚處于早年的張海鵬先生,還在為中華民族的"靈魂鑄就工程"而奮鬥。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 作者:李曉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