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维迎的傲慢与偏见

作者:亚当斯密经济学
张维迎的傲慢与偏见

·全文长达2899字,时长约7分钟

·来源:亚当·斯密经济学(刘胜军小额信贷)

作者|刘胜军

01

近日,在社会关于"共同富裕"的辩论背景下,经济学家张伟英写了一篇题为《对企业家的偏见和敌意》的文章,其善意不言而喻:希望重视企业家的重要性,而不是通过"富土"的方式实现共同繁荣。

对于企业家的重要性,笔者完全同意。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甚至可以说"企业家是第一生产力"。没有任正非这样的创业者,很难想象华为会成就今天的"科技奇迹"。这就是中央政府在2017年发布《关于为企业家创造健康成长环境,促进优秀企业家精神发挥更好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创业是稀缺的,但也是下金蛋的鹅,必须好好照顾。

虽然企业家精神必须得到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家都必须得到保护。一个依靠勤奋和创新的企业家到依赖寻租新手的红顶商人的社会。如果所有的企业家都受到保护,结果将是"坏钱驱逐好钱"的悲剧。

还是吴景轩先生准确无误:

张维迎的傲慢与偏见

富人应该分为两类,其中一些人是靠权力致富的,必须坚决制止,不能让这些人靠权力发财,给予他们严厉的惩罚。

笔者认为,不仅不能保护那些靠权力发财的人,对于以下类型的企业家也不能纵容:

只有打击那些"不创造价值的企业家",才是对那些"创造价值的企业家"最好的保护。

02

回头看张伟英教授的文章,我觉得张教授太溺爱创业者,太不信任社会了。张伟英认为:

张维迎的傲慢与偏见

对商业活动的仇恨和对企业家(商人)的偏见和敌意,今天被称为"对富人的仇恨",实际上是一种普遍现象。

我总结了人们对企业家的偏见和敌意,原因有两个:心理上的一个和认识论的。心理学的原因是嫉妒,认识论的原因是对知识的误解。

嫉妒是基于比较的,没有比较就没有嫉妒。比较有一个范围,也就是说,你和谁比较。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倾向于与同一类人进行比较,例如与同学进行比较,与左边的邻居在右边。你越有可比性,你就越嫉妒。

一般人不明白为什么企业家会赚钱。企业家不像农民那样工作,也不像工人那样汗流浃背,为什么他们有很多钱?

对于张伟英的上述观点,笔者有两点批评:

关于嫉妒:嫉妒确实是人性,但它是不变的人性。自古以来,中国与外国之间没有例外。因此,不可能改变...因此,即使假设所有企业家都是"合法的富人",也必须防止贫富差距过大。"没有守寡和不均衡"。期望穷人停止"嫉妒"是愚蠢和天真的。

关于无知:张伟英关于"一般人不明白企业家为什么赚钱"的断言在1980年代确实存在。但在21世纪的今天,在"大众创业、创新"的今天,在全国有上千家上市公司,1.6亿股东今天,在马云、马华腾等价值数千亿美元的企业家今天,说我们不了解企业家的价值,人们不知道。笔者出生在山东农村,甚至在农村,现在听企业家们也会受到尊重。

如果社会上确实有一些企业家的负面印象,那不是因为无知,而是因为人们见过太多的"不创造价值的企业家":

徐明、丁淑寮、刘涵,以寻租方式入家

海航陈峰和王健,他们以无限债务开始创业

《空手套白狼》安邦保险 吴晓轩

操纵资本市场的肖建华

阿里巴巴因垄断被罚款182亿美元,因美国被罚款34亿美元

现在在风雨中

•......

因此,社会并没有冤枉企业家。企业家有好有坏。张伟英忧心忡忡,"只是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是典型的"精英思维",而现实却脱轨了。今天的现实是:

首先,贫富差距已经越过了这条线,中国成为每年增加最多亿万富翁的国家。

其次,确实有不少企业家走在灰色地带,通过制度套利、垄断、污染、剽窃甚至违法的手段发家致富。

因此,今天的"创业群体"不是弱势群体,而是"优势群体"。社会对企业家的评价一般是客观的,更不用说"盲目的偏见和敌意"了。

03

张伟英教授是中国著名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的"钱的正确名称",到著名的莫干山会议,再到对契约理论和企业家精神的深入研究,再到与林毅夫的"产业政策辩论",为经济改革和经济思想的普及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现在,笔者觉得张伟英的一些观点不仅脱离了社会现实,也缺乏对学术界不同声音的客观理解。张伟英不太喜欢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张伟英 写道:

理解经济学并不一定能消除对企业家的偏见和敌意。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他的文章和书籍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市场的。在他看来,允许自由市场运作肯定会导致贫富两极分化,而收入分配问题的解决将取决于政府的干预。

张维迎的傲慢与偏见

我非常怀疑张伟英是否认真读过斯蒂格利茨教授的著作。诚然,斯蒂格利茨一直对市场持批评态度,但他从未成为"反市场主义者"或倡导计划经济。相比之下,斯蒂格利茨只反对"不公平的游戏市场"。斯蒂格利茨不想推翻市场体系,而是要完善市场体系,让市场体系真正公平、更具包容性。

与斯蒂格利茨加入WTO相比,张维英对市场的崇拜只是一种"象牙塔里的自娱",完全不切实际。

的确,如果市场机制能够建立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那么市场就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机制。但问题是,谁制定了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精英!这就是令人关切的问题。

张伟英和斯蒂格利茨的不同之处在于,张伟英习惯于从创业的角度看问题(他的博士论文是企业家契约论企业),而斯蒂格利茨则是从普通人的角度看的(他因研究市场"信息不对称"而获得诺贝尔奖),尽管两者都支持市场经济。

张伟英过分强调市场的积极面,忽视了市场的阴暗面。20世纪80年代,中国最需要哈耶克和张维英,但今天,在21世纪,中国无疑更需要斯蒂格利茨和波兰尼斯。

张维迎的傲慢与偏见

笔者希望张维英教授不要"抹黑"斯蒂格利茨,建议阅读斯蒂格利茨的《不平等的代价》(见:),建设性地讨论这个问题,共同构建完美、公平、可持续的市场经济。真正的市场经济与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想象的市场经济相去甚远。即使在以法治著称的美国,其市场经济不仅无效,而且不是"真正公平"。真正的经济学家不仅要善于从科学的角度揭示市场机制的优越性,还要正视市场机制不公平、不完善的残酷现实。

张维迎的傲慢与偏见

最后,笔者借用斯蒂格利茨的一句话,给张维英和中国创业团:

当1%的人口占据大部分财富时,社会注定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百分之一的人希望意识到他们的命运与99%的人息息相关。这是迟早会被理解的事情,但他们往往理解得太晚了。

一个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今天,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1980年代的物质贫困转变为今天的"无病反而不平等"。因此,政策中心应从"让一些人先富"转向"一起致富"。我们不能坚持21世纪80年代的思维定势,不能把"共同富裕"等同于"对企业家的嫉妒和敌意",不能把对市场机制的批评等同于回归计划经济。共同富裕的必要性毋庸置疑,学术界应探讨如何建设性地完善市场机制,促进共同繁荣。

- 完 -

记住要把小组的第一个想法转发到你的脑海中

张维迎的傲慢与偏见

刘胜军

一个坚持说实话的经济学家

中国是金融改革研究所所长

2014年出席总理经济研讨会

70位后经济学家代表

下一个十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