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维迎VS林毅夫:顶尖学者“互撕”25年,到底隐藏什么信息?

作者:刘宅宅

在经济学界,林毅夫与张维迎这两位顶尖学者,可说分别代表两大营垒。自1995年“北大交火事件”以来,他们迄今已“互撕”了近25年,也一起陪伴着中国,跋涉过千山万壑,经历无数风雨。

张维迎VS林毅夫:顶尖学者“互撕”25年,到底隐藏什么信息?

林毅夫,1952年生于宜兰;张维迎,1959生于陕西吴堡人

这些年来,在聚谈、演讲、会议、报端等各种场合上,谈及中西经济问题,他们每每针锋相对,闹闹嚷嚷。而他们之间的舌战笔仗,最大的意义可能在于:双方的怒怼,不是私怨,不为争强,更非无聊口角或狗血八卦之类,虽结果都 “终不能夺其志”,可双方都能大度,显示雅量,不至于“悻悻然小丈夫”。《财经》杂志就注意到,他们“听到对方驳斥自己时,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在2016年11月9日的一次讨论会上,二人再度短兵相接。当场,林毅夫公开释疑,称“我和张维迎不同而和”,并且语带深情地说,“我们俩是30多年的老朋友了,秉持着中国知识分子对学术研究、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各自把看法毫无保留的提出来”。在张维迎呢,每言及林毅夫,也都是“先生”云云的恭敬,一副“苟利国家,何敢避也”之状,这是前些年我自己所亲见亲闻的。

张维迎VS林毅夫:顶尖学者“互撕”25年,到底隐藏什么信息?

前“模范军官”林毅夫,1979年舍命泅渡至陆,再无机会回老家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均为“国之邦彦”,这些表面上的口水战,往往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国家决策或导向,此其为德也大矣。因此,在尚需荟聚各方智慧,以图继续负重前行的当下,林毅夫与张维迎的“无诤之辩”,显得至为可贵。这也是一个成熟社会的应有之义,瓜众无需担心,二人是否会当场“友尽”。

可以说,这是一场公开、文明、理性的“互撕”,多多益办。这是我对这起“学界恩仇录”的基本定调。

那么,我等吃瓜群众可能要追问:张维迎和林毅夫,俩人20多年来的呶呶不休,到底在争什么呢?

我的简单归纳,是朝野之争,是学派之争,是左右之争,是市场万能与政府主导之争,是国中特色与西式药方之争。或者再明白讲,就是某些朋友似有意去“污名化”的“真话与假话之争”。再浓缩理解就是:在现行经济进程中,我们的政府,该出演什么角色之争。

张维迎VS林毅夫:顶尖学者“互撕”25年,到底隐藏什么信息?

交锋实质:政府与市场关系?

张林之争,小打小闹不断,实在难以尽数。但是,可以清楚的是,他们大的辩论至少有两场以上:其一,是1995年在北大,就国企改革问题交手;其二,是2016年11月围绕产业政策的激辩。正是这两三起“华山对阵”,吸引住了海内外诸多人士的眼球。

林毅夫自称属新古典经济学派的改良系,而张维迎则自认是新奥地利学派的正宗嫡传,其实已大体能说清辩论内容。张维迎号称市场经济理论的“最坚决捍卫者”,秉持西方经济学尤其是新奥地利学派理念,主张先推行最优的机制安排,以此来发展经济克服“后发劣势”,从而强化法治、护卫产权、改善秩序,思路与当年的杨小凯有着不谋而合的落点。他自称为企业家及民众说话,坦承繁华盛世下危机重重。

张维迎VS林毅夫:顶尖学者“互撕”25年,到底隐藏什么信息?

最底层贫民出身的张维迎,屡称,“我不会为讨好任何人而说话”

而林毅夫先生呢,是中特经济理论的维护者,更是现实政策的辩护士,一再批驳张的那套是对西方理论的生搬硬套,认为就现实与经验而言,后发国家固然需对现有经济结构、社会机制作出变革,但绝非要机制改革搞定后才能去实施,且确信晚近40年,我们的政策是基本正确的,按部就班就能大体ok了。

另外,张维迎还坚持认为,国内还特别匮乏健全、完善的思想市场,这是诸多弊端难以克服的根源,是经济问题险象丛生的触因,也是“有识之士”们避席畏闻的最大障碍,为此忧心忡忡,三复斯言。而林先生则辩称,思想收归是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度,都必要的管理举措,“思想市场”还有更好的疏通渠道。

这些争论,抛开各种讳莫如深的烟雾弹,其核心委实还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即政府的角色扮演,及其如何“收”、如何“放”,尤其是程度如何把握的分歧。粗浅地说,在理论假设上,张认为市场经济“不是最好但是最不坏”,搞不好就是政府责任;而林毅夫言下之意,则是自由资本都携带恶意,一旦管控不好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张维迎VS林毅夫:顶尖学者“互撕”25年,到底隐藏什么信息?

用个更粗俗的比喻,张的主张,犹如极端自由的男女婚恋观,只要你情我爱出轨也是爱情;而林的理念,则传统保守的多,反复强调婚恋的责任,坚称一旦出轨将使整个家庭出现倾覆的恶果。

如斗胆去评判林张之争是非,我这个外行的基本看法,确实有点“左右袒”式和稀泥,以为各有优胜,又各有缺陷。

学理上,张维迎要比林毅夫优胜的太多,他遵循国际惯例的普适理论,几乎无一不正确,把林先生质问的只能“顾左右而言它”,也反衬得林前后失踞,宛如一“大忽悠”;可在现实问题的考量上,林先生显然更深谋远虑与实用主义,同样也对照出了张维迎的迂远疏阔,甚至是有人嘲笑的“毕竟一书生”。很大程度上,这是二人身份不同导致的:一个是“理论家”,挑刺批判就是尽责;一个是“参策者”,重在建设,掣肘也更多。

张维迎VS林毅夫:顶尖学者“互撕”25年,到底隐藏什么信息?

争论背后的隐身人物:已故传奇经济学家杨小凯(1948-2004)

我素来都认为,很多时候,我们的经济学界,压根就没有“经济学”,只有政治经济学。林张之争的焦点,本就在于政府在经济中的地位与功用,张重点揭示的是普遍的经济规律问题,是深入问题的本质与原因;而林着眼于现实经济的施行问题,是最具经验性的观察。各有侧重,自然屡屡扞格。

所以,真要论其高下,似可一句话说明:张理论严密且显正确,可在具体施行中不一定得当,譬如他当年主持北大改革大业,区区一校政,最后还不是闹得天怒人怨;而林是顶级经济智囊成员,是决策参与者,其言论代表现实经济决策的思路,是“老成谋国”之论,需要考量的还有各方力量之间的博弈,需要兼顾各端状况、各种势力的折冲妥协 ,也不可能完全畅所欲言。这位一脚分踏政、学两造之人,多少也因此长期背负“经济学界的郭沫若”的骂名吧。

张维迎VS林毅夫:顶尖学者“互撕”25年,到底隐藏什么信息?

也就是说,张维迎不在其位,代表监督、批评、谏言的“在野经济学家”的声音,“众士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他的敢于直言令人肃然起敬,尽显知识分子本色;而林先生身在局中,是建设者的身份,实力不是徒盗虚声而来,在一个羊肠曲径的时代,以他所持水准、所受训练,哪会不知道有些会议室里鼓吹的经济大纲实有漏洞?然而,“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 “代人分谤”是其使命也是宿命,面对张教授的质疑,他的见招拆招只能出之以遮掩与狡黠的味道,为经济背书一些言不由衷的话也只好漫口即来。

所以,就认知与情感而言,我更亲近张维迎,相信他所言说才更符合“经济学真理”。可是,对林毅夫先生,我亦深致礼敬,尽管更多的还是理解与同情。遥想民国时代,学者蒋廷黻入阁,说了句名言,“避谤不能作为有血气底人的人生哲学”,我想林先生对此当深有体会。为了中国经济的持续腾飞与稳健前进,不少“林毅夫”式的学者,都忍辱负重太多。

张维迎VS林毅夫:顶尖学者“互撕”25年,到底隐藏什么信息?

所以,从最大善良去理解,尽管观点乃至立场时常针尖对麦芒,但张林两先生,都是有浓厚家国情怀的中国知识分子。

张维迎VS林毅夫:顶尖学者“互撕”25年,到底隐藏什么信息?

对任何弥漫这种情怀的经济学家而言,让自己的国家走在他以为的正确道路上,比起口角之胜负、名誉之荣辱,可能是更重要的工作。而且,我们如今的问题,确实还不是哪个经济理念更高明的问题,仍旧还是饭碗问题、民生问题、公正问题,乃至安宁问题。有些话似乎是负能量的牢骚,可也是不得不发的牢骚,因为问题若已存在,与其强加裱糊,还不如将它戳穿。洞穿之后,我们才可能了解到它,才能去思考,才能去解决。

改革开放40年,我们的经济民生之路,多少风狂雨暴,多少苍黄翻覆。现在回顾也好,展望也罢,有太多一以贯之的问题或规律,是我们瓜众理解不了,也想象不到的。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它一定是中国经济脱胎换骨,继续上路的另一个重要契机。“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信心缺失是必不可少的,谨慎也是不可或缺的。

张维迎VS林毅夫:顶尖学者“互撕”25年,到底隐藏什么信息?

张维迎和林毅夫之争,谁对谁错,任何人说了没用,需要此后的事实去证明。而寡浅如我,所能支吾其词的,也就这几句闲话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