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无所不在的“结构思维”丨空间新语

作者:南方周末
无所不在的“结构思维”丨空间新语

结构性思维既是整体的,又不排斥局部,把现实问题包裹在其中处理。视觉中国|图

我们时常听到"创新点"这种说法,却忽略了"点"后面还有线和面的问题。过于强调创意和天赋,更是用点子抹杀了创新过程的意义。

事实上,每个在人际层面产生意义的空间创新,都是系统工程的结果,始于对一个问题或现象的全方位理解。但是这种思维对普通人的门槛显然是太高了,在现实中你看到一个小孩儿“有个鬼点子”的场面并不罕见,但是为什么他(她)们成年之后在社会中却不太成功,甚至演变出了“聪明人不幸福”的现象?这样的孩子往往最后只能去读艺术,因为只有艺术宽容他(她)行为和常人一样不同的地方:“每天睁开眼就在思考,思维跳跃永不停歇;必须同时做很多事情才能集中注意力……”

我的一位搞艺术的朋友向我讲述类似的经验:“……我一直想理解自己的行为、情感和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此前只能从玄学角度来解释。去年我孩子幼儿园评测出他的逻辑思维和情感模式接近成人,记忆力和学习方式极其强大,我好奇他的思维模式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就慢慢开始研究资优者(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 )。”这些孩子天生大脑神经元连接方式不同,导致点状的跳跃式的思维模式,他们的学习和情感障碍并不是源于智力低下,而是显性的“点”无法安放到产生它们的深层结构中去,大部分人还是习惯从整体上思考和理解世界,哪怕细节毫无闪光之处。

为了能够持续创新,我们要求创新学习者树立一种结构性的思维方式,它既是整体的,又不排斥局部:由面及点,由线及点,再由点回到线和面,好比“张开一张大网”,把现实问题包裹在其中处理。结构就像千姿百态的建筑空间,“网”就是一个典型的比喻,结构性思维因此是建筑学科典型的思维方式,但并不是建筑学科所独有。

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曾经为MBA课程设计过这样的“结构性思维”训练。课程并不急着讲述哲学概念,而是始于一系列就地取材的热身练习,如让学生在课程现场寻找实体化的结构形式——抬头低头都是。像地砖的铺砌形式,桌椅排布,电力、照明管线的组织逻辑,房间的平面关系,等等,都是某种呈现出规律性的直观的“结构”。教师因此需要事先去勘察授课场地,对那儿有什么样的结构心中有数。

问题是大部分结构都简单甚至平庸。比如我们都熟悉的四四方方的瓷砖,无论哪个方向都没有差别,灵活适配的同时也就千篇一律了,类似于城市里数以千万的筒子楼、“像素楼”。部分学员可能在生活经验中熟悉了一些特别的结构,比如很是拧巴的“大裤衩”这样的特殊建筑形式。之后,教师也会引入一些艺术史、建筑史中有意思的案例,比如“大熊星座”“聚伞花序”。学员将会很直观地看到这些结构的异同:“大熊星座”不同于黄道十二宫示意图,都是人想象的结果,但后者是抽象的,前者却是刻意的,建立在已知物象联想的基础上;有着“聚伞花序”的勿忘我花,尽管对于绘画新手也不好描绘,却有着远为鲜明的识别特征。

越是强有力的结构对于人的认知能力的意义就越大。例如希腊人就已经借用“记忆之宫”(Memory Palace),来帮助巩固和消化一些零散的信息,使之成为系统。类似于山东人喝酒,通过区分主次,你可以记住“坐在我左边的人”要比“坐在我右边的人”重要与否,从而不至于把他们张冠李戴。

场内练习是本课程实战的重点。我们在附近的大型超市提前购买了一批具有较大多样性的小商品(数量取决于授课人数),并准备胶水胶带剪刀这样的简单模型工具。用于具体搭建实体空间的是标准尺寸的立方体纸箱。学员需要用学到的结构知识,分组搭建若干拟真的“淘宝店铺”。这些“店铺”首先是学员需要思考的立方体纸箱之间的关系,比如并联、串联、向心……其次,学员抽到的小商品之间可能有着确定的,或者特殊的结构关系,比如“打包绳”可能搭配“登山包”“士力架”构成“屋外用品店”的可能。学员需要构造出自洽的空间逻辑,按照空间组合小商品,来解释搭建这个结构的现实意义,可以是借机讲述有趣的故事,或在朴素的结构之上,再用废旧杂志照片拼贴,为“淘宝店铺”添加恰当的图像。

容易见到各种物品的日常语境远比学院派的结构要直观,例如小商品市场、仓储货站、建材商城等。随机搜索不同类的“物”,将其打散、混合、随机选择,你就可以重新搭配、主动联想,并把它们一言难尽的关系投射至新的空间原型上进行转化,比一般淘宝店主的脑洞还要大——比如从“打包绳”找到了“刷牙杯”还有“太阳能板”你能做什么?有的同学依此构思出了一种新型的“室内花园”的产品。“物”的品类之盛,使得我们无法简化空间,有时候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尴尬,反而是创新结构灵感的重要来源。结构性思维训练课程远离抽象理念,基于真实的情境和主题,既把握原型结构的意义和效用,也推陈出新。“骑着马找猫”,它是一个互动的,从点到面再到网的学习过程。

但是“空间”自身反而不大给力。大部分教室看上去设计雷同风格老套,除了大大小小偶然失灵的屏幕,你看不到什么特别智能的装修,也缺乏支持教学的扩展功能——可能大部分教育家都认为学生应该“一心只读圣贤书”?在这样枯燥无味的物理环境中会培养出高度创新的人才吗?作为思考能力的一部分的原型结构,它既不是超验的,也不可能用有限的公式和规律来代表。相反,涉及特定的哲学和世界观,结构整体地内含和建构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既是抽象的,也不妨有着生动的感知形式(比如在大雨滂沱的森林中)和技术路径(比如一个别开生面的迷宫)。

归根结底,结构和人有关。

唐克扬

责编 邢人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