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無所不在的“結構思維”丨空間新語

作者:南方周末
無所不在的“結構思維”丨空間新語

結構性思維既是整體的,又不排斥局部,把現實問題包裹在其中處理。視覺中國|圖

我們時常聽到"創新點"這種說法,卻忽略了"點"後面還有線和面的問題。過于強調創意和天賦,更是用點子抹殺了創新過程的意義。

事實上,每個在人際層面産生意義的空間創新,都是系統工程的結果,始于對一個問題或現象的全方位了解。但是這種思維對普通人的門檻顯然是太高了,在現實中你看到一個小孩兒“有個鬼點子”的場面并不罕見,但是為什麼他(她)們成年之後在社會中卻不太成功,甚至演變出了“聰明人不幸福”的現象?這樣的孩子往往最後隻能去讀藝術,因為隻有藝術寬容他(她)行為和常人一樣不同的地方:“每天睜開眼就在思考,思維跳躍永不停歇;必須同時做很多事情才能集中注意力……”

我的一位搞藝術的朋友向我講述類似的經驗:“……我一直想了解自己的行為、情感和思維方式之間的關系,此前隻能從玄學角度來解釋。去年我孩子幼稚園評測出他的邏輯思維和情感模式接近成人,記憶力和學習方式極其強大,我好奇他的思維模式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就慢慢開始研究資優者(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 )。”這些孩子天生大腦神經元連接配接方式不同,導緻點狀的跳躍式的思維模式,他們的學習和情感障礙并不是源于智力低下,而是顯性的“點”無法安放到産生它們的深層結構中去,大部分人還是習慣從整體上思考和了解世界,哪怕細節毫無閃光之處。

為了能夠持續創新,我們要求創新學習者樹立一種結構性的思維方式,它既是整體的,又不排斥局部:由面及點,由線及點,再由點回到線和面,好比“張開一張大網”,把現實問題包裹在其中處理。結構就像千姿百态的建築空間,“網”就是一個典型的比喻,結構性思維是以是建築學科典型的思維方式,但并不是建築學科所獨有。

我在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曾經為MBA課程設計過這樣的“結構性思維”訓練。課程并不急着講述哲學概念,而是始于一系列就地取材的熱身練習,如讓學生在課程現場尋找實體化的結構形式——擡頭低頭都是。像地磚的鋪砌形式,桌椅排布,電力、照明管線的組織邏輯,房間的平面關系,等等,都是某種呈現出規律性的直覺的“結構”。教師是以需要事先去勘察授課場地,對那兒有什麼樣的結構心中有數。

問題是大部分結構都簡單甚至平庸。比如我們都熟悉的四四方方的瓷磚,無論哪個方向都沒有差别,靈活适配的同時也就千篇一律了,類似于城市裡數以千萬的筒子樓、“像素樓”。部分學員可能在生活經驗中熟悉了一些特别的結構,比如很是擰巴的“大褲衩”這樣的特殊建築形式。之後,教師也會引入一些藝術史、建築史中有意思的案例,比如“大熊星座”“聚傘花序”。學員将會很直覺地看到這些結構的異同:“大熊星座”不同于黃道十二宮示意圖,都是人想象的結果,但後者是抽象的,前者卻是刻意的,建立在已知物象聯想的基礎上;有着“聚傘花序”的勿忘我花,盡管對于繪畫新手也不好描繪,卻有着遠為鮮明的識别特征。

越是強有力的結構對于人的認知能力的意義就越大。例如希臘人就已經借用“記憶之宮”(Memory Palace),來幫助鞏固和消化一些零散的資訊,使之成為系統。類似于山東人喝酒,通過區分主次,你可以記住“坐在我左邊的人”要比“坐在我右邊的人”重要與否,進而不至于把他們張冠李戴。

場内練習是本課程實戰的重點。我們在附近的大型超市提前購買了一批具有較大多樣性的小商品(數量取決于授課人數),并準備膠水膠帶剪刀這樣的簡單模型工具。用于具體搭建實體空間的是标準尺寸的立方體紙箱。學員需要用學到的結構知識,分組搭建若幹拟真的“淘寶店鋪”。這些“店鋪”首先是學員需要思考的立方體紙箱之間的關系,比如并聯、串聯、向心……其次,學員抽到的小商品之間可能有着确定的,或者特殊的結構關系,比如“打包繩”可能搭配“登山包”“士力架”構成“屋外用品店”的可能。學員需要構造出自洽的空間邏輯,按照空間組合小商品,來解釋搭建這個結構的現實意義,可以是借機講述有趣的故事,或在樸素的結構之上,再用廢舊雜志照片拼貼,為“淘寶店鋪”添加恰當的圖像。

容易見到各種物品的日常語境遠比學院派的結構要直覺,例如小商品市場、倉儲貨站、建材商城等。随機搜尋不同類的“物”,将其打散、混合、随機選擇,你就可以重新搭配、主動聯想,并把它們一言難盡的關系投射至新的空間原型上進行轉化,比一般淘寶店主的腦洞還要大——比如從“打包繩”找到了“刷牙杯”還有“太陽能闆”你能做什麼?有的同學依此構思出了一種新型的“室内花園”的産品。“物”的品類之盛,使得我們無法簡化空間,有時候這種風馬牛不相及的尴尬,反而是創新結構靈感的重要來源。結構性思維訓練課程遠離抽象理念,基于真實的情境和主題,既把握原型結構的意義和效用,也推陳出新。“騎着馬找貓”,它是一個互動的,從點到面再到網的學習過程。

但是“空間”自身反而不大給力。大部分教室看上去設計雷同風格老套,除了大大小小偶然失靈的螢幕,你看不到什麼特别智能的裝修,也缺乏支援教學的擴充功能——可能大部分教育家都認為學生應該“一心隻讀聖賢書”?在這樣枯燥無味的實體環境中會培養出高度創新的人才嗎?作為思考能力的一部分的原型結構,它既不是超驗的,也不可能用有限的公式和規律來代表。相反,涉及特定的哲學和世界觀,結構整體地内含和建構于具體的情境之中,既是抽象的,也不妨有着生動的感覺形式(比如在大雨滂沱的森林中)和技術路徑(比如一個别開生面的迷宮)。

歸根結底,結構和人有關。

唐克揚

責編 邢人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