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民日报》宣传关角隧道大塌方抢险原创/ 报刊文选 梅梓祥推荐

作者:铁道兵文化
《人民日报》宣传关角隧道大塌方抢险原创/ 报刊文选 梅梓祥推荐
《人民日报》宣传关角隧道大塌方抢险原创/ 报刊文选 梅梓祥推荐
《人民日报》宣传关角隧道大塌方抢险原创/ 报刊文选 梅梓祥推荐

梅梓祥导读:

铁路隧道施工是艰苦、危险的活儿。铁道兵35年历史,承建铁路隧道1653座,912005.9延米,约占同期新建铁路隧道百分之五十左右。这其中,有当时全国最长的京原铁路驿马岭隧道、海拔最高的关角隧道;而最艰难、牺牲最多的隧道,因没有标准界定会更多。

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关角隧道因大塌方,127官兵被堵在隧道深处,经过紧急抢险,全体人员获救,成为当时的重要新闻,近50年来也一直被铁道兵和媒体追忆。我收藏了1975年7月17日刊载关角隧道抢险的《解放军报》。

这张报纸的通讯《一曲共产主义精神的赞歌》近4000字,由一版转二版,介绍关角隧道大塌方发生的原因,隧道塌方体内与隧道口里应外合日夜开挖出口,最后由外向里打入钢管通风,127名指战员成功脱险。

关角隧道介绍:

全长4009米的关角隧道海拔3680米,1958年8月由西宁铁路局修建,后因国家计划调整,1961年停工封闭。10多年积水浸泡和自然风化,洞内塌方淤积,地质尤其复杂。1974年上半年,铁道兵10师47 团施工,清理工作花了1年半时间,处理大小塌方130多次。1975年4月5日上午,隧道出口突然塌方近2000立方米,127名指战员封堵于洞内。面对生死考验,指战员想方设法脱离险境。洞外各级指挥员现场指挥抢险,组织营救。经过14个小时奋战,6日凌晨全体人员全部脱险。

《人民日报》宣传关角隧道大塌方抢险原创/ 报刊文选 梅梓祥推荐

一曲共产主义精神的凯歌

——记铁道兵某部指战员战胜大塌方的英雄事迹

不久以前,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某部一营,接受了在三千七百米的高原上打通一座大隧道的任务。山腹中机器轰鸣,人来车往,一派热气腾腾的战斗景象。

可是,一九七五年四月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这天上午十时半,一连副排长李再益同三个战士推着装满石碴的车出洞,来到离洞口约一百六十米处,掉下一块混凝土块。这事引起了他的高度注意。这是一座停工多年的未成隧道,现在掉混凝土块,不就是塌方的征兆吗?他抬头一看,发现洞顶裂纹增大,急忙招呼战士们推车快走,并立即将这异常情况报告副连长彭德富。彭德富赶来,见混凝土不断坠落,水管风管也在摇晃,一场大塌方就要发生。这时,他和李再益只要向前跑出几步,就可以脱离危险。可是,洞内还有一百多名正在施工的战友,如果跟着往外撤,一齐挤到这里,就会发生重大伤亡事故!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只听他俩大声喊道:"撤,快往里撤!"

在险区劳动的十多名战士刚刚撤离,轰隆一声巨响,一千五百多方土石倾塌了下来,把一百二十七名指战员 堵在隧道内。

《人民日报》宣传关角隧道大塌方抢险原创/ 报刊文选 梅梓祥推荐

(一)

一百多名指战员遇险的消息,迅速传向四方。从领导到群众,从军队到地方,千万个人一个共同的心愿:快,快赶到现场! 快把遇险的指战员抢救出来!

部队各级领导干部火速赶到现场,冒着继续落石的危险冲进隧道,进行观察,并立即成立了现场抢险指挥所。

消息传到了邻近的驻军某部。指战员们发出了同一个声音:“兄弟部队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兄弟部队的险情,就是我们的险情!”干部战士跑步搬运装车,一车车抢险急需的物资,飞快送到了现场。

消息传到了另一个友邻部队,部队领导同志亲自打来电话:“你们需要什么,我们就支援什么!”

某军医大学医疗队正准备去牧区巡回医疗,闻讯后也马上赶到隧道口,随时准备冲进洞去进行抢救。

地方党组织和广大群众对遇险的子弟兵更是关怀备至。省委派出负责同志日夜兼程向工地赶来,有关部门从三百多公里外送来了氧气。正在附近检查工作的州委负责同志、当地县委各部门负责人、医院的医生和许多工人、牧民、学校师生,也飞速赶到现场。

公路上车轮飞驰,山路上脚步奔腾。每个人的心里都牵挂着一百二十七名阶级兄弟的生命安全。

《人民日报》宣传关角隧道大塌方抢险原创/ 报刊文选 梅梓祥推荐

(二)

塌方,把隧道内外完全隔绝。洞内气浪扑人,烟尘弥漫,一片漆黑。本来高原的空气中含氧量就低,加上洞内空间狭小,呼吸更加困难,每昼夜流量一千二百多吨的地下水,塌方后排不出去,水位不断上升,随时可能发生新的塌方……这一切,严重威胁着一百二十七名指战员的生命。

在这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跟班作业的八名党员干部自觉地聚集到一块。他们想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想到怎样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干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于是,一次紧急支委扩大会召开了。会议作出两项决定,一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二是派人找寻横通道,从那里突围出去。

二连副指导员吴杨然,在漆黑中踩着高低不平的石碴,一个排挨一个排地给大家讲当前的情况,他代表党支部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战士,要发扬战争时期那么一种革命干劲和拚命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加强团结,坚持战斗到最后胜利!

党支部的号召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革命热情。同志们说:“塌方把我们堵在洞内,堵不住我们战胜困难的雄心壮志!”共产党员谢玉林和共青团员陆喜安,带头唱起了《沙家浜》中的一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漆黑的隧道里顿时活跃起来,一百二十多名指战员形成了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他们虽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但是每个人都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整个洞内洋溢着火一般的战斗激情。

为了寻找横通道,战士们纷纷向党支部请战。副营长吴德安、二连连长郑新成等带头前往。这座隧道当年通往外面的横通道早已封闭,找寻起来十分困难。他们打着手电筒,顺着洞壁仔细观察。突然,一处略为凹陷的边墙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他们便在这里往里挖,终于挖开了一个小洞,封闭多年的横通道口暴露在他们眼前。

但是,横通道也已被塌方堵死,进口处的支撑木已经腐朽,也随时有倒塌的危险。这时,许多战士赶来,争先恐后地要求承担打通横通道的任务。老战士们说,新同志身体还不太适应,这个任务我们包了。新战士们说,我们入伍时间不长,更需要经受艰苦的锻炼和考验。他们都争着承担危险的任务。

党支部最后确定,由干部、党员和老战士组成突击组,打通横通道。但是新战士们并没有休息。藏族战士多吉才让,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隧道里,把施工工具一件件地摸着捆好。抽水机司机覃达树怕地下水泡坏机器,把一百多公斤重的电动机卸下来搬到高处,他说:“就是我牺牲了,也要保存好机器,留给以后进来的同志继续使用。”

被封闭的隧道虽然狭小,战士们的胸怀却是如此宽广!他们想的是:只要生命没有停止,就要为党的事业继续战斗。

《人民日报》宣传关角隧道大塌方抢险原创/ 报刊文选 梅梓祥推荐

(三)

在这同一时刻,洞外的抢险工作在各级领导干部的亲自带领下,正在紧张地进

行着,他们兵分两路。一路从正洞塌力体顶部,一路从已被封闭的横通道下面,同时向隧道里掘进。

在横通道处担任指挥掘进的是团政委王成林和三连副连长刘生。刘生刚从团的理论学习班归来,当塌方发生时,他正带领战士们在洞外施工,眼看战友被堵在洞内,心急如焚。他下定决心:“就是牺牲自己也要救出战友……”

刘生带头冲到了掘进横通道的最前面。横通道里空气稀薄,他呼哧呼哧地直喘粗气,汗水模糊了双眼,他顾不得伸手擦一擦。突然有人喊:“石头,快闪开!”刘生扭头一看,不远处浮石滑动,立即抱了块木板顶上去,便带领战士们继续往前挖。

从正洞塌方体挖小导洞危险更大。但是,袁武学、党佰发、李三虎等几个战士,冒着可能发生新塌方的危险,战斗在最前面。共青团员袁武学,是连队的理论骨干,为了抢救战友,他一连在洞内战斗了七八个小时,又累又饿。连长叫他出去休息,他不肯;后来,连长硬把他拉了出去。在洞外吃了点东西,就又钻进小洞猛干起来。

在指战员们奋勇挖掘下,从外向里的两个导洞都在快速延伸。可是当正洞挖到十六米处,横通道挖到十九米处,又都连续发生了新的塌方。抢险遇到了新的阻碍。

这时,从洞内向外挖的横通道也发生了塌方。遇难的战士们在洞内边挖边塌,七八个小时过去了,只掘进了三四米。

隧道里氧气越来越少,头晕、脑胀、饥饿、寒冷一齐袭来,有的同志昏倒了。

更为严重的是,在离原塌方体不到百米的地方,边墙的裂纹加宽了,延长了。一切迹象表明,很可能要发生新的塌方。

面对这新的险情,有的主张把部队撤到隧道深处,避免再次塌方造成伤亡;有的认为如果发生新的塌方,部队将被两层塌方体堵塞,抢救出洞的希望更小。党支部发动大家讨论,最后决定,还是把部队往前拉,靠近塌方体,这样离洞口近些,可以争取尽快突围出洞。

部队迅速靠近塌方体后,由四名党团员组成的一支突击队,从塌方体顶部继续向外挖。在虚碴上打洞子,好比从虎嘴里拔牙。但是四名突击队员为了保护战友,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他们立刻冲上了塌方体顶部。共青团员刘和平,前一天为抢救一个阶级兄弟刚输了血,今天为了抢救一百多名战友,又以惊人的毅力战斗在塌方体上。过度的疲劳,严重的缺氧,使共青团员杨志峰昏倒了;他醒来后又冲上去战斗。

从这里打开的小洞,在一寸一尺地向外伸延。

《人民日报》宣传关角隧道大塌方抢险原创/ 报刊文选 梅梓祥推荐

(四)

洞外,在正洞塌方体上向里掘进的指战员们,在处理了新的塌方后,又加速向前掘进。

洞内洞外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战斗也更加艰巨。始终战斗在最前面的袁武学,这时感到胸口像塞了一团棉花,呼吸特别困难。他想:我们在洞外挖都憋得慌,被堵在里面的战友们一定更难受,要是能捅进一根管子去,既能通气,又能互通消息,那该多好啊!他的想法,立即得到抢险指挥所的支持。他们找来一根长长的钢管,为了防止下管时管心被堵,他们在钢管的一端套上手套,捅到了洞内。一根钢管连内外,革命战友心贴心。在洞内已经坚持了很长时间的指战员们,突然听到从钢管里传来刘副部队长从洞外传来的亲切的声音,一下子就沸腾起来了,人们情不自禁地欢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

在洞外、洞内的共同努力下,塌方体终于掘通了一个两米来长的小洞。副营长吴德安、副指导员吴杨然迅速组织一百多个同志撤出,洞内剩下的人不多了,这时,一根支撑木突然倾倒,土石块哗哗直往下掉,眼看小洞又有被堵死的危险。吴德安奋力冲了上去,斜躺着身子把支撑木死死顶住,一手打着手电照路, 一手拉着战士们迅速撤离。当战士们噙着眼泪从他的双腿上匍匐出洞后,吴德安和吴杨然才最后撤离险区。

经过十四个多小时的英勇奋战,遇险的一百二十七名指战员在六日凌晨一点全部安全脱险了。早已守候在洞口的首长和同志们,一齐拥上前去,搀扶和拥抱脱险的战友。医务人员对处于昏迷状态的十四名战士立即进行抢救。他们在奔赴团卫生队的汽车上,把这些战士紧紧抱在怀里,不断给他们输送着氧气。

部队和地方的各级领导同志纷纷赶到了卫生队,看望脱险的战士们。七日上午,州、县负责同志带着各族人民对子弟兵的亲切关怀前来慰问,当他们走到新战士申福安的床前时,却不见人了,只见茶缸下压着一张纸条。表示要用党和毛主席给予的第二次生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奋斗。

此刻,病情尚未痊愈的申福安,正顶着狂风卷起的漫天飞雪,满怀豪情地向隧道工地走去。

经过这场抢险战斗的锻炼,指战员们更加坚信,只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任何危险都可以战胜!

几天以后,工地上红旗飘扬,炮声隆隆,歌声嘹亮,又是一派沸腾的战斗景象。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