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黄靖 ||《厮守十圩港》

作者:铁道兵文化
黄靖 ||《厮守十圩港》

作者 黄靖

姜太公直钩子钓鱼,愿者上钩。周君笼网捕鱼是愿者进网。前者是古老的传说,后者是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人民公园东门外数百米的十圩港边。主人翁是我的同学、战友周君。姜太公渭水垂钓待明主,以期施展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周君十圩港捕捞只为取乐。

1968年春,我与周君身穿簇新的军装,从靖江城出发,意气风发地奔赴千里之外的成昆线工地。新兵连我介绍他入团,老连队,具体说是铁道兵第十师战士文艺宣传队,他是我的入党介绍人。周君多才多艺,兴趣广泛。看家才艺是拉二胡。到宣传队又爱上弹三弦、吹圆号。一曲圆号独奏曲《打虎上山》,从军队吹到地方。如今嘴唇松驰,只得忍痛割爱,但二胡演奏风采依旧,为平淡的退休生活凭添几分艺术情趣。

黄靖 ||《厮守十圩港》

/靖江 体育中心(图片来源网络)/

而今,我俩都年逾古稀,他每天上午在老体育场散步,说是那儿铺设的塑胶跑道有弹性,不伤膝关节。中午一两老酒,下午六十牌青儿。我上午读书写作,中午老酒二两。一觉睡醒,悠哉游哉地漫步公园,消磨时光。老哥俩仿佛两股道上跑的车,准时准点按各自的运行图行驶。

一天,我正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望呆,一个熟悉的身影突然出现。周君来了。屁股一妥,并肩而坐。

“没打牌?”我诧异地问。

“戒赌了。”他淡淡地说。

原来,他患有腰疾,不宜久坐。倘遇上烟鬼子牌友,更是呛得吃不消。狠狠心,说戒就戒了。午睡醒来,沏一壶茶,拉拉二胡,看看电视。实在无聊,便踱到十圩港散散心。

说起十圩港,他顿时两眼放光,话语间溢满沧桑。

黄靖 ||《厮守十圩港》

/靖江 十圩港风光(图片来源网络)/

想当年,十圩港水清冽可饮。拆迁选址,哪儿都不去,就选中现在的宅基地,不仅沾水之灵气,且方便生活。新房落成,随即置办扁担、水钩、水桶、水缸。每天清晨,头一件事便是挑水,满足全家洗衣做饭之需。夏天从来不洗热水澡,披着晚霞,带着儿子野游。谁知好景不长,先是觉得洗冷水澡不那么畅快,浑身粘乎乎地不爽。继而水质发黑发臭,水面上常常飘浮水泡泡形状的油污。说着说着,周君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告别过去似地顿了顿,喜形悦色地说:“现在好了,水清岸绿。落潮后岸坎上爬满螺蛳,一撸一盆,爆炒下酒,鲜美无比。”

一日,他正津津有味地追剧,忽听有人呼唤:“老周,老周。”循声而去,只见一位邻居忙手脚乱地拉网笼。他一看,一兜活蹦乱跳的鲜鱼,乐了。这活儿不错。不妨买网一试。

这是一口叫不上名儿的渔具。形制为圆柱型,长1.2米,直径60公分。网口置漏斗状内口,末端仅20公分。鱼进网内,无法逃脱。网扔港里,用绳系于岸。 隔一两小时查看一次。有鱼捉鱼无鱼再次扔入水中,人在家中坐,网在港里等,不操心不费神,好不自在惬意。有道是:“吃鱼没有取鱼乐。”每当起网时,听到噼哩啪啦的击水声,周君高兴得心都要蹦出来,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如花绽放。有一回,居然有条十几斤重的青鱼钻进网笼,费了老鼻子劲才拖上岸,怎么倒都倒不出来。只好破网取鱼。面对胖娃娃似的大家伙,老俩口束手无策。求助于人称“活络麻子”的小舅子。年轻人百思不得其解,那倒霉蛋怎么就自投罗网呢?左看右看,觉得值不少钱昵。 建议卖给饭店。 周君笑笑说:“你缺钱?还是我缺钱。 烧烧,大家分分。”于是。我也分享得一盆红烧鱼块。一高兴,多喝了一杯酒。

黄靖 ||《厮守十圩港》

/快乐钓鱼人(图片来源网络)/

自那以后,隔三岔五,周君的夫人便送河鲜上门。有回竟一下子送来四只小甲鱼,而且收拾得干干净净,可直接下锅。

在我们这拨战友的夫人中,数周夫人最能干,性情爽朗,有嘴有手。我头一回见她,他们正热恋着。一个人边烧火边上灶,眨眼功夫,端上一盆色香味俱全的青椒炒猪肝,斟满一碗江南红酒。虽说岁月不饶人,但说话办事依然风风火火,古道热肠,乐于助人。凡左邻右舍、亲戚朋友来十圩港放生,她都主动帮忙。不知不觉,也善心勃发,到菜市场买鱼或螺蛳放生。

捕捞,放生。放生,捕捞。不经意间,老俩口玩起了生态平衡。与十圩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互利互惠的厮守。

前两年,儿子在新城区买了新房,邀二老搬去同住,以便照顾。老俩口思谋再三。实在舍不得相守几十年的十圩港那无忧无虑,无欲无求,看潮起潮落、船来船往、云展云飞的环境,他们觉得如此这般生活,赛过神仙。姜太公有灵,恐怕会眼热呢。真正实现了自然和人文意义上的厮守。

黄靖 ||《厮守十圩港》

黄靖 简介

黄靖江苏靖江人,1949年出生。

1968年3月入伍,随铁道兵某部转战巴山蜀水、青藏高原,先后参加过成昆线、襄渝线、青藏线等铁路大动脉的建设。1983年1月转业。长期从事军队和地方的文化宣传工作,曾任中共靖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靖江市文联主席。

业余坚持写作,已出版散文随笔集《山的况味》《铁色年华》《遥望昆仑》。

2004年2月赋闲,致力于弘扬宝卷文化。以宝卷活态传承为学术取向,边读书思考,边调查写作。2012年走出靖江,寻访十省(市),调查、考察各地活态传承的宝卷,艰辛探索现代文化语境下中国宝卷传承发展的一般规律。著有专著五种:《宝卷笔记》《宝卷民俗》《善化人生·靖江民间讲经》《解读靖江宝卷》《中国活宝卷调查》。《宝卷笔记》入选"泰州市建市二十周年二十本好书";《宝卷民俗》被评为古吴轩出版社"2013年度十本好书";《解读靖江宝卷》荣获"江苏省文艺大奖·第五届民间文艺奖·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中国活宝卷调查》入选2018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获评"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入围作品和"江苏省文艺大奖·第六届民间文艺奖·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

现为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靖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编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