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靖 ||《厮守十圩港》

作者:鐵道兵文化
黃靖 ||《厮守十圩港》

作者 黃靖

姜太公直鈎子釣魚,願者上鈎。周君籠網捕魚是願者進網。前者是古老的傳說,後者是真實的故事。發生在人民公園東門外數百米的十圩港邊。主人翁是我的同學、戰友周君。姜太公渭水垂釣待明主,以期施展治國安邦的雄才大略。周君十圩港捕撈隻為取樂。

1968年春,我與周君身穿簇新的軍裝,從靖江城出發,意氣風發地奔赴千裡之外的成昆線工地。新兵連我介紹他入團,老連隊,具體說是鐵道兵第十師戰士文藝宣傳隊,他是我的入黨介紹人。周君多才多藝,興趣廣泛。看家才藝是拉二胡。到宣傳隊又愛上彈三弦、吹圓号。一曲圓号獨奏曲《打虎上山》,從軍隊吹到地方。如今嘴唇松馳,隻得忍痛割愛,但二胡演奏風采依舊,為平淡的退休生活憑添幾分藝術情趣。

黃靖 ||《厮守十圩港》

/靖江 體育中心(圖檔來源網絡)/

而今,我倆都年逾古稀,他每天上午在老體育場散步,說是那兒鋪設的塑膠跑道有彈性,不傷膝關節。中午一兩老酒,下午六十牌青兒。我上午讀書寫作,中午老酒二兩。一覺睡醒,悠哉遊哉地漫步公園,消磨時光。老哥倆仿佛兩股道上跑的車,準時準點按各自的運作圖行駛。

一天,我正坐在公園的長椅上望呆,一個熟悉的身影突然出現。周君來了。屁股一妥,并肩而坐。

“沒打牌?”我詫異地問。

“戒賭了。”他淡淡地說。

原來,他患有腰疾,不宜久坐。倘遇上煙鬼子牌友,更是嗆得吃不消。狠狠心,說戒就戒了。午睡醒來,沏一壺茶,拉拉二胡,看看電視。實在無聊,便踱到十圩港散散心。

說起十圩港,他頓時兩眼放光,話語間溢滿滄桑。

黃靖 ||《厮守十圩港》

/靖江 十圩港風光(圖檔來源網絡)/

想當年,十圩港水清冽可飲。拆遷選址,哪兒都不去,就選中現在的宅基地,不僅沾水之靈氣,且友善生活。新房落成,随即置辦扁擔、水鈎、水桶、水缸。每天清晨,頭一件事便是挑水,滿足全家洗衣做飯之需。夏天從來不洗熱水澡,披着晚霞,帶着兒子野遊。誰知好景不長,先是覺得洗冷水澡不那麼暢快,渾身粘乎乎地不爽。繼而水質發黑發臭,水面上常常飄浮水泡泡形狀的油污。說着說着,周君重重地歎了一口氣,告别過去似地頓了頓,喜形悅色地說:“現在好了,水清岸綠。落潮後岸坎上爬滿螺蛳,一撸一盆,爆炒下酒,鮮美無比。”

一日,他正津津有味地追劇,忽聽有人呼喚:“老周,老周。”循聲而去,隻見一位鄰居忙手腳亂地拉網籠。他一看,一兜活蹦亂跳的鮮魚,樂了。這活兒不錯。不妨買網一試。

這是一口叫不上名兒的漁具。形制為圓柱型,長1.2米,直徑60公分。網口置漏鬥狀内口,末端僅20公分。魚進網内,無法逃脫。網扔港裡,用繩系于岸。 隔一兩小時檢視一次。有魚捉魚無魚再次扔入水中,人在家中坐,網在港裡等,不操心不費神,好不自在惬意。有道是:“吃魚沒有取魚樂。”每當起網時,聽到噼哩啪啦的擊水聲,周君高興得心都要蹦出來,臉上的每一條皺紋都如花綻放。有一回,居然有條十幾斤重的青魚鑽進網籠,費了老鼻子勁才拖上岸,怎麼倒都倒不出來。隻好破網取魚。面對胖娃娃似的大家夥,老倆口束手無策。求助于人稱“活絡麻子”的小舅子。年輕人百思不得其解,那倒黴蛋怎麼就自投羅網呢?左看右看,覺得值不少錢昵。 建議賣給飯店。 周君笑笑說:“你缺錢?還是我缺錢。 燒燒,大家分分。”于是。我也分享得一盆紅燒魚塊。一高興,多喝了一杯酒。

黃靖 ||《厮守十圩港》

/快樂釣魚人(圖檔來源網絡)/

自那以後,隔三岔五,周君的夫人便送河鮮上門。有回竟一下子送來四隻小甲魚,而且收拾得幹幹淨淨,可直接下鍋。

在我們這撥戰友的夫人中,數周夫人最能幹,性情爽朗,有嘴有手。我頭一回見她,他們正熱戀着。一個人邊燒火邊上竈,眨眼功夫,端上一盆色香味俱全的青椒炒豬肝,斟滿一碗江南紅酒。雖說歲月不饒人,但說話辦事依然風風火火,古道熱腸,樂于助人。凡左鄰右舍、親戚朋友來十圩港放生,她都主動幫忙。不知不覺,也善心勃發,到菜市場買魚或螺蛳放生。

捕撈,放生。放生,捕撈。不經意間,老倆口玩起了生态平衡。與十圩港,實作了真正意義上的互利互惠的厮守。

前兩年,兒子在新城區買了新房,邀二老搬去同住,以便照顧。老倆口思謀再三。實在舍不得相守幾十年的十圩港那無憂無慮,無欲無求,看潮起潮落、船來船往、雲展雲飛的環境,他們覺得如此這般生活,賽過神仙。姜太公有靈,恐怕會眼熱呢。真正實作了自然和人文意義上的厮守。

黃靖 ||《厮守十圩港》

黃靖 簡介

黃靖江蘇靖江人,1949年出生。

1968年3月入伍,随鐵道兵某部轉戰巴山蜀水、青藏高原,先後參加過成昆線、襄渝線、青藏線等鐵路大動脈的建設。1983年1月轉業。長期從事軍隊和地方的文化宣傳工作,曾任中共靖江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靖江市文聯主席。

業餘堅持寫作,已出版散文随筆集《山的況味》《鐵色年華》《遙望昆侖》。

2004年2月賦閑,緻力于弘揚寶卷文化。以寶卷活态傳承為學術取向,邊讀書思考,邊調查寫作。2012年走出靖江,尋訪十省(市),調查、考察各地活态傳承的寶卷,艱辛探索現代文化語境下中國寶卷傳承發展的一般規律。著有專著五種:《寶卷筆記》《寶卷民俗》《善化人生·靖江民間講經》《解讀靖江寶卷》《中國活寶卷調查》。《寶卷筆記》入選"泰州市建市二十周年二十本好書";《寶卷民俗》被評為古吳軒出版社"2013年度十本好書";《解讀靖江寶卷》榮獲"江蘇省文藝大獎·第五屆民間文藝獎·優秀民間文藝學術著作獎";《中國活寶卷調查》入選2018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獲評"第十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優秀民間文藝學術著作"入圍作品和"江蘇省文藝大獎·第六屆民間文藝獎·優秀民間文藝學術著作"。

現為中國俗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靖江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

編輯: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