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夏季养阳正当时,这份养阳“三字经”请收好

作者:广东中医药

万病皆损于阳气,阳气是生命之本,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阳气不足,人就会生病。进入夏季,人的阳气活动逐渐旺盛,夏热皮肤开泄,加之乘凉饮冷,容易损伤阳气。

中医认为,夏季养生要重视“养阴液、护阳气”,这份夏季养阳“三字经”请收好。

夏季养阳正当时,这份养阳“三字经”请收好

夏季养阳“三字经”

1、慎起居

夏季自然界万物生长旺盛,起居也应随之作适应性调节,如清晨早起,洗漱后宜在室外清静处多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这样可舒展全身阳气,令人神清气爽。

2、调精神

夏季养生要重精神调摄,要学会保持精神安静、心情舒畅,心静人自凉。这样能达到护养阳气,阴津不伤之目的。选择参加绘画、钓鱼、书法、下棋、种花等活动,有助涵养性情,内心平和。

3、睡午觉

夏季日长夜短,睡眠相对少,加之出汗多容易疲乏。适量午睡,能养阴护阳,使大脑和全身得到放松,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体力。午睡要注意卧室通风、凉爽适当,睡时加盖薄被以防受凉。

4、巧运动

适量运动有助调畅气血、养护阳气。但运动不能过于剧烈、大汗淋漓,汗多易伤心阴,也损阳气。最好选择一些“轻运动”如打太极拳、散步、慢跑等,运动早晚进行为佳。

5、食清淡

以低脂、低盐、多维、清淡为主,宜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早、晚宜食粥,午餐宜喝些菜汤。苦瓜、丝瓜、苦菜、芹菜等苦味食品宜多吃,既可促进食欲,又能泄热排毒。

6、常补水

夏天气温高,不渴也要多喝白开水或常吃西瓜、梨之类水果,既可降温防暑,又能稀释血液防中风等。

7、勿贪凉

夏季,空调、电扇不宜开得过大过久,出汗后别马上冲凉,否则易因体温骤降而引起“空调病”或伤风感冒。不要在露天、过道处卧睡,否则会受凉发生头痛。夏季雨量增多,雨后温度急剧下降时,适当添衣以防暑湿感冒。

8、忌生冷

生冷之品易伤脾胃阳气,过食可能发生痉挛性腹痛、腹泻、呕吐、头痛等。

9、多泡脚

用热水泡脚,既祛除全身的寒气,又解乏,使全身舒缓放松,有利于养护阳气。

养阳泡脚方:先用开水把艾绒烫一下,然后把水调至40℃左右泡脚,当身上有微微发潮的感觉时停止泡脚。

10、搓腰膝

将双手手掌心放在膝关节上,用合适的力度、均匀地进行摩擦,每天晚上50~100下,直至摩擦部位发红、发热,可给关节“加温”。搓搓腰眼能温暖肾阳,整个身体也会感觉热乎起来。

夏季养阳正当时,这份养阳“三字经”请收好

11、贴肚脐

六七颗花椒,一颗桂圆肉,加一点艾绒,一起打碎,搓成一个小球,晚上入睡前放入肚脐中,用胶带封住,起床后揭掉并洗净肚脐部。花椒驱寒除湿,桂圆补血,艾绒乃纯阳之性,共用可补阳虚。(以上方剂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12、灸关元

关元穴属于任脉,自古便是保健强身的要穴。怕风、怕冷、四肢冰凉、精力衰退、身体衰弱、伴有胃肠或泌尿等疾病的人群都可以灸灸关元穴。根据寒邪或虚损程度每次灸15~30分钟,每周2~3次。

夏季养阳正当时,这份养阳“三字经”请收好

13、常消毒

夏季气温高,病菌繁殖很快。室内要注意经常通风消毒,可适当喷洒消毒液,或用艾叶燃熏杀菌。

14、晒后背

通过晒晒后背来补充阳气。每过两个小时,走到阳光照到的窗前,转过身来,背对窗子站上10分钟。后背的督脉,就好比是人体的发电厂”。太阳晒在后背的督脉上,就能给你的“发电厂”补充点儿能量。

夏季养阳正当时,这份养阳“三字经”请收好

手脚冰凉

阳虚则外寒。阳虚之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手脚冰凉,尤其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很长时间都捂不热,这是因为四肢末端得不到阳气的温煦,血液循环差。阳虚得越厉害,手脚的温度就越低,症状严重的人,肘膝关节以下都是凉的。

怕冷怕风

所谓“阳气卫外而为固也”,若阳虚化生的热量不够、人体抵御外寒的能力也差。这种怕风怕冷的现象并不是因为气候寒冷暂时出现的,而是长期的现象,这种人穿的衣服总比别人多,耐热不耐寒,常年体温偏低。头怕风吹、后背怕凉,对疾病的抵抗力差,发烧达37度多就很难受。

频繁感冒咳嗽

阳气有固表的作用,阳虚之人体表的保护屏障比正常人要弱,在同样的环境下比别人更容易反复得感冒、咳嗽、鼻炎、支气管炎这样的肺系表证,而且痊愈得很慢。疾病症状是“正气”与“外邪”争斗的表现,阳气充足则“战况激烈”,阳气不足虽“战况缓和”,但邪气反而会直接入侵身体深处,缠绵反复。

夏季养阳正当时,这份养阳“三字经”请收好

脾胃寒凉易腹泻

有些人一旦着凉或吃寒凉食物就肚子痛、拉肚子,平时大便也常不成型。这是阳虚之脾阳不足引起的。脾是人体后天之本,如果脾阳不足,运化能力差,脾胃之气不能持续地供养五脏,最后阳气就会越来越虚弱。

夜尿多睡眠差

有的人晚上没喝多少水,但还是要起夜,甚至一晚上起来好多次,导致第二天早上起来人昏昏沉沉的,整天没精神。这是肾阳虚的典型表现。身体里的水不能被肾阳运化蒸腾,直接排出去了,喝点水就跑厕所,小便清长。■

【来源:首都中医、中国中医药报、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