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作者:与君説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文、编辑|王平仄

要说哪家的酒最贵,茅台五粮液争先恐后,但要说哪家的酒质量普遍很高,那就非“精神之酒”《百家讲坛》莫属。

因为“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如果武松是三碗不过岗,那么听《百家讲坛》的观众们好多都是一碗都过不了岗。

实在是各位大拿们所讲述的上下五千年之瑰丽太过于勾人心魄,醉人心扉。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名家们与其代表节目也是成为不少人流连忘返,频频回味的无上珍馐。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要是按报菜名的形式一报,那就真是群英荟萃:鲍的《水浒》、易的《三国》、王的《史记》、阎的《清史》、钱的《西游》、郦的《阳明》、刘的《红楼》……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那么接下来就让小编带着大家来盘点一下有哪些文化明星让人念念不忘,以及他们的现状究竟如何。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鲍鹏山

古有金圣叹将那《水浒传》点评的是细思极恐、入木三分,今有鲍鹏山以别样视角再话《水浒》江湖事。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有道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可另一句老话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结合两句来看就是李白的那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面对金圣叹的珠玉在前,鲍鹏山想要不显得班门弄斧就需要另辟蹊径、别出心裁。

于是他就以“文化和制度”这一角度“鞭辟入里”地“大刀阔斧”。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为什么说鲍老师是大刀阔斧呢,是因为他敢说敢讲敢挖,人心算计、城府计谋他是层层递进地给大家解释。

而在逻辑性的基础之上鞭辟入里,听起来人物是立体的、事件是有趣的、观众听起来是津津有味,在听的过程中甚至有痛快淋漓之感。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凝视人性的深渊常常会让人冷汗直下,而在“鲍师傅”的加工之下,这冷汗又转换为一种痛快。

就好比是本来因为按摩师傅的一阵敲打而龇牙咧嘴,不料等到疼劲过去呈上来就是一阵“飘飘欲仙”。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鲍鹏山新说水浒》就是有这种魔力,鲍老师也因为这档节目而声名大振。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不过鲍老师有着身为学者的踏实,他没有自喜于取得的成绩,反而是如履薄冰般地继续深造。

但人不出门,名声在外,鲍老师的粉丝是越来越多,他也乐意跟大家交流学问。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在近期鲍鹏山参加的同窗宴上,已然白发的他没有什么架子,朴素的衣着上始终挂着自如的笑意。

只是在他这平凡的外表下藏着的是如玉般的修养和如渊般的深邃。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易中天

文学史上有这么一句话:如果列夫托尔斯泰代表了俄国文学的广度,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就代表了俄国文学的深度。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如果姑且大胆地套用在鲍鹏山身上,那就是鲍鹏山的节目是将人性的深度指给你看,而易中天的节目则是既孺妇皆可懂又横跳不乱有广度。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易中天之于《百家讲坛》,就好比是珠联璧合。

易中天借助这个平台向观众们宣泄自己的满腔文气,从“汉代风云人物”到“易中天品三国”,他都能侃得头头是道。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能够站在《百家讲坛》讲演,那就不是说一个只会埋头做学问的人能降得住的。

所以说讲者需要能讲得有理、讲得有趣、讲得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而易中天是都做到了,他的三国系列就好比是将那风云人物一个个地给你拉下神坛,让他们裹上泥、吃着大葱、蹲地上跟你面对面地唠嗑。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就是如此的接地气,如此的生动有趣,他那带有鼻音的嗓音搭配着诙谐的话语向来逗得不少人在听节目时会心一笑。

更是惹来一些模仿者以易中天的嗓音制造笑点。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要说起来模仿者向来是模仿那些名流明星,谁要是去模仿一个学者,倒是显得有些“不务正业”。

可偏偏易中天就有模仿者,这就从侧面印证了易中天的形象在公众印象里的占比量以及受欢迎程度。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而易中天是个学者不假,但他更让人议论纷纷的便是他是一个“务实”的学者。

这份“务实”指的是他敢当着公众面说出我要赚钱。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提起学者,一些人的刻板印象便是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高雅人物。

可偏偏易中天给各位来了个“学者祛魅”,告诉了大家学者也是要吃饭赚钱生活的。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这份不装一方面让一些人欣赏易中天的“真”,但也有另一部分人对于易中天是带有一种敌意的。

成名之后的易中天实现了对求富的追求,面对非议也是乐此不疲地回怼。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如此有个性的文人自然是毁誉参半,而即使如今不再频繁出现在荧幕之上,但线下的一些历史活动中还是能见到易中天的身影。

想来易中天自有自己的快意与恩仇。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郦波

“行之余则成,心即理自成。知行合一处,浑然有天成。”

前不久的生日当天,南师大教授郦波为自己写下了这篇明抒己趣,暗合己道的小诗。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从诗文中不难看出王阳明心学思想对其的影响,而郦波也确实是凭借讲解王阳明而收获了不少关注。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圣人王阳明留给后世的坦荡宣言。

他所留下的心学更是启迪着不少人抖擞精神,知行合一。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要说起来,心学本就是一种带有些许抽象的东西,对于一些读者而言自然会产生一些误读。

不只是读者,就连王阳明的徒子徒孙中,也有不少人把心学理解错,误入歧途,陷入诡辩的横流之中。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而郦波在《百家讲坛》上为大家讲解王阳明的学问,这本身就是一种拨乱反正。

倒也不是说郦波的理解就一定正宗,但是他能够将道理规整得符合当下的价值观与行为要求。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也就是说郦波是巧妙地将心学与现实进行了一种交接,从而简化了心学的门槛,使得它能够帮助更多心有所执的人。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一代宗师叶问之所以能够闻名,不只是因为影视作品的宣传,而是在于他在保留咏春真功夫的同时将其动作简化,从而使得咏春更易于传播与练习,并且咏春之真义依旧存在。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郦波的贡献自然还远没有达到叶问的地步,但他能够将心学通俗易懂地讲解给观众,也着实是一份成绩。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并且郦波也是一个灵活的幽默者,那句化用徐志摩《再别康桥》来形容辛弃疾刺杀金人的名句也是让一些观众津津乐道了好久:轻轻的我来了,正如我轻轻地走,挥一挥匕首,不留下一个活口。

这便是郦波老师的风趣,同时也是他的澄然所现。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结语

《百家讲坛》之中,名家辈出,各有风骚。

如那力挽狂澜的阎崇年先生、渊博亭立的王立群先生都是不折不扣的大家,也是历经观众审阅之后所推举的“大腕”。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至于某些争议较大的讲演者如于丹等,并不能掩盖《百家讲坛》的深厚底蕴。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百家争鸣谁为雄不好说,但争鸣所为启天下是真,即使风流散去,但经历时光淘洗,《百家讲坛》依旧是那坛醇香十足的美酒。

能够被大家时不时取起一瓢畅饮,也不失为一种快然。

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MCN 首发激励计划#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1】《学者鲍鹏山:10年过去,我讲的《水浒》没被超越》——中国新闻周刊

【2】《王阳明临终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