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揭秘司马懿的成功之道:能力不如对手,就“熬死”他们!

作者:趣说历史

令人惊异的是,《三国演义》中这位最终的胜利者,西晋王朝的奠基人,留给我的印象却是如此迥异。

尽管史籍上详尽地描绘了他的外貌:目光锐利如鹰,回首如狼,预示着非凡的气质,但在我眼中,他的形象却显得模糊不清。我难以相信这位看似昏聩的老者,能拥有鹰一般锐利的目光和狼一般灵敏的听觉。我无法想象那双看似浑浊的眼睛会突然放射出凌厉的光芒,更无法想象他那种“身不动而头向后转”的“狼顾”姿态。

揭秘司马懿的成功之道:能力不如对手,就“熬死”他们!

我明白这样的评价对他并不公正。他,一个被曹操视为心头大患、诸葛亮视为劲敌的人物,一个集厚黑学之大成的智者,一个为子孙后代奠定天下基础的智者,本应有着深沉而诡谲的气质。然而,他在我面前展现的,却是一次次的装聋作哑,假装痴呆。每当读到这位永远沉默寡言、面无表情的老者出场时,我总是不由自主地与他的政敌一样,嘴角微撇,露出一丝轻蔑的笑意。

是的,他确实是一个乏味的人物。与那些才华横溢的谋士和英勇无畏的武将相比,他显得平淡无奇:没有曹操的霸道和狂放,没有诸葛亮的洒脱和智慧,没有周瑜的风度和从容,没有吕布的勇猛和霸气,没有孙策的激情和活力……在整部书中,最无趣、最无英雄气概也最不受欢迎的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始终处于困境中的刘皇叔,另一个便是这位司马宣王。

揭秘司马懿的成功之道:能力不如对手,就“熬死”他们!

然而,恰恰是这位最无趣、最无英雄气概也最不受欢迎的司马懿,最终笑到了最后。或许这就是命运的玩笑,那些曾经风云一时的英雄豪杰,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他们的争斗和角逐,最终却为司马懿铺就了通往胜利的道路。这不禁让我感叹:“时无英雄,竖子成名。”

回顾司马懿的成功之路,我感到一种难以言表的荒谬。虽然他确实有着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但与那些杰出的人物相比,他仍然显得逊色。他打仗不如曹操,治国不如诸葛亮,识人不如刘备,谋略不如郭嘉、贾诩,勇武不如关羽、张飞,魅力不如孙策、周瑜……然而,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最后的赢家,最主要的原因却是他的长寿。他比曹操多活了31年,比刘备多活了28年,比曹丕多活了25年,比诸葛亮多活了17年,比曹叡多活了12年,仅比孙权早逝一年,一直活到了73岁的高龄。在三国后期人才凋零的时期,他能够笑看风云变幻,最终成为了胜者。

揭秘司马懿的成功之道:能力不如对手,就“熬死”他们!

然而,长寿的代价也是沉重的。司马懿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从29岁出仕到曹丕称帝,他被压制了整整10余年;曹操、曹丕相继去世后,他才开始崭露头角但不久又被贬黜;虽然后来得以官复原职但又被诸葛亮多次击败;好不容易熬过了诸葛亮的时代却又被政敌曹爽排挤长达10年之久……在这漫长的73年生命中,有44年是在仕途上度过的而大部分时间都在不如意中度过这样的生活无疑是压抑和痛苦的。

然而面对如此不公甚至残酷的命运司马懿却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毅力。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忍耐和蛰伏隐藏自己的锋芒掩饰自己的光彩甚至牺牲自己的人格无论是身处高位还是身处江湖他都始终坚韧不拔地承受着来自对手和命运的种种打击和考验。割草喂马的生活没有磨灭他追求成功的决心;曹氏祖孙的猜疑和冷淡没有瓦解他的力量;宦海的起伏没有淹没他;战场的失败没有击垮他;政敌的打压更是没有动摇他的决心……

揭秘司马懿的成功之道:能力不如对手,就“熬死”他们!

他的对手们虽然在性格上各有优势但同时也各有致命的弱点。曹操因贪而败过分的自我膨胀使他盲目轻敌导致了赤壁之战的惨败;周瑜因嗔而败过分的嫉妒使他英年早逝留下了千古遗憾;诸葛亮因痴而败对信念的过分追求耗尽了他的生命之火最终油尽灯枯。狂放的曹操败于狂放激情的周瑜败于激情执着的诸葛亮败于执着他们鲜明的性格成就了他们也毁灭了他们。而司马懿却不同他的性格上几乎没有任何亮点但也因此没有任何破绽和缺陷这是他的乏味之处也是他的高明之处更是他的可怕之处。

在旁人看来在我们这些读者眼中喜怒哀乐忧悲惊恐等情绪能够轻易影响一个人的心境但在司马懿这里却完全不起作用。他没有恐惧即使刺客的利刃架在脖子上他也能保持冷静继续假寐;他没有沮丧即使一次次被贬黜一次次失败他都没有灰心丧气一蹶不振。

揭秘司马懿的成功之道:能力不如对手,就“熬死”他们!

他并不拥有欢乐,即便在获得了各种辉煌成就后,他也没有长久沉浸在胜利的欢愉之中,而是持续费尽心思,呕心沥血地筹划下一步的策略;

当然,与历史上众多成功的政治家一样,他亦不具备怜悯之心,战胜曹爽后,不为任何哀求所动摇,彻底展现了“对敌需狠,除恶务尽,无论老少,无一幸免”的决绝,冷酷无情地铲除了对方的家族;

最为关键的是,他缺乏愤怒的情感,面对诸葛亮的羞辱,他竟能泰然自若地穿上女装,面对曹爽的嚣张跋扈,他宁愿卧病在床假装疯癫;

……

最可怕的是,这种忍耐的能力似乎已达登峰造极之境,他的情感几乎能随心所欲地收放自如,完全屈从于理智的掌控。在这一点上,与司马懿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刘备。在《三国演义》中,最擅长忍耐的两人,无疑就是他们。两人均怀有雄心壮志,同样忍辱负重,同样压抑自我,但二者之间最大的差异,使得他们虽形似却神不似。来自北方的刘备,身上带有几分胡人的坚韧与热血,他终究是一个性情中人,否则在关羽、张飞相继去世后,他不会如此悲痛欲绝,不会冲动地进攻东吴,即使付出所有代价也在所不惜。他的压抑与自我本性背道而驰,因此他的忍耐充满了被动的痛苦。然而司马懿却截然不同,他的忍耐完全出于清醒冷静的主动选择,显得如此平静自然。我不禁怀疑,他的性格中是否天生就带有一种冷漠与无情,或许正如吕布纯粹为战斗而生,他也纯粹为玩弄权术而生?他究竟是怎样的人?一个冷酷的人,一个狠辣的人,一个不择手段的人,一个几乎不能被称之为人的人,简直就是一台冷漠的机器,只有对形势和利益的精密计算,没有任何常人的情感。

揭秘司马懿的成功之道:能力不如对手,就“熬死”他们!

不知为何,这位人物让我联想到了关汉卿的自我表白:

“我是一颗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

司马懿确实是一只龟,一只长寿的龟,龟虽寿;更是一只缩头的龟,一个忍者龟,龟中的仙人。

但他仅仅是一味地隐忍吗?并非如此!仅仅依靠隐忍是无法实现野心的!后退是为了更猛烈的进攻,防守是为了更好的突破,拳头收回是为了更有力地出击。司马懿数十年的忍耐,同样是为了积蓄力量,为了时机成熟后的猛烈爆发。短时间内剿灭孟达、百日内平定辽东、数日内完成高平陵事变,这样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这样摧枯拉朽的威力,岂能是一个唯唯诺诺的老者所能做到的?

揭秘司马懿的成功之道:能力不如对手,就“熬死”他们!

“凡攻敌,必先扼其喉而捣其心。”司马懿的手段,真可谓不出手则已,出手必中。

金庸曾为中国历史上成功的政治领袖列出了数项要求,其中排在首位的便是“忍”,这其中又包含了三个层面:一是克制自我的忍耐,二是宽容他人的忍耐,三是对付政敌的残忍。司马懿完全符合这些要求:数十年的潜伏是为克制自我的忍耐;空城计与死诸葛走生仲达是为宽容他人的忍耐;南平孟达、北破公孙渊、内摧曹爽是为对敌残忍。李宗吾曾说,刘备脸皮厚,曹操心狠,孙权则两者皆不足,而司马懿则是皮厚心狠,其理论是否正确暂且不论,但对司马懿的断言却颇为精准。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位有着重大篡位嫌疑的阴谋家,原来还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出身于“礼仪传家”的士族名门,与崔琰等名士交往甚密,《晋书宣帝纪》更是记载他“自幼有非凡的节操,聪明多谋略,学识渊博,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这确实令人意外。然而细思之下,却也合乎情理,有人说,真正的儒者未必都是恶人,但恶人却往往以儒者自居,话虽尖刻,但未必没有道理:最执着于追求贞操牌坊的,往往是那些不贞之人;越是内心邪恶,越要满口仁义道德。既然如此,司马懿能成为例外吗?这或许可以视为另一种意义上的“皮厚”吧?

揭秘司马懿的成功之道:能力不如对手,就“熬死”他们!

根据司马懿自幼信奉的儒家学说,他的人生堪称最为成功。在整个三国时代,只有他一人完全实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那么多年的隐忍与韬光养晦,能说他没有修身吗?培养出司马师、司马昭这两位心思缜密的“德才兼备”的儿子,能说他没有齐家吗?位高权重、权倾朝野,能说他没有治国吗?为子孙打下了统一的基础,能说他没有平天下吗?再看《三国演义》中被尊为道德楷模的刘备、诸葛亮、关羽,他们至多做到了前两层,诸葛亮勉强达到了第三层,与司马懿相比,实在是如同萤火与日月之争光,“犹如驽马与麒麟并驾、寒鸦与鸾凤齐飞”。

尽管这样,对于这位在三国时期被尊为内外兼修、智勇双全的首屈一指的人物,我仍难掩心中的淡漠;对他所铸就的非凡功业,我也同样缺乏深切的向往。或许我并非政客之材,自我反省后,我深知自己无法效仿司马懿。我难以想象,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一个人竟能如此不择手段:每日都需要压抑情感,隐藏真实自我,揣测他人心思,不断策划如何算计他人并防范他人的算计,将这样的人生度过大半,甚至牺牲了一生的幸福和快乐,乃至自己的人格与人性……在《三国志》中读到他的落幕,我更是觉得难以置信:当司马懿在忍耐了最后一个十年,终于铲除了曹爽,一举翻身之际,他已步入暮年,距离生命的终点仅有短短的三年。即便如此,他依旧未选择退隐山林、安享晚年,反而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再次发威,铲除了最后的政敌王凌。真是战斗的一生,真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真是“与人斗,其乐无穷”!

揭秘司马懿的成功之道:能力不如对手,就“熬死”他们!

然而,这一切真的有必要吗?他如此劳碌奔波的一生,究竟换来了怎样的成就?那个目标真的重要到需要他付出如此巨大的牺牲吗?恶的手段能否带来善的果实?

对于这些疑惑,历史给出了它的回应:

公元262年,魏将邓艾突破重重防线,成功偷袭成都。

公元263年,蜀汉后主刘禅投降魏国,蜀汉灭亡,历经备、禅两位皇帝,共42年。

公元265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逼迫魏主曹奂禅位,将其废为陈留王,曹魏随之灭亡,历经丕、叡、芳、髦、奂五位皇帝,共45年;司马炎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晋,改元泰始,是为晋武帝。他追尊司马懿为宣帝,其叔父司马师为景帝,其父司马昭为文帝。

公元279年,晋朝大举伐吴,步骑二十余万兵分五路直指建业、夏口、江陵等地。晋将王浚率领水军从巴蜀顺江而下,直逼建业。

揭秘司马懿的成功之道:能力不如对手,就“熬死”他们!

公元280年,晋将王濬攻破建业,吴主孙皓投降晋朝,孙吴灭亡,历经权、亮、休、皓四位皇帝,共58年。自此,华夏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分裂与混战,再次统一,史称“三分归晋”。

但故事并未结束,这个结束了长期战乱的新朝代并未展现出任何新的气象,反而从头到脚都弥漫着前所未有的腐败与黑暗。统一之后,整个朝廷上下都沉浸在一片纸醉金迷之中,皇帝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大臣们竞相奢侈浪费,而百姓的生活依旧朝不保夕。中央朝廷与各地藩王、各地藩王彼此之间、汉族与少数民族、士族与庶族、民间知识分子与官方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随着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这个腐败至极的王朝迅速走向衰败,仅维持了52年便灭亡。其五位皇帝,同时也是司马懿的后代们,一个病死,两个被毒死,另两个因国破被杀,几乎无人得以善终。

晋朝之后的中国,更是陷入了长达数百年的真正乱世。

有破坏,无建设。司马懿虽然打破了旧有的世界秩序,但他的后代们却未能建立新的秩序,他打下的天下,终究只是乱世中不断更替的旗帜之一。这位纯粹的目的论者,这位彻底的实用主义者,只关心能否实现目标、取得胜利,对其他的一切都漠不关心。最终他成功了,但事实却证明,他牺牲一切所换来的所谓成功,是何等的苍白、单薄、惨淡,不过是一场梦幻泡影,瞬间便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被接踵而至的乱世所取代。若司马懿在天有灵,不知会作何感想?

揭秘司马懿的成功之道:能力不如对手,就“熬死”他们!

历史上的乱世,有时是勇士与贵族之间的堂堂之战,如春秋战国;有时则是市井无赖之间的争斗,如五胡乱华、五代十国。《三国演义》的前半部分属于前者,而后半部分则属于后者。它以浪漫的桃园三结义为开端,却以最现实的三分归晋为终结。因此,这组关于三国的文字,自然以刘备为起点,以司马懿为终点。前者虽无太多英雄气概,但他有一群充满英雄气概的兄弟和部下;而后者,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与“英雄”二字相去甚远。他所活跃的时代,是一个后英雄时代,远大的志向、雄浑的战争、激动人心的传奇、慷慨悲壮的死亡都不复存在,只剩下明争暗斗、投机取巧、尔虞我诈、蝇营狗苟,手段成为了主题,历史舞台上演出的全是一群粉墨登场的角色。尽管这是时代的选择,但无疑也透露出命运对人世的嘲讽与感伤。

最后,还是用《三国演义》开篇的那首《临江仙》来作为结束吧: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司马懿的权谋之术不逊于曹操,用兵之道不输于诸葛亮,但他的历史名声和一般人心中的地位却远不如二者。这主要是因为他的阴柔与隐忍往往被中国人视为不够光明磊落,他缺乏曹操那种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也缺乏诸葛亮那种忠诚与悲壮的气质。然而,他身兼儒、道、权谋家的多元特质,或许正是三国时代精神的典型代表。或者可以说,真正能够代表三国时代精神的,是曹操,是诸葛亮,更是司马懿。

司马懿同志太能忍了,活活把诸葛亮耗死了。

"于是我从他身上总结出的最大经验便是——即使你不如对手强,至少也要比他们活得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