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清朝的官僚集团无法架空皇帝?

作者:乐享人生小玩家

历史上,不乏一些奸臣架空皇帝、操控朝政的典型案例。和珅、秦桧等人均曾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握大权。然而,为何在清朝,官僚集团却无法像历史上其他朝代那般架空皇帝、把持大政呢?

为什么清朝的官僚集团无法架空皇帝?

其实,这当中自有其必然的制度与历史原因。

首先,我们不难发现,清朝实行的是高度集权化的君主专制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皇帝握有绝对的权力和威望。他不仅可以任免官员、制定法律、颁布诏令,还掌控军队,从而对官僚机构实现全方位监督。

这与历史上的所谓“封建社会”有本质区别。“封建”强调的是分散的分封制,说明权力相对分散,皇帝无法对地方实行高度集中统治。但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中国进入的是高度集权的皇权时代,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清朝。尤其是自隋朝发明科举制起,皇帝权力进一步增强,地方权力被架空。科举取士使皇帝得以直接控制官僚,削弱士大夫阶层的势力。

在明清时期,这种皇权极为集中的君主专制体制已臻成熟。清朝皇帝拥有几乎绝对的权力,官僚难以对抗。这与西方封建制下权力相对分散的情形大不相同。

其次,清朝还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强化皇权,削弱官僚势力,防止其蚕食皇权。

为什么清朝的官僚集团无法架空皇帝?

例如废除宰相制度,取而代之的是直属皇帝的军机处。这剥夺了官僚集团一个制衡皇权的途径。军机处大臣仅是小官,不再有像宰相那样的超然地位。同时,皇帝每天需要处理大量奏折,以监督各部门运作。雍正就是因此累死的。

另外,清朝严防汉人官僚背叛,重要职位多由满人担任。还禁止满汉通婚,防止满洲文化同化。这些都限制了汉人官僚的上升空间和权力。

再者,科举取士的八股文限制了官僚的思想,强化对皇权的忠诚。任何官员的表现都要向皇帝汇报,皇帝可以随时检查。这使官僚很难培养出对抗皇权的能力和勇气。

最后,文字狱等手段巩固皇权和思想控制,严防异议出现。繁文缛节打压官僚的尊严,他们只能自称奴才,最大限度削弱其独立性。

综上所述,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鼎盛,皇权几乎绝对。而皇帝也采取各种措施削减官僚权力,防止其蚕食皇权。在这种体制下,任何官僚都很难踞统天下,架空皇帝。一旦失去皇帝青睐,哪怕像和珅那般权倾朝野,也难逃覆灭命运。

这样的局面并非偶然,而是中国两千年君主专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皇权不断积累和巩固,而约束官僚的机制也日趋成熟。这才使得像明清那样集权化的帝制能够稳固运行数百年之久。

所以,清朝官僚之不能架空皇帝,实际上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它是中国封建王朝集权制度发展到极致的一个生动注脚。

清朝自鞑靼人努尔哈赤建立后,经过数代皇帝的经营,到了乾隆时期已经成为一个集权程度极高的君主专制帝国。与明代的文官集团相比,清朝的官僚集团在皇权面前完全失去了独立性,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其根本原因在于:

为什么清朝的官僚集团无法架空皇帝?

一、特殊的民族构成

清朝统治集团的核心是满洲贵族,他们通过严密的民族隔离政策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满人与汉人严禁通婚,即使是旗人也不能随意与汉人通婚。这使得统治集团内部极难形成跨民族的权力联盟。再加上皇帝有权随时罢黜汉官,汉人官僚也很难在满人主导的权力核心占有一席之地。这种严密的民族隔离,使汉人官僚只能依附于个别满人贵族集团,很难凝聚成对皇权有影响力的独立势力。

二、废除丞相职位

清朝废除了明朝的丞相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军机处。军机处只是一个小机构,没有传统宰相那般的权力基础。军机大臣也只是个四品小官,名义地位远低于皇帝。这削弱了官僚集团的整体力量。明朝的宰相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衡皇权,而清朝的军机处则难以对皇帝形成制约。

三、科举制度的束缚

清朝沿用科举制为官的选拔机制,八股文对官僚思想的束缚作用十分明显。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僚只能在皇帝划定的思想框架内服务,很难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必须焚香顶礼皇上,否则面临文字狱或者遭贬谪乃至处死的后果。这使官僚集团内很难产生与皇帝理念迥异、具有改革开明思想的精英阶层。

四、繁文缛节加强皇权控制

清朝官场上的种种繁文缛节,如需要跪拜皇帝的次数、拜伏的仪式等,都极为讲究。这加强了皇帝对官僚的控制,也让官僚们丧失了传统儒家文人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文字狱的频繁使用进一步打击了官僚的独立思考能力。官场恶劣的人际关系也使官僚集团内部难以团结一致。

五、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军权是清朝皇帝最重要的权力来源。各地驻军全部听命于皇帝,官僚集团没有自己的军力作为後盾。一旦失去皇帝的信任,没了皇帝的庇护,便难逃灭顶之灾。这与明朝诸侯割据、地方豪强团练军队的局面完全不同。

六、财政大权由皇帝掌控

清朝实行极度集权的财政体制。户部和各省的财政大权都掌握在皇帝手里,官僚无法控制财政,也就无从谋求与皇帝抗衡的经济基础。这也弱化了官僚集团的力量。

综上所述,清朝特殊的民族构成,严苛的皇权体制,及对官僚的思想和经济的全面控制,注定了官僚只能黯然失色,无力对皇权形成制衡。这说明清朝的政治体制本身就存在着难以逾越的系统性缺陷,是这一封建王朝必然的历史周期,也是清朝最终走向衰败的重要制度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