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看懂了褚遂良悲惨的结局,你就知道何为“一朝天子一朝臣”?

作者:禾珯茬

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禇遂良在爱州(今越南清化)带着遗憾离世,享年六十三岁。只是,他悲惨的命运并未随着离世而终止。

在褚遂良死后,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并未打算就这样放过他,不仅没有给予死后哀荣,还将其所有的官爵都剥夺掉;一年之后,又将他的儿子褚彦甫、褚彦冲也流放到爱州,并在路上将两人杀死。

一代忠良,就这样埋骨异乡!

看懂了褚遂良悲惨的结局,你就知道何为“一朝天子一朝臣”?

一、

时间来到了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李世民打败了割据陇西的薛仁杲,将其押赴长安斩首,西秦王朝就此灭亡。薛仁杲死后,其旧部都被李世民给收编了,年仅22岁的褚遂良就在其中。

一开始,年轻的褚遂良并未有出彩的表现;直到贞观十二年(638年),42岁的褚遂良才开始显露头角。那年大书法家虞世南逝世,褚遂良因为书法写得好,就被魏徵推荐给李世民,成了皇帝身边的“侍书”侍奉左右。

自此,褚遂良才算进入李世民的视线。6年后,褚遂良以黄门侍郎的身份开始参与朝政决策,正式进入大唐的权力核心圈。

褚遂良的前半生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一个千古明君,能够一展才华和抱负。

由于李世民善于从谏如流,整个朝堂纳谏的风气浓厚,褚遂良一直将魏征视为偶像,想要成为魏征那样的千古谏臣。

私下里,褚遂良跟魏征的关系很好,魏征还曾将自己进谏的心得整理成册,拿给褚遂良研读。

魏征死后,褚遂良就义无反顾地挑起贞观第一谏臣的重担。

二、

贞观十年(636年),褚遂良出任起居郎,专门负责编撰《起居注》记载皇帝的一言一行。

这是一本用来记录中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在这之前皇帝是不允许查看《起居注》的,正因为如此,史官才敢真实地记录下皇帝的言行得失。

有天,李世民心血来潮想知道史官都是怎么写自己的,于是就向褚遂良提出要看《起居注》。

褚遂良肯定不干的,皇帝这么搞以后自己还怎么工作!他很清楚这个先例一开,以后史官就不敢真实记录皇帝的过失,那还要史官干嘛?

为了自己也为了后世史官,褚遂良果断拒绝了皇帝的要求;这可是抗旨的行为呀,换作其他的皇帝早就拉出去砍了,还好他碰到了李世民。

被拒绝后的​​李世民也不恼怒,反而好奇地问:“我要是说了不好的话,做了不好的事,也会被记录下来?”

​​褚遂良说:“臣职责所在,不敢不记……”

李世民虽然有些不高兴,但也没有责怪褚遂良的意思,反而对褚遂良更加的关注。

贞观十五年(641年),李世民想要去泰山封禅,褚遂良以天象不吉为由劝谏李世民暂停封禅。李世民觉得有道理就同意了,还将褚遂良给提升为谏议大夫。

从此,但凡有朝政大事,李世民几乎都要向褚遂良咨询。褚遂良正式步入大唐权力的核心圈。

看懂了褚遂良悲惨的结局,你就知道何为“一朝天子一朝臣”?

三、

时间来到了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原太子李承乾因谋反被废,储君之位空缺。

此时,朝堂上对太子人选主要集中在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身上。

李世民更倾向于魏王李泰,就将自己的想法透露给褚遂良,想要获得褚遂良的支持。

原本李世民是充满期待,他觉得褚遂良应该是懂自己的,谁曾想褚遂良开口就是一顿批评,他告诉李世民不要再犯错误,要深思呀。

当初李承乾谋反,很大的原因是皇帝你宠爱魏王李泰造成;现在你又要重蹈覆辙,犯同样的错误,将晋王李治置于危险之地,要是李泰真成了皇帝,那李治和李承乾还有活路吗?

你没看错,身为臣子的褚遂良,这是在狠狠地批评皇帝李世民!这要是换作其他皇帝,有多少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李世民不仅没砍褚遂良的头,还耐着性子听完了褚遂良的劝谏。

显然,李世民是听进去了。虽然嘴硬没说出来,但是自此不再提立李泰为太子。

后来,李世民也亲口对身边大臣说:“我如果立李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从今往后,太子失道,藩王就会窥伺钻营的。”

由于褚遂良是坚定支持李治的,再加上他敢于直谏的个性,于是就被李世民列为辅政大臣,跟长孙无忌一起辅佐新皇。

四、

按李世民的设想,自己那个“仁弱”的儿子,有这样敢于直谏的大臣辅佐,坐稳江山是没问题了。他也不期望李治能开疆拓土,只要将李唐江山守好就行。

只是,李世民怎么也想不到,“仁弱”的李治一登基,第一个搞的人就是褚遂良。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李治登基未满一年时间,身为宰相的褚遂良就被人告发低价强行购买下属的土地。

当天,高宗李治就将褚遂良给罢相,贬为同州刺史。没错,连审都不用审直接定罪。堂堂宰相,又是托孤大臣,就这样被新皇帝踢出朝堂。

为何李治这么急要处置褚遂良呢?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更何况是新皇帝。至于为何第一个就烧到褚遂良身上,主要还是褚遂良太过耿直了,李世民喜欢进谏的大臣,不代表李治也会喜欢。

再说,谁叫你褚遂良让人抓到了把柄,那就怪不得李治!

不过李治这次也只是小试牛刀,仅过了一年时间就将褚遂良召回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再次拜为宰相。

李治明白,此时他还没有能力扳倒长孙无忌集团,还远没到动褚遂良的时候。

那么,褚遂良会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吗?显然不会,反而更加地激进。

看懂了褚遂良悲惨的结局,你就知道何为“一朝天子一朝臣”?

五、

永徽六年(655年),李治打算废掉原配王氏,改立武则天为皇后。

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老臣都不同意,他们联合起来在朝堂上向李治进言,希望李治能放弃这个念头。

眼看李治听不进“忠言”,褚遂良干脆就豁出去了,当场脱掉官帽将官笏放在台阶上,不停地叩头进谏。

他这是要死谏呀!

今天皇帝要是不接受他的进谏,他就真要瞌死在大殿之上。只是,褚遂良没搞明白在唐太宗时期这招好使,可惜在高宗李治这边不仅没用,反而还会给自己引来祸事。

眼看头都磕破了、血流满面,褚遂良还是不放弃,一副不死不休的架势。

这下子侧底惹怒了李治,哪管你是宰相还是托孤大臣,当场叫人给强行拉出大殿去。坐在帘子后面的武则天就更厉害了,直接破口大骂,为何不将此贼给砍了!

此事之后,褚遂良不仅没能阻止李治“废王立武”,还将自己给推入了悲剧的深渊。

当年十月,武则天被册封为皇后,褚遂良则再度罢相被赶出朝堂,先贬到潭州(今长沙)后,又被贬到桂州(今广西桂林)。

刚到桂州没多久,褚遂良又被人诬告谋反,再被贬到爱州(今越南清化)。最终,禇遂良就在爱州带着遗憾离世,享年六十三岁。

六、

褚遂良在太宗朝能得到重用,但是在高宗朝却是另一番景象。他想要学魏征,却无法学到魏征的精华;他也没有魏征那么好的运气,碰到一个善于纳谏的皇帝。

最终导致悲惨的结局,褚遂良之死是典型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历来能打破这个魔咒的人,是少之又少。

那么,为何会出现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呢?

说实话,如果可以新皇帝也不愿意换老臣,这成本确实有些大。只是,不管是从政治主张、做事风格,还是利益方面,新皇帝都必须将不听话的老臣清除掉。

新皇帝一上位,能够保留上一任皇帝的政策,那是少之又少的。区别只是早推翻旧政策,还是晚点问题。

那些旧朝留下的老臣,既是旧朝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执行者,而且也从中得到好处,自然不愿意随便抛弃,这就跟新皇帝的主张起了冲突。

新皇帝往往更有激情想要改革弊端,然而老臣往往想着是保住原有利益就行。改革必然会损害到老臣的利益,冲突是避免不了的。

李治上位,跟长孙无忌集团的矛盾,其实就是皇权跟关陇集团利益的矛盾。

如果能够认可新皇帝的主张,那就有可能接着得到重用;如果不认可,要么有换皇帝的能力,要么就被皇帝抛弃。

不管是从性格还是阅历,新皇帝都做事风格往往跟老皇帝完全不一样,甚至还会因为一直受到老皇帝的压制,继位后就特别讨厌老皇帝的做事风格。

这种情况下,老臣要是无法调整自己的做事风格,去迎合新帝,必然就不会得到新皇的重用的。运气好的还能得个善终,差点搞不好就是满门被灭。

最重要一点就是忠诚,新皇帝都会本能地排斥甚至打压老臣,提拔重用自己当太子时的下属,因为他们担心这些人会对自己不忠。

那些能够历经多朝不倒的老臣,要么善于见风使舵,要么就是懂得及时隐退。能碰到李世民那样的千古一帝,不分老旧、量才适用的概率是极低的。